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現在就做」向拖延症宣戰

2021-01-09 旭述旭說

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

——美國政治家班傑明·富蘭克林

「著什麼急?慢慢來嘛,反正還有時間!」這句話大家一點都不陌生,也許你就愛說這樣的話。身在職場,你可以有「慢慢來」的沉穩心態,但絕不能有磨蹭、拖延的做事習慣。一個滿腦袋裝著「慢慢來、反正還有時間」的人,以為慢工可以出細活,卻不知最後往往得到的不是「細活」。而是「趕活」,試問:趕出來的工作,質量能好到哪裡去呢?

下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拖延症患者是怎麼「趕活」的:

拖延症患者通常是時間觀念較差的人,他們先是過分模糊地估測時間,後是過分清晰地預判時間。模糊估測時間表現為,面對一項工作時,很難準確地判斷完成的期限。

如果他們認為一項工作一天能完成,他們會想:上午完不成沒關係,下午還可以繼續;下午完不成也沒關係,晚上能完成就行。

如果他們認為一項工作一個星期能完成,他們會想:一個星期就是7天,周一完不成不要緊,周二可以繼續;周二完不成也不要緊,周三可以繼續;周三完不成還不要緊,周四還可以繼續……

如果他們認為一項工作需要一個月完成,他們會想:一個月就是4個星期,第一個星期完不成不要緊,第二個星期可以繼續;第二個星期完不成不要緊,第三個星期可以繼續……

如果一項工作的完成期限超過了一個月,那就更慘了。拖延症患者會想反正時間多的是,不用急著去做。於是,你簡直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開始行動。

這就是拖延症者的心理動態,他們好像永遠都不著急,因為他們總覺得還有時間,這是他們對時間模糊估測造成的後果,在前期,他們會過度高估自己的實力,認為自已定全有能力在剩下的時間內完成工作,所以拖一拖完全不是問題。

在後期,隨著時間期限的逐漸臨近,他們對時間的概念變得異常清晰——怎麼時間過得這麼快,還剩下這幾天,怎麼能完成工作呢?於是,他們逼自己坐在電腦前面廢寢忘食,瘋狂地趕報告、趕文件。每隔幾小時,他們就會統計一下時間,並且會不停地計劃剩下的單位時間裡的工作量,拼命地催促自己快一點 。

如果最後他們順利「趕完」了工作,他們會慶幸自己多麼有能耐,會為自己的表現感到自豪,下一次他們會重走拖延之路。如果沒能「趕完」工作,他們會變得沮喪,會想辦法為自己找藉口去解釋,請求上司寬限時日。

自古以來,拖延幾乎都與高效無緣,因為靠「趕活」趕出來的工作質量難有保證。不僅如此,拖延還是不健康的心態,甚至會扮演健康的殺手。試想一下,當拖延患者發現時間不多時,拼命地「趕活」,不可避免地要加班加點,這與以往懶散的狀態截然不同,身心突然承受如此高負荷的工作,有幾個人能受得了?

所以,拖延的後果是嚴重的,耽誤工作,影響情緒,破壞團隊協作,影響上司對自己的信任,還會損害身體健康。那麼,拖延的「病根」究竟是什麼呢?在解決拖延症之前,我們必須搞清楚這個問題。通常情況下,拖延症有以下幾大「病根」。

病根1:對自己的能力不夠自信,容易逃避。

從心理層面分析,大多數人拖延是對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自信導致的。心理專家研究發現,工作上曾遭遇過重大挫敗、對自己不自信的人,容易產生逃避心理。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勝任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於是拖延、徘徊,遲遲不開始工作,還經常以工作難度太大、自己太累、狀態不好、時間充足等為藉口來拖延。

病根2:具有完美主義心理傾向,要求太高,不想倉促開始。

具有完美主義心理傾向的人,對自己要求很高,他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周密計劃、精心準備,而遲遲不願意邁出行動的第一步。比如,有一位廣告策劃人員,每次策劃一個廣告之前,都會大量地尋找資料,多方閱讀同類的廣告文案,有時候尋找資料、閱讀同類廣告文案甚至是漫無目的的。這就是典型的完美主義心理傾嚮導致的拖延。

病根3:具有嚴重的消極頹廢心理,覺得什麼事都很難做。

一個內心不積極上進的人,表現出來的是懶散、頹廢,覺得什麼事情都不好做,他們喜歡給自己找藉口推脫。比如,為什麼不讓別人做,而要我做?

