周恩來與《長徵組歌》問世

2020-12-22 騰訊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長徵組歌》又名《紅軍不怕遠徵難》,是開國上將蕭華將軍所創作的一部輝煌而又不朽的紅色經典史詩。

1916年出生在江西興國縣東街蕭屋村一個貧苦的工人家庭的蕭華,12歲參加革命,13歲時就擔任共青團興國縣委書記,15歲時便任紅四軍第十師三十團政治委員,17歲時擔任紅軍少共國際師政治委員(後改稱紅一軍團第十五師,仍任政治委員),率領少共國際師7000餘名官兵參加中央蘇區反「圍剿」戰鬥。抗日戰爭初期,22歲的蕭華被任命為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人稱「娃娃司令」。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時,才39歲的蕭華成為共和國最年輕的開國上將,並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64年2月,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的蕭華(當年接替病故的羅榮桓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患了肝炎,在杭州的西子湖畔養病。蕭華愛好讀書,更喜歡詩詞歌賦,是一位頗負盛名的將軍詩人。養病期間,他制定了一個「休息」方案,就是白天讀書、練字,晚上寫點想寫的東西。蕭華想到,1965年10月是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長徵勝利30周年。對於謳歌長徵,他早有所動,只是由於長期以來日以繼夜地忙碌於工作,無整塊時間集中精力動筆。於是,蕭華便決定利用這次養病的「天賜良機」,根據自己在長徵中的真實經歷,運用文藝作品的形式,對兩萬五千裡長徵來一次集中的概括和總結。

這期間,蕭華名為養病,實無閒暇,在他住的那幢小樓裡,夜間常常燈火通明。他浮想聯翩,夜不能寐,連續十餘天,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腦海裡總是映現出長徵途中的那一幕幕戰鬥場面。當時寫作的情形,用蕭華自己的話來描述,再生動不過了。他說:「我寫長徵組歌,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淚。有些段落,如告別、進遵義、過雪山草地、報喜等,就是一面流淚一面寫的。想起長徵中的艱難困苦,犧牲了那麼多的好同志,怎麼能不難過呢?遵義會議確立了毛主席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生死攸關的危急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終於歷盡艱險,戰勝敵人,三大紅軍在陝北大會師,勝利結束了長徵。想起這些,又怎麼能不高興呢?難過、高興,都會使人流淚的。」

為了用詩歌這一文學形式來真實反映長徵這一人間奇蹟,蕭華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步驟地進行著艱苦的構思。他還廣泛瀏覽古今詩詞,學習錘鍊語言和推敲韻律。經過幾個月的嘔心瀝血,深思熟慮,邊寫邊改,終於完成了12首氣勢磅礴、令人振奮的詩歌創作。後又經過多次徵求詞曲專家們的意見,進行了近10次大的修改,這才摘取了毛澤東《七律?長徵》中的一句詩為總題目,將組詩取名為《紅軍不怕遠徵難》。

1964年11月,蕭華找來總政歌舞團團長時樂濛和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歌舞團總團副團長晨耕,請他們將他寫的《紅軍不怕遠徵難》譜成樂曲。當時,他要求兩個團各搞一臺節目,於1965年紀念長徵勝利30周年時演出。他說:「我不是讓你們合作寫一臺《紅軍不怕遠徵難》的歌曲,總政歌舞團要搞一臺帶舞蹈的大合唱,戰友歌舞團可以搞一臺便於推廣傳唱的音樂晚會,不一定寫成12首曲子,也可寫成像《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那樣的歌曲,把這12首詩的意思融進去。」為了讓作曲者更好地發揮藝術創造力,蕭華還說:「你們可以根據作曲的需要,改動部分詞句。」由於蕭華有言在先,這樣兩個歌舞團後來各自搞的版本的歌詞也就略有不同。例如,第一曲《告別》中,戰友歌舞團的是「緊緊握住紅軍的手/親人何時返故鄉」,總政歌舞團的是「緊緊握住紅軍的手/捷報早日傳故鄉」。

