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居士在《唐詩三百首·序》中說:「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
這段話中作者引用的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可謂膾炙人口。但是它的意思很多人卻弄不清楚,以至於出現了許多訛傳。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也會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偷」,「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湊」等等。還有人說這句話前面說「不會吟詩」,後面說「也會吟」,前後矛盾有語病。
那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了解「吟詩」二字的含義。
第一,吟誦詩歌。吟誦詩歌就是既有節奏有韻調地誦讀詩歌,它是吟詩最常見的意思。如茅盾 《子夜》九:「吟詩的 杜也看見了,放下筷子,站起來招呼。」 巴金 《雪》第一章:「原來他們斜對面座位上的一個有八字鬍的中年人正在搖頭擺腦地吟詩。」古裝劇中常可見到舊時蒙童讀書那種搖頭晃腦的姿態和故意拖長聲調的作法。
語言是有聲的藝術,朗讀和默讀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對古典詩歌加強誦讀,讀出節奏和感情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詩歌。所以誦讀歷來是古詩文學習中所強調的方法。《莊子·德充符》云:「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
第二,創作詩歌。吟詩也有作詩的意思,如 宋代孔平仲《孔氏談苑·蘇軾以吟詩下吏》:「 蘇軾 以吟詩有,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 清代杜濬 《一杯嘆》詩:「坐使吟詩作賦興索然,眼見斯文從此廢。」吟詩的這個意思今人不多見,但它在古代是很常見的,如吟懷(作詩的情懷)、吟諷(作詩諷刺)等。
此外,「吟」字還有多個單項。如「痛苦時發出的聲音」(元·戴侗《六書故·卷一一·吟》:「痛為呻吟」《戰國策·楚策》:晝吟宵哭。)、「嘆息」(《戰國策·楚策一》:「雀立不轉,晝吟宵哭」)、「啼叫、鳴叫」(《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肅而長吟」《文選·曹植·雜詩六首之二》:「孤雁飛南遊,過庭長哀吟」)、「口吃、話說不清楚」(《後漢書·卷三十四·梁統傳》:「為人鳶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推敲字句」(盧延讓《苦吟》: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等。
那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中涉及的「吟詩」究竟是哪個意項呢?很顯然,這裡的「吟詩」應該是作詩的的意思。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吟誦對古人來說是一種較低的能力。
今人學習多「看」書,古人學習多「讀」書。「讀」即要出聲,古代蒙學起步就要求誦讀,雖然一開始不一定能誦讀的很好,如讀出節奏語氣等。但是,將《唐詩三百首》讀熟後,應該古詩學習達到一定的水平了。因為《唐詩三百首》不全是簡單的詩,還有不少比較長的「歌行體」的詩。如王維的《桃源行》32句,韓愈的七言古詩《石鼓文》66句,都是較難的作品。這麼多東西學完,只達到一個會「吟誦」的水平,就好像是高中畢業只學會了拼音,簡直是在開玩笑!
第二,作詩更有廣告或宣傳效應。
居士給《唐詩三百首》作序是要提高這本書的銷量,所以無論是廣告或是宣傳一定要提一個比較好的能力來做宣傳效應。比起誦讀詩歌來說,會創作詩歌顯得更實用,更有廣告效應。所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也會吟」這句話肯定是在說創作詩歌的事,也就是說把這本書讀完後,原來不會寫詩的人也會寫詩了。
當然,要說將《唐詩三百首》讀熟就會寫詩,這麼說也未免有誇大之嫌,這正如古人所說「多讀多寫文自工」,要寫好詩歌除了熟讀經典之外還有其它要素,如寫作訓練、深入生活、提高修養等等。但是出於廣告目的,不可能這樣面面俱到的宣講的。
綜上所述,古人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它的意思應該是說,讀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強語感,逐步理解詩歌的內容,掌握詩歌的語言規律,從而自己也就會寫詩了。經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無疑會有很大的裨益。讀熟優秀作品,自然就會提高寫作水平。
所謂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覆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夠背誦。這是前人學習古詩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誦讀必須讀準字音、讀清句讀(dòu)(不讀破句)、讀出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