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右側胳膊疼,一抬就疼,手都碰不到左邊肩膀,早上起來就這樣了,是不是著涼了,啥時候有時間,能幫我看一下嗎?
什麼是「手機肩」?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日益豐富,以習慣命名的疾病越來越多,為人們熟知的有「網球肘」、「跳躍膝」、「足球踝」、「滑鼠手」、「媽媽手」等等。其病因非常簡單,就是不當的用力姿勢或習慣,積勞成疾。
如今手機已從通訊工具變為了現代人的必需品,功能越來越齊全,人們越來越依賴手機,不管吃飯時、睡覺時、走路時、坐車時,基本做到了手機不離手。
於是很多相關疾病隨之而來——「手機脖」、「手機手」等,最近我們在臨床上發現,目前許多肩關節周圍的疼痛不適也與過度使用手機或不當的使用方式有關,我們稱之為「手機肩」。
「手機肩」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範圍不局限,內收、外展及內外旋時疼痛明顯,常伴肩胛骨內側悶痛。嚴重者可出現頸肩部彌散鈍痛、上肢麻木、發涼發脹、無力等類似胸廓出口症候群的表現。還有一些患者可能出現假性心絞痛的症狀。
「手機肩」的損傷機制
上圖是很多人看手機的經典動作,尤其是睡前醒後。大家看一下這個姿勢,左臂壓在下面,上臂外旋,前臂外展外旋,這時候肱二頭肌是外旋的。
而胸大肌的止點處是反折著附著在肱骨大結節嵴上並包壓在二頭肌上的,因此二頭肌外旋會使胸大肌附著處向外牽拉。
受牽連的還會有三角肌、肩胛下肌、斜方肌、前鋸肌、三頭肌肘關節筋膜處,以及分布在周圍的神經、血管等。
於是,我們往往會針對喙突部位的二頭肌短頭進行治療,如果光是針灸,不進行肩關節鬆動,雖然療效不明顯,加重的程度也會比較輕。
但如果對肩關節做了比較大的功能活動,則會加重二頭肌附著處的損傷,炎性的滲出會使胸大肌與二頭肌之間的間隙更加狹小,進而通過代償影響相鄰的神經、血管、筋膜、肌肉,與其形成了錯誤的共構關係,從而引出一系列的臨床症狀。這例肩痛的成因正好結合了以上三方面原因。
「手機肩」怎麼治?
臨床上「手機肩」的表現輕重不一,嚴重者也能疼到懷疑人生,但是只要找準了原因,成功還原受傷現場,明確發病機制後,治療就變得簡單直接。
以下是分享閻喜換老師「手機肩」這一病例的診療思路:
一年多前,我的一個晩輩,大早上堵在我門前,左手託著右胳膊,哭喪著臉說自己胳膊抬不起來了。
我簡單的了解了下經過,她兩天前早起後覺得肩部不適,於是到醫院去看,找了傷科的大夫、針灸科的大夫、中醫內科的大夫,按照肩周炎和寒注經絡的思路治療後,不僅沒見效,疼痛還加重了。
我看了看,在她右肩的喙突部位壓了一下,她一下跳了起來「哎呀!就是這兒疼。」我問她肩疼的頭一天晚上是不是躺在床上看了很長時間的手機,而且還是右側臥位,她點頭稱是。到這兒,我已經知道了她肩疼的成因了。
還原了受傷現場,明確發病機制後,治療就變得簡單直接。我只是用左手託起她的右肘,右手拇指卡託在她胸大肌在肱骨上的附著處,在左手將右肘輕輕託起的同時,右手拇指協助卡託的胸大肌做功,使胸大肌附著處的反折被動展平,囑患者做兩下招財貓的動作,激活胸大肌的功能。
此時她的右肘已能自如抬起,我又將她的二頭肌進行了幾下拿捏、三頭肌肘關節部位的腱膜進行了一下松解。就這樣,她肩部的功能完全恢復了,疼痛也消失了,
其實我不過是把胸大肌止點處的肌肉向上卡託住,通過肘關節上抬使胸大肌逐漸做功,使疲勞的肌肉放鬆逐漸恢復彈性,解除了對二頭肌擠壓及臂叢的卡壓,肩關節的功能也就隨之恢復了。
有人問,「你的觸診只按了一下她的喙突,怎麼就認定了她是一個肌肉疲勞傷呢?」第一,她沒有外傷;第二,她是早上起床時出現的症狀;第三,越治越重。
大家會說,這是什麼邏輯?從傷科角度講,沒有外傷就意味著是自身重量分布不均引起的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良的姿勢形態。
我們知道肩痛的成因絕不止這一種,胸大肌附著處勞損的原因也並不僅僅是這一種,不當使用手機對肩部的損傷可能還有其他的損傷模式,並且其他不良姿勢也有可能引起「手機肩」類似的損傷,更多受傷現場有賴於大家共同挖掘。我們今天只是分享「手機肩」這一病例的診療思路。
僅僅這一個手法不可能解決整個肩關節的問題,但解決對二頭肌的束縛及肩關節紊亂的病機中還是很關鍵的。
【第一招】擴胸運動,順便鍛鏈胸大肌
可以同時伸展頸部到大腿之間的身體前方肌肉,順便消除現代人常有的手機肩與駝背問題。
1. 雙膝張開與肩同寬跪立,不要讓腳背貼地,腳指甲也立起來。
2. 讓整個身體慢慢向後方彎曲,兩隻手分別握住腳踝的位置支持身體重量,同時保持頸部不要用力,使頭部自然向後垂下。
3. 讓腹部上方、肋骨下方凹陷下去的位置,朝向斜上方,但並不需要特別用力突出,使其因為身體的伸展而自然向前。此動作一次維持30秒~1分鐘,一天進行3~5次。
【第二招】手臂貼牆跨步
1. 將手向上舉起,手心面向前方,使腋下與手肘都呈現90度夾角。
2. 站到牆壁旁邊,用手舉起來的身體側面面對牆壁,使手心與前臂外翻並貼於牆面,並注意繼續保持腋下與手肘都呈現90度夾角。
3. 站直後外側的腳向前跨出一大步,讓手臂的位置位於肩膀的後方,產生擴胸效果,此動作一次維持30秒~1分鐘,左右手輪流進行。
【第三招】單手外翻晃動
1. 單手貼於另一側胸部下緣,肋骨的側面位置,呈現託胸的姿勢。
2. 將另一隻手儘量向外翻,使手心與前臂內側都朝外,並用託住胸部下緣的那隻手將身體扳往另一個方向轉。
3. 做一次深呼吸之後,向外翻的那隻手前後晃動約8次左右,再進行深呼吸,此動作一次維持30秒~1分鐘,左右手輪流進行。
來源:脊椎健康聯盟
聲明:部分圖文內容來源於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
文章最後,還想提醒大家,請長按二維碼,關注 康護系,每天鎖定這裡,美好的一天從閱讀一篇有溫度的文章開始,學醫路上你不孤獨,有我陪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