隨後,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歌舞團的晨耕、生茂、唐訶、遇秋四位作曲家在蕭華原有的12首詩中選擇了其中的10首,按每一段不同的要求分別譜曲,將10首詩分別描繪成10個環環相扣的不同的戰鬥生活畫面。四位作曲家還匠心獨運,巧妙地把中央紅軍當年走過地區的江西採茶、苗家山歌、湖南花鼓、雲南花燈、川江號子、陝北秧歌等民間音調,與紅軍傳統歌曲的音調完美地揉合在一起,運用到譜曲創作中,初步匯成了一部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風格獨特的大型聲樂套曲———《長徵組歌》,以謳歌中央紅軍排除萬難,不怕犧牲,最終獲得了兩萬五千裡長徵勝利的革命精神。

1965年4月,晨耕、生茂、唐訶、遇秋四位作曲家帶著初稿來到杭州,向蕭華匯報了《長徵組歌》譜曲的進展情況。四個人逐段試唱,邊說邊比畫邊唱。當他們匯報到合唱段落時,唐訶唱女高音,遇秋唱女低音,晨耕唱男高音,生茂唱男低音。一番演唱,蕭華聽後覺得還滿意。接下來,這位紅小鬼出身的將軍詩人便不顧疾病纏身,抽出了10個上午給他們四個人「上課」。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儘管這四位從戰爭中走過來的音樂家聽過多遍,可從將軍口中說出,卻是「別有一番風情」。蕭華時而眉飛色舞,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潸然淚下。說到四渡赤水戰鬥時,蕭華繪聲繪色地勾勒出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大場面。遇秋深有感觸地說:「蕭華將軍對長徵精神的解讀,為我們完成《長徵組歌》的後期創作及幾次大的修改,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從杭州回京後,四位作曲家就開始醞釀寫總譜了。由於晨耕擔任歌舞團的領導工作,平日公務繁忙,過去又沒有專門學過五線譜;生茂多年來一直醉心於「抓旋律」;唐訶沒有進音樂學院深造過,駕馭不了這樣大的作品,這樣,寫總譜的這個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科班」出身的遇秋肩上。

遇秋,姓李名遇秋,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深澤縣。1940年,11歲的李遇秋進了「抗中」學習。在經歷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後,他學會了不少抗日救亡歌曲,還參加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被大夥稱為「快活的百靈」。後來進入「抗敵劇社」(戰友歌舞團的前身),被領導發現是棵「好苗苗」,於是便指定專人教他識譜、作譜,拉手風琴。

《長徵組歌》於1965年5月初正式開始排練,曲譜邊排邊改。戰友歌舞團推出最強演出陣容,擔綱演出的有該團主要演員馬國光、賈世駿、馬玉濤。那時,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經常抽時間來到現場觀看。有一次看完排煉,他興奮地說:「很成功,祝賀你們,你們的路子是對的,一是革命的,二是民族的,三是大眾的……當然還要不斷改進,不斷提高,做到既好聽,又好唱,還要適合每個獨唱演員自己的演唱特點。」

後期創作正值1965年盛夏,李遇秋的創作環境就是在戰友歌舞團的一間只有3平米的陋室裡進行的。當時沒有電扇,更沒有空調,屋裡熱得像個「鍋爐房」。有時熱得受不了了,他就索性「赤膊上陣」只穿個褲衩,雙腳泡在涼水盆裡,身上只披著一塊溼毛巾。那時他全仗著年輕,體力充沛,幾乎沒白天沒黑夜地寫、改。人們對《長徵組歌》中的很多唱段至今猶聞在耳,恐怕很少有人了解這其中凝結了李遇秋的多少心血。

經過兩個月的緊張排練,1965年7月19日在天津人民禮堂,蕭華第一次審看了由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訶、遇秋譜曲,著名指揮家唐江指揮的《長徵組歌》。他看完演出後說:「你們的演出讓我很感動,你們把歌唱活了,因為長徵本身是偉大的,是感人的,你們的歌展現了偉大長徵的面貌,你們演出是成功的。」

1965年8月1日,《長徵組歌》在北京民族宮禮堂正式公演。

《長徵組歌》在首都匯報演出時,周恩來接連三個晚上去看演出,每次看完後,他都同大家談感受,交換意見。有一次周恩來對幾位作曲者說:「蕭華同志的詞寫得好,你們譜的曲子也好,演唱得更好,尤其是二馬一賈(指歌唱家馬玉濤、馬國光、賈世駿)唱得好,我看可以公演了,再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比如你們雖然衝破了合唱的城牆形式,但如何解決樂牆啊?否則,演奏壓合唱,影響了聽唱。」周恩來還請演員一遍又一遍地教他唱。