我偏不做,就算做,我也要拖著。有時候,雖然明知逃避不了,最後還是要做,但他們還是會選擇拖延來消極對抗。

病根4:過度自信,錯誤地估計時間進度。

開始過於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錯誤地估計時間進度,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這麼多時間就可以完成,認為還有很多時間,所以表現得不慌不忙,最後快把時間拖延沒了時,才慌張地追趕進度。

綜上所述,你會發現:拖延行為並不完全是懶惰或沒有責任心的表現,從根本上說,拖延不是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因此,如果你是拖延症者,也大可不必自責,最重要的是找到正確的方法消除拖延心理,讓自己成為積極的行動者,成為高效的時間管理者。下面幾點建議對消除拖延病根很有幫助,你不妨嘗試一下:

提高對時間的預測能力。

前面講到,拖延症患者往往在接到任務的前期,會模糊地判斷時間,錯誤地判斷時間,而不能精確地預測完成一項工作究竟要花多少時間。有時候他們會低估所需的時間,比如,「我一個小時就能搞定這個策劃案」「兩天就能看完《戰爭與和平》。

有時候他們會高估所需的時間,比如,「拿下那個大客戶最少要一個星期的時間「「對方是個難纏的傢伙,要想從他那裡要回債款,不能急於求成,要慢慢來,最少要一個月時間」。這兩種預測時間的做法所造成的結果是一樣的,那就是會使人無所事事,遲遲進入不了工作狀態。

要想儘可能精確地預測時間,你必須先練習時間預判能力。你可以在做一項工作之前,先預測一個可能花費的時間,然後按照你的正常速度去做,看你實際使用的時間是多少,與你預測的時間有多少出入。

比如早上起床時,預測一下穿衣、洗漱、吃早餐等所需花費的時間,當你出門的時候,看一下時間,看自己預測得準不準。再比如,當你坐上開往公司的公交車時,你可以預測大概的到達時間,當你從公交車上下來時,看一下手錶,看自己預測的準不準。通過這樣的預測練習,你會慢慢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這對你預測完成一項工作的時間很有幫助 。

定一個靠譜的計劃。

當你能夠預測一項工作要花多少時間完成以後,你要做的就是根據這個預測的時間,列一個簡單的工作計劃。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如一位作家要寫一本10萬字的書,他預測寫完這本書要花2個月的時間,接下來他做了個簡單的計算題:

10萬字÷2個月(60天)=1666字每天

通過分解目標(10萬字),發現每一天的工作量十分清晰(1666字),而且這個工作量並不多,完成起來很輕鬆。唯一要做的,就是按照這個計劃去執行,堅持執行60天,就可以輕鬆完稿。

當然,如果作家做完這個計算題之後,發現每天1666字的寫作量太少了,他可以通過增加每天的寫作量來計算完稿的時間。假設他預計每天寫3000字,那麼寫完10萬字只需33天時間。再結合合作方的要求,協商出最終的完稿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要想確保你的計劃是靠譜的,它至少應滿足四個條件:

第一,可觀察:以某個行為來界定是否完成。

第二,得具體:目標應該具體,不要說我想跑步鍛鍊身體,應該說,我每天跑步2千米。

第三,分步來:一步步地來,這個道理誰都明白,關鍵在於,每一步都具體,而且可以觀察。

第四,小起點:確保你的第一步能在15分鐘之內完成,這樣有助於你擺脫拖延症。

嚴格地給自己限時。

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一旦知道時間很充足,就會放鬆下來,注意力也會下降,工作效率也會跟著降低。一旦知道必須在某個時間之前完成工作,就會自覺地督促自己去行動,工作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如果你做每項工作時,都嚴格地給自己限時,甚至有意地壓縮完成的時間,然後不斷提醒自己專注起來,那麼你的潛力就會慢慢被激發出來。適當地壓縮時間不會影響你的身心健康,卻可以大大提高你的辦事效率,何樂而不為呢?

愛因斯坦就善於用這種辦法,他大學畢業後,一開始在一家郵政局上班。由於他對物理學很感興趣,所以,在上班之餘,毫不動搖地鑽研物理學知識。他將一天8個小時的工作量壓縮在4個小時內完成,其餘的時間用來學習和研究,就這樣,他的工作潛能不斷被激發,這也使得他有時間研究物理學知識。

在工作中,你也可以用這種辦法防止自己拖延。比如,客戶與你有事商量,你當時不能答覆,可以對他說:「我下午兩點之前給你答覆。」而不是說:「我想好了就給你答覆。」

約見客戶時,如果對方時間允許,你可以說們下午三點見面?」而不是說:「等我有時間了就約你見面。」由於你承諾了時限,就不得不去兌現,這樣可以促使你積極行動起來

職場金句:

