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有懶人能成才,唯有奮者得成就。懶惰的情況人人有之,也時常有之,而懶惰成性,則成為心理上、思維上的惰性。
懶惰,其釋義是偷懶、不喜歡費體力或腦力,不勤快。惰性,其釋義是不易改變的落後習性,不想改變老做法、老方式的傾向,也指不易化合的物質性質。
有些人已經有了惰性卻不自知,惰性實則比懶惰更可怕。
惰性心理通常有四種具體表現形式,即畏懼心理、自卑心理、享樂心理和拖延心理。
懶惰就像瘟疫一樣,纏上了身就會壞了一個人。惰性是成功大敵。任何人想成功,都必須和惰性作鬥爭。
科學管理之父、經濟學家泰勒曾經這麼痛斥惰性:「懶惰等於將一個人活埋。」很多人因為惰性,巴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塗。
富蘭克林有句名言:「懶惰像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懶惰會在不知不覺中,消磨我們的意志和勤奮,讓我們日益沉迷於安樂之中。
那麼,如何克服惰性,就成了人生的一大課題。如果你無意中或者有幸養成了克服惰性的好習慣、好辦法、好方式那就再好不過了,恭喜了。但更多的人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和措施,來克服惰性這一頑主。
這裡說一下個人在這方面的總結,六個方法措施,原創碼字不易,歡迎關注、評論。
一、要有目標感
懶惰乃至惰性產生,往往是沒有切實大目標造成的。沒有目標就如同泛舟漂流,不知艱險、不知風景、不知目的,實同「一問三不知」,久而久之,動力消失、懶散成性。
反過來的,有了目標,就得通過適當的方式、路徑去爭取達成,無形之中,遠離了懶惰,去除了惰性。
二、要有信念感
懶散惰性之人,缺乏必要的信念,或者只有各種歪理的「偽信念」。
有一些信奉,有一些念想,有基本的認知感,人就如同有了強壯的骨架一樣,不易被惰性纏身,也更易走向成功。
三、有一些自我控制習慣
世界文學巨匠列夫託爾斯泰,在年輕時是一個懶惰的人。為克服自己的惰性,他用了兩條措施,一個是天天做體操,一個是每晚睡前記日記。這兩條措施,他一直堅持到八旬高齡,正是他堅持不懈地克服了惰性,養成了畢生勤奮的習慣,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等大作,並使得他成為了文壇巨星。
四、養成好的作息習慣
有惰性的人,一般沒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習慣。養成了按時作息的習慣,惰性自然就可以克服了。
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教學期間,每天準時起床、寫作、講課,接連堅持30年。他一生中堅持的主要體育運動就是散步,一年四季從不間斷。他每天下午3點30分拿著藤手杖外出散步,當地的居民都按他散步的時間來對鐘錶。
因此,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對克服惰性非常重要。
五、跳出舒適區、滯留區,排除幹擾、做出嘗試改變
歷史學家吳晗,它多年的習慣是白天上課、開會、辦事,晚上才寫東西。後來,他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時間就寫,而且白天寫得環不少。
跳出習慣的舒適區、跳出惰性的滯留區,排除這樣、那樣大所謂認知的幹擾、藉口,做出嘗試和改變,就是另一片天地。
六、良性改變,應用一下普瑞馬法則
先處理困難的事情,再處理不那麼困難的事情,那是一種對於前面行動的強化,然後繼續,強化的效果越來越大,一直大到你覺得你有力量來完成任何事情。
這是一個以心理學操作性反射的原則為基礎,對於人類的行為方式進行觀察後,以糾正惰性生活方式兵由這種惰性生活方式的結束而帶來整個人生大良性改變。
以上就是個人的克服惰性的總結,這六個方法措施都是有用有效的。
最後的,大家一定都聽說過「溫水煮青蛙」的寓言故事,再次警示我們一定要注意克服惰性,讓精彩人生從注意察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