隨後,《長徵組歌》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城市巡迴演出20多場次,場場爆滿,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獲得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1965年秋,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6周年、中央紅軍長徵勝利30周年之際,《長徵組歌》在北京隆重上演。國慶節之夜,《長徵組歌》在天安門城樓西側為中央首長和英模代表演出,老帥們一邊看一邊鼓掌。演出結束後,周恩來對劇組人員說:「你們能在這裡演《長徵組歌》,我很高興,我祝賀大家!」之後,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長徵組歌》的主要歌曲就迅速地傳唱開來。當年就在全國各地演出50多場,觀眾達10多萬人。

《長徵組歌》是繼《黃河大合唱》之後在群眾中廣泛普及的大型音樂套曲,莊嚴宏偉卻又耐人尋味。與1964年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一起,代表了當時音樂創作的最高成就,可謂是中國合唱發展史上的又一裡程碑式的作品。

總政歌舞團創作演出的《紅軍不怕遠徵難———表演大合唱》也相繼排練成功,於1966年2月在北京京西賓館禮堂為當時在北京召開的全軍高級幹部會議匯報演出了兩場,演出非常成功。當時周恩來和蕭華觀看了演出。周恩來問蕭華,這兩個版本哪個更好?蕭華說,各有千秋。「總政版」的《紅軍不怕遠徵難———表演大合唱》曾決定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成舞臺藝術片保存下來,但由於隨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拍攝計劃夭折。後因種種原因,這部作品沒有再公演過,其中的歌曲和音樂也就沒有流傳開來,因此鮮為人知。據當時參加「戰友版」《長徵組歌》演出的馬子躍評價,總政歌舞團的節目很壯觀,很有氣勢,既有合唱也有舞蹈和表演,音樂的交響性也比較強,運用的美聲唱法和西洋音樂元素非常豐富。

1966年春天,戰友歌舞團《長徵組歌》劇組忽然接到隨周恩來出國訪問的通知。在中南海,周恩來和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陳毅元帥看了劇組的匯報演出。周恩來對《報喜》那一曲還不太滿意,總覺得還沒有發揮出馬玉濤的演唱特點,也沒有完全表達出即將會師時的激情。他用商量的口氣對李遇秋說:「你們回去再修改一下好吧!」出國前,周恩來再次看了演出,終於對《長徵組歌》表示非常滿意。

1967年春天,那正是「文革」中亂鬨鬨的季節,「萬花紛謝一時稀」。一次,賈世駿在人民大會堂演出,在他唱了兩首歌之後,周恩來向他招手,親切地喊道:「賈世駿同志,請你過來一下!」賈世駿立刻來到周恩來身邊,周恩來親自遞給他一杯茶,然後用他那累得沙啞了的嗓子說:「教我唱唱《過雪山草地》好嗎?」賈世駿真怕累著了總理,就說:「您不是已經唱會了嗎?」周恩來說:「再和我一起唱唱,糾正糾正。」於是賈世駿也就立即哼唱起來,周恩來打著節拍,也跟著唱了起來。當他們唱完一遍之後,賈世駿興奮地說:「總理您唱得一點也不差呀!」周恩來笑道:「你再唱一遍,我熟悉熟悉。」於是他們又哼唱起來。

周恩來為什麼對《過雪山草地》這一曲情有獨鍾?這大概是緣於他當年過草地時命懸一線之原由。

1935年6月的一天,中央紅軍在翻越長徵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時,時任中革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治委員的周恩來因操勞過度,營養不足,再加上自然環境的惡劣,一下子病倒了。病情來勢兇猛,接連幾天高燒不退,不能進食,後又昏迷不醒。醫生根據白血球增高、皮膚蠟黃、肝腫大等症狀,診斷周恩來患的是阿米巴肝膿瘍,這種病在長徵途中死亡率極高。當時的環境無論是穿刺抽濃還是開刀都不可能,唯一的辦法只能用局部的「冰凍」把炎症退下去。取冰得派人到60裡以外的雪山上去背,醫生把戰士背回來的冰塊裝在袋子裡,放在周恩來的髒肝部位。過草地時,毛澤東指定由紅三軍團負責用擔架抬著周恩來。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決定扔掉兩門迫擊炮(當時整個中央紅軍只有8門迫擊炮),這樣即可騰出20多名戰士輪流抬著擔架過草地。彭德懷把「擔架隊長」這一極為重要的職務交給對周恩來感情很深的軍委幹部團團長陳賡。