做你所應做的事情,能有什麼結果在其次。

——赫伯脫

相關焦點

  • 《拖延心理學》①:人人都有拖延症
    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都會後悔為什麼不早點做準備。想要改善拖延症,我們需要先深層次地了解拖延症。在我們完成《拖延心理學》15天的共讀之後,你會知道表面拖延的現象背後,更加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學會診斷自己的拖延類型,而且收穫很多實用的建議。
  • 《終結拖延症》:戰勝拖延症最好的方法,讓你不再為拖延而煩惱
    就是把重要的事情和有時間限制的事情,能拖則拖推到其他的時間去做。可是這個拖延的過程可能會造成一些不良的後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即將要去完成事情的時候,總是會有一種轉移注意力的衝動,最後用無關緊要的事情來代替,所以這個過程是伴隨著拖延的思維,例如:「晚點再做吧或者現在還沒準備好,等我準備好再做吧」。
  • 為什麼做計劃還是會拖延?因為拖延症是一種心理疾病
    我很好奇他會對拖延怎麼看。他13歲,坐在我旁邊寫作業,他回過頭來對我說:不會有人看得,沒有人會覺得自己有拖延症,很多時候是覺得自己做事情慢一些,沒有計劃性,有點拖沓,覺得自己沒算好時間而已,也會覺得自己不得不拖延,會給自己找很多理由,不會覺得自己有拖延症。
  • 如何擺脫拖延症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拖延症,而且現在各種各樣的手機app,都在盡其所能地幫助用戶使用好碎片化時間,現在很多人已經到了只會使用碎片化時間,還經不住手機的誘惑,結果導致自己手上應該去做的事情一直往後推
  • 拖延症其實就是懶惰,制定目標、立即行動是治癒拖延症的良方
    我們在學習、工作過程中都有這樣的感覺,一件事情一定要等到最後時間才匆匆忙忙地去做。這是「拖延症」成為了「背鍋俠」,哪些事情會被拖延?拖延症可以克服嗎?我們之所以會拖延,就是這件事情拖延了,也對自己影響不大,就算有一些影響,最終總能混過去,要是真的混不過去,也就不拖延了。我們或許都認為拖延症是自己性格或者生活習慣造成的,想改正,事實上,這是一種懶惰。拖延就是把要做的事情,推到其他時間去做的不好習慣。
  • 拖延症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吞噬著我們的?這麼做幫你擺脫拖延症
    拖延症浪費的是時間,時間就是金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期也不算跑題。那我們就來深入扒一扒拖延症到底是怎麼戰勝我們的,以及如何逆轉戰局,甚至利用拖延症來完成我們的目標。02是什麼造成了拖延症這三種場景都是拖延症,可是成因卻略有不同。我們一個個分析。
  • 拖延症背後的行為心理學依據,如何緩解拖延症的心理折磨?
    01拖延症是一個世紀難題。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就發明了一個詞,用於描述意志力薄弱、無自制力的現象:akrasia。Akrasia指的是儘管你知道現在應該、必須去做某件事,但就是不去做,而是去做其他並不要緊的事情。
  • 有效改善拖延症
    市第二人民醫院心理調適科心理治療師楊啟璠表示,拖延症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疾病,更多的是行為能力的失調。拖延症有時其實並不是生理上的懶惰,更像是心理上的無法控制。 調整節奏改善拖延情況 拖延症是如何患上的呢?德國科研人員實驗發現,人的大腦有一個叫「杏仁體」的「零件」,其主要功能是對形勢以及可能產生的結果作出判斷。
  •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拖延症不等於慢性子,父母要這樣引導
    從晚上吃完飯八點就開始寫,一直寫到十二點,足足用上四個小時,這未免也太誇張了吧?馬麗心裡直納悶,於是開始觀察起孩子寫作業的狀態來。彬彬寫作業的時候特別不專心,剛寫了沒有五分鐘就開始做別的事情,轉筆、玩橡皮、喝水、亂塗鴉,這些小動作根本就沒停下來過。
  • 如何戰勝「拖延症」
    「明天再動手吧」「再拖一拖」「截止時間是第一推動力」,是不少人的真實寫照,也是「拖延症」的顯著表現。「拖延症」不是嚴格的心理學概念,通常指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會出現強烈的自責感、負罪感,不斷自我否定、自我貶低,嚴重時還會引發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 拖延症的應對策略④
