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走過「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繽紛春日,走過「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悠長夏天,我們來到了詩意瀰漫的季節——秋天。
在農人眼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秋天代表著成熟、收穫和一年辛勞的回饋,是一個金色的季節。
而在一些文人眼中,經歷了一整個夏天的生機蓬勃,到秋天草木漸零,以時節之秋聯想到人生之秋,難免感時傷懷、心生寂寥。
但即便如此,也有人一反「悲秋」之調,發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讚美之詞。
可見,在不同的人眼中,秋天有著不一樣的色彩。這不一樣的色彩,為千年秋韻賦予了豐富的詩意之美。今天,我們先在元曲大家白樸的一首散曲裡感受一下。
天淨沙·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天淨沙,是元曲中的一個曲牌名。因為詞曲在古代都是用於演唱的,所以曲牌名限定了曲子的字數、格律和音韻等等。
對於很多人來說,「天淨沙」這個曲牌並不陌生,最著名的作品來自元曲大家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曲子並不長,但是構思非常別致,前面三句通過九種秋天景物的並置,勾勒出一幅蕭瑟悽涼的深秋日暮圖景,也烘託出了遊子天涯羈旅、零落漂泊的悽苦心情。
這種景物並置的渲染方式,在白樸的這首《天淨沙·秋》裡也得到了延續,但同樣是描繪秋色,白樸與馬致遠的心境卻不盡相同。
曲中這樣描寫:夕陽西下,餘暉籠罩著孤獨寂靜的村落,晚霞也不再絢爛,仿佛一吹即散。
村莊上空開始升起嫋嫋炊煙,寒鴉也紛紛歸巢,棲息在老樹之上。不遠處,一隻鴻雁突然翩飛而下。
鴻雁的出現,打破了這秋日黃昏的死寂,也讓前面苦寒冷寂的色調瞬間變得明麗起來。
於是作者接著寫道:青山隱隱、綠水迢迢,山水之間,是秋霜中連綿的白草,是一樹一樹如火的紅葉,是一簇一簇金黃的秋菊。
青、綠、白、紅、黃。在暮色中,這些明麗的色彩被次第點染而出,為蕭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色彩斑斕,一掃「悲秋」的悽涼基調。
全曲短短只有五句,但是跌宕起伏,充滿變化。鴻雁的出現,是情緒變化的關鍵,白樸做這樣的設計當然是有理由的。
李白曾在詩中寫過「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的詩句,這裡的「飛鴻」指的是品行高潔的隱士。
聯想到白樸當時生活在元蒙統治之下水深火熱的中原,對此心生厭倦的他早已放棄了出仕做官,所以他借「飛鴻」之影來提振心情、表達自己的寄情山水的心志,雖在意料之外,也算情理之中了。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白樸筆下的秋日色彩斑斕,讀了之後讓人不禁感受到一種春天般的絢爛。
這種關於秋天的描繪,在傳世繪畫中也能找到相似的例子,明末清初畫家藍瑛創作的《白雲紅樹圖》就是這樣一幅特別的作品。
▲《白雲紅樹圖》明 藍瑛
絹本設色 189.4cm×4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展開畫卷,豐富濃重的色彩撲面而來,可以看出這是一幅特徵非常鮮明的重彩青綠山水畫。
畫面中的山巒都以石青石綠點染而出,遠景處的兩座主峰高聳突兀,山間縹緲的雲朵以白粉點出,襯託出了懸崖峭壁的高峻。
中景處的山巒參差不齊、連綿起伏,山間雜樹叢生、搖曳多姿,有飛瀑沿山體傾瀉而下,恍若人間仙境。
近景處,一座木橋連接起近處的山石,一位身著白衣的高士策杖前行,似乎正前往雲霧縹緲的山間。
整幅畫色彩明麗、流光溢彩,除了石青石綠染就的山頭,樹木則創造性地用火紅的硃砂、潔白的蛤粉和淡色的花青、草綠來點染,超越了自然物象的本來形態,但絲毫不覺得違和。
同時,大紅大綠的用色非常誇張和大膽,突破了傳統色彩觀念的束縛,卻又不覺得過分,在整體情境之下顯得恰到好處。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受,歸功於畫家對赭石和蛤粉兩種顏色的巧妙使用。
赭石打底,讓鮮豔的色彩有了根基;潔白的雲氣和白色的樹木點綴其間,既平衡了冷暖色調帶來的視覺衝擊,又增加了畫面的明亮之感,起到了「點醒」畫面的作用。可見畫家藍瑛舉重若輕、出神入化的設色功力。
縱觀全畫,色澤豔麗,但是豔而不俗。雖然是秋景,但是如同春日一般絢爛,充滿了無限生機。
「一切景語皆情語」,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有過這樣的觀點,所有的景物,寄託的都是創作者的情思,詩詞如此,丹青亦然。只要內心充滿生機,到處都可以是錦樹明秋。
原標題:《錦樹明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