布滿沼澤的茫茫大草地,天氣變化無常,時而狂風四起,時而大雨滂沱,時而漫天大雪、冰雹驟降,人們每走一步都是極其艱難,何況還要抬著擔架?陳賡和中國工農紅軍總兵站站長楊立三親自輪換抬擔架的戰士。體質非常虛弱的楊立三的雙肩磨破了,走出草地後一頭栽倒也病了。過了草地之後,周恩來身體漸漸復原,他開玩笑地對陳賡說:「你曾救過蔣介石的命,現在又救了我的命!」1954年,時任中央軍委財政部部長的楊立三因患腦癌逝世,周恩來擔任主祭。他無論如何也要親自給楊立三抬棺送上一程,並走在右邊最前頭執紼引棺。由此可見,過雪山草地這段經歷對周恩來來說是何等的刻骨銘心!

「文革」後期的1975年,復出後的鄧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日常工作,共和國重現「豔陽天」。在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勝利40周年之際,《長徵組歌》這部作品幾經磨難,復排重演,以更加嶄新的姿態出現在首都舞臺上,這是10年浩劫後期呼喚長徵精神的一個壯舉。在擁有近2000個座位的北京展覽館劇場,兩個月內連續演出了40場,而且場場都座無虛席,報紙和電臺衝破「四人幫」的阻力連續報導,《長徵組歌》再一次轟動了全國。鄧小平在審查時,親自動筆,將《突破封鎖線》一段中的一句歌詞改為「全軍想念毛主席,迷霧途中盼太陽」,進一步突出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時,周恩來病重正在醫院動手術,但他仍然惦記著《長徵組歌》,他在看了電視轉播的實況演出後,又派工作人員去索取演出的實況錄音。臨終前,周恩來還念念不忘《過雪山草地》一曲中的「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的那句歌詞。

1995年,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勝利60周年,受蕭華將軍夫人王新蘭和很多老領導、老同志的共同委託,由總政歌舞團著名指揮家胡德風策劃,對《長徵組歌》進行了一次較大的修改。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在審看了新版《長徵組歌》之後稱讚說:「老版本本身就很好,現在經你們加工後,就更加錦上添花了!」

從1965年8月1日《長徵組歌》在北京首演成功到今天,《長徵組歌》已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其中的許多唱段已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部受到了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關懷、傾注和凝聚了幾代藝術家心血的作品,以她那深刻凝鍊的詞彙,清新動人的優美曲調,濃鬱的民族風格和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長徵組歌》在國內外巡演總場已達1000多場,觀眾多達數百萬人次,堪稱中國音樂史和中國演出史上的一個奇蹟,被稱為20世紀華人音樂的經典。