    拖延有很多原因,比如逃避壓力;害怕失敗的焦慮;認為不是最好就是失敗的完美主義。當然除了交稅和死亡這兩件事是肯定的,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事是必然的,所以也沒有那麼多的失敗。「立即行動」哲學,就是以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時間去做合理的事情,拒絕哪些拖拉衝動,找出容易做的事立即行動。三管齊下搞定拖延症,這就是認知、情緒和行為的三管齊下方式。
  • 心理學家:拖延症都有幾大表現?活用心理學辦法戰勝拖延症
    為什麼想做的事情一直沒做,應該完成的事情,總是沒有完成?明明有時間去完成的,可怎麼就一託再拖就拖到最後了?甚至還常常有人因此而陷入自責當中。那是因為你病了,這個病的名字就叫做:「拖延症」。所謂拖延症,和懶惰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懶惰是單純的由於「懶」,而根本沒想過去做;拖延症不一樣,他是屬於自我行為受限,一直有想做的欲望,但由於一直拖延而導致無法完成預期目標,甚至還會因此陷入自責,產生心理障礙。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拖延的毛病,而且一旦患上拖延症,一般都會伴隨著幾種表現,快看看你中了幾條?
  • 英語熱詞:「拖延症」用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英語熱詞:「拖延症」用英語怎麼說? 2019-07-31 17:10 來源:天津新東方 作者:姚麗美   」拖延症」英文可以用procrastination表示,而「做事拖拉的人」即「拖延症患者」則可以用procrastinator來表示,動詞procrastinate意指「拖延」、「耽擱」。
  • 「拖延症」用英語怎麼說?
    如果你很喜歡拖延,並沒有必要一直自責,「拖延症」患者並不一定是「懶鬼」,很多成就傑出者更是出名的拖延。例如達·文西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拖延症」患者。他的傳世畫作《蒙娜麗莎》畫了四年,《最後的晚餐》畫了三年,均遠超客戶規定的交稿時間,去世時手中還有五六幅作品未交付。他曾在日記中宣洩道:「告訴我,告訴我,到底有哪件事情我完成了?」
  • 生活配方 | flag與拖延症
    回想起「立flag」火的原因,是伴隨著網絡文化裡特有的某種調侃意味而生的,人們用這個「梗」來自嘲未能達成的目標。假如你也有拖延症又恰好喜歡立flag,那麼flag倒下的聲音一定也曾讓你「臉疼」過吧。其實說起拖延症,就明白我們不愛立flag的「癥結」所在了。 我記得小的時候,自己還是很喜歡立flag的,比如那些異想天開的夢想,那些給爸爸媽媽少吃糖的承諾。
  • LSPACE丨拖延症是天生的嗎?
    後來,為了進一步探究基因的作用,Gustavon和Mikake比較了同卵雙胞胎的拖延傾向,發現在同卵雙胞胎中,只有不到50%的共同變異可以用遺傳來解釋。這樣來看,在你拖延的時候,遺傳不能再成為你的背鍋俠了。
  • 如何才能克服嚴重的拖延症?
    本文由以下部分組成:一、拖延症的表現二、拖延症的原因三、和拖延症共處的方法第一部分、 拖延症的表現看到這個知乎問題是在一周前,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著我要把這個問題寫好第五天的時候,有些慌,不過一想其實用一兩天的時間也能做完這些事,我再幹會別的。第6天的時候哎呀,明天就要截止日期了,轉念一想,還有一天時間呢,不著急。第7天的時候,哎呀,不寫不行了,不得不寫了。於是,這篇問答是我「構思」了一個星期,計劃用一個星期來寫,最後拖延到還剩3個小時匆匆完成。
  • 如何治癒拖延症?
    ,不知在看的你是否有拖延症的現象呢?有拖延症現象,就想要解決掉,我在網上搜索了關於拖延症的問題,有此現象的人那是相當多,拖延症是一種醫學名詞,它是這樣解釋的: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 明明知道自己有拖延症,但就是改不了怎麼辦?說說如何告別拖延症
    「拖延症」或許大部分人都有,只不過程度輕重而已。不過我們常說的「拖延症」這個詞不是一個病理名詞,而只是一個網絡上流行的通俗說法。它頂多算一個症狀而已,肯定算不上一種病。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患有一定的拖延症,你得去思考這種症狀背後的原因。
  • 壹健康心理:拖延症嚴重的你,得知道拖延症是能被人群傳染的哦
    壹健康心理:拖延症嚴重的你,得知道拖延症是能被人群傳染的哦! 那麼有拖延症該怎麼辦呢? 提醒自己什麼時候做什麼。 2.對於特別重要的事情來說,在鬧鐘或日曆上設置一個提醒。給自己設定一個最後期限。而不是給領導或老師的最後期限。 3.分清工作的輕重緩急,先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否則,當大量的工作分散在你面前,你會不知道從哪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