相關焦點

  • ...他們再次唱響《長徵組歌》 融入血脈的革命精神音樂讓人熱血沸騰
    經典詠流傳丨雙鬢斑白的他們再次唱響《長徵組歌》 融入血脈的革命精神音樂讓人熱血沸騰 原標題: 首演55周年!當《長徵組歌》再次被磅礴唱響,融入血脈的革命精神依然熱血沸騰。55年間響徹神州大地!
  • 《長徵組歌》首演55周年再度唱響!今晚八點檔,《經典詠流傳》邀您...
    今晚八點檔CCTV-1《經典詠流傳》第三季第十一期精彩繼續一起和詩以歌,傳唱經典《長徵組歌》首演55周年再度唱響>汪蘇瀧搭檔張軍創新詮釋《桃花扇》1965年8月1日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30周年大型聲樂套曲《長徵組歌——紅軍不怕遠徵難》在北京人民劇場成功舉行首場演出引起強烈反響
  • 長徵中被周恩來譽為「戰略騎兵」的紅九軍團
    馳騁川滇黔邊,擔任長徵的「戰略騎兵」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以毛澤東等為代表的新的中共中央決定紅軍繼續北上。紅九軍團經三元場和習水,於2月間到達赤水附近。並派出一個團在江岸機動,隨時擺出渡江的架勢,牽制九軍團經披沙(今稱寧南)北上,1935年5月21日於中央紅軍在禮州會合,結束了歷時近兩個月的單獨行軍和作戰,勝利地完成中革軍委賦予的任務,牽制和消滅大量的敵軍,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主力行動,周恩來曾親切稱譽紅九軍團是長徵中的「戰略騎兵」。
  • 「新三人團」為何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
    後排右起:張聞天、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秦邦憲、陳雲。(《黨史博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軍事鬥爭是長徵中壓倒一切的問題。軍情多變,複雜嚴峻,軍事指揮需要高度集權,果斷處之。此事後,為適應軍事指揮的需要,毛澤東提議可繼續採用長徵初期的 「最高三人團」的方式,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組成的軍事領導小組,以加強和保證軍事的集中指揮。據周恩來回憶說:「這樣,毛主席才說,既然如此,不能像過去那麼多人集體指揮,還是成立一個幾人的小組,由毛主席、稼祥和我,三人小組指揮作戰。」
  • 大江歌罷掉頭東:倒計時那587天,就是周恩來的「第二次」長徵
    主席一定在回憶自己與周恩來的心心相印、惺惺相惜。風雨同舟戰爭年代,作為黨中央主要領導人之一的周恩來始終是自己的支持者,有時甚至是保護者般力排眾議。建國以後,百廢待興、千頭萬緒,自己更加離不開這位憂國憂民的總理。
  • 陸軍軍醫大學到土城開展「重走長徵路」活動
    12月20日至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組織專家教授、教員醫護人員、軍人文職人員開展第一批「重走長徵路」活動,經過4天艱苦跋涉,來到赤水河畔的四渡赤水戰役發軔地土城感悟四渡赤水。這支堅毅的軍醫隊伍在四渡赤水紀念館廣場聆聽了《長徵組歌》音樂會;在青槓坡戰鬥遺址祭奠紅軍烈士,追憶盪氣迴腸的戰鬥場景;在紅軍醫院紀念館開展現場教學,講紅醫故事,回顧紅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戰鬥歷程,用實際行動踐行紅色軍醫精神。
  • 周恩來:「千杯不醉」亦有醉
    周恩來:「千杯不醉」亦有醉中共五大書記中,最能喝酒,最會喝酒的,當屬堪稱「千杯不醉」的周恩來。據說,紅軍長徵時期,周恩來曾用超過1兩的杯子喝下25杯茅臺酒。1945年,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國共兩黨在重慶舉行和平談判。
  • 頤和園 故宮 恭王府……周恩來如何保護北京古建築
    周恩來在欣賞長廊畫時,被在此遊覽的群眾認了出來。周恩來微笑著和群眾談話,回答人們提出的問題。這時,一個紅衛兵頭頭向周恩來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總理,現在要破『四舊』,長廊上的彩畫內容都是封建主義的東西,我們是不是要把它改畫一下?」周恩來的目光立即盯住那個紅衛兵頭頭,問道:「你說要改畫?怎麼改?」紅衛兵頭頭說:「可以把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事跡畫在上邊嘛,這才是革命的內容,表現革命勝利來之不易。」
  • 193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主力開始長徵
    1934年,中共中央領導中央紅軍主力踏上戰略轉移的漫漫徵程,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長徵。長徵,是中共黨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美國時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的《人類1000年》一書,公布了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1000年間人類歷史進程中發生的100個重大事件,中國入選了3個,其中之一就是1934年的長徵。長徵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氣吞山河的英雄壯舉,是中華民族英勇奮鬥的壯麗史詩。
  • 《花叢中蜜蜂唱感恩歌》《百花爭豔》組歌90首之一 作詞:申衛東
    蒙古族舞蹈母女共舞馬蘭花 詞曲申衛東 演唱李金鳳 獨舞陳波文 《民族美聲流行三色堇花開》《百花爭豔》組歌78首之一 作詞:申衛東 《運動場可愛的三色堇花》《百花爭豔》組歌79首之一 作詞:申衛東 《見證愛情的小藍花》《百花爭豔》組歌80
  • 因長得太瘦小,長徵過草地時,毛澤東和周恩來曾動員胡耀邦回家
    他說,長徵過草地時,毛主席和周副主席都曾經動員胡耀邦回家,不是開玩笑,而是真動員。胡耀邦雖然很能幹,但又瘦又小。胡耀邦堅決不同意,非要和紅軍一起走不可。解放戰爭中,胡耀邦到三縱當政委,三縱的幾個旅長都不怎麼服氣,吵吵嚷嚷的。這幾個旅長都是身經百戰的老紅軍,戰功赫赫。楊成武把這幾個老下級說了一頓:你們有本事,怎麼不讓你們當政委?一席話,說得幾個旅長啞口無言。
  • 中國長徵四渡赤水戰役發生地
    神韻滄桑流歲月,長徵不朽緬英賢。(平水下平聲一先韻)文/小巖土城古鎮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是因航運而興的古鎮,因四渡赤水而馳名的土城。紅軍長徵四渡赤水河留下的指揮部舊址,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舊居。這些遺蹟為土城古鎮增添了豐厚的革命歷史遺產。
  • 周恩來為啥留鬍子 為躲避敵人還是出於無奈?
    周恩來和鄧穎超生活很有規律,也很勤勞,雖然黨中央給他們配備了工作人員,凡是他們自己能做的事,只要工作不是特別忙,都是自己親手去做,從不勞動別人。比如洗手絹、洗襪子,周恩來都是自己動手,就是刮鬍子,也都是每次刮完以後自己將刮臉刀和刀架洗淨擦乾再放回到盒裡。1945年12月,我隨周恩來到國民黨統治區重慶。
  • 預計12月份發射長徵八號
    11月長徵5號成功把嫦娥5號入地月轉移軌道。我們注意到旁邊發射工位上還有一個火箭上面的型號是cz-8號,這枚火箭預計12月份發射。長徵八號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將是一款無毒無汙染的中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將達到3噸—4.5噸。
  • 周恩來與書
    周貽奎就讓楊氏到家在東嶽廟附近的龔家請周恩來的表舅龔蔭蓀幫忙,讓周恩來和他的兩個弟弟一起到龔家塾館寄讀。龔家的女主人是周恩來嗣母陳氏的親姨娘,她的兒子龔蔭蓀就是周恩來的表舅。龔萌蓀對周恩來兄弟3人進行簡單的面試後,只同意周恩來一個人在龔家讀書。而周恩來的兩個弟弟一個因為年歲太小(周恩壽),一個因為頑皮(周恩溥)而被婉拒。
  • 周恩來與鄧穎超的世紀合影,看到最後一張你會掉眼淚
    周恩來和鄧穎超在延安  1923年,鄧穎超突然收到周恩來從法國寄來的一張明信片,在這張印有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畫像的明信片上,周恩來寫道:「希望我們兩個人將來,也像他們兩個人一樣,一同上斷頭臺。」  結婚那一天,鄧穎超剛從天津匆匆趕到廣州,和周恩來在廣州拍了《結婚照》。他們沒有儀式、沒有滿座的高朋,有的只是久別重逢後的欣喜和溫馨美好的新婚之夜……第二天一早,周恩來就走了,他正在忙於指揮省港大罷工。  正如鄧穎超說:「和愛的人走到哪,哪裡都是家。」
  • 周恩來生命中三位貴人,畢生念念不忘,其中一人去世總理親自抬棺
    思慮再三,鮑靖中還是決定遵循自己的良心行事,他讓人找來了一套屬下的軍裝,把周恩來打扮成一個親隨的模樣,然後親自騎馬帶著周恩來離開了浦東。一路上,他們看到了無數大街小巷張貼著的通緝令:今查共黨元兇伍豪(周恩來化名)藏匿滬上,有拿獲者重獎現洋8萬元。
  • 長徵八號首飛告捷,火箭回收時代何時來?——專訪長徵八號火箭總...
    作為長徵家族的新成員,長徵八號是怎樣誕生的,能力如何,肩負哪些使命和任務?它的出現,是否意味著火箭回收時代正在到來?首飛前夕,我們前往海南文昌,專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問:長徵八號是一款怎樣的火箭?
  • 周恩來侄女周秉德臺北獲贈周恩來珍貴手跡
    中新社臺北5月12日電(記者董會峰羅欽文)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早期)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12日低調來到此間中國國民黨黨史館,獲贈1925年周恩來的一份親筆信函複印件。  周秉德如獲至寶,回贈一個小冊子,裡面有2張照片,一為周恩來當年在黃埔軍校、一身戎裝的個人照,一為青年周恩來與鄧穎超相擁的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