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談錢是很俗氣,但卻很實際」。我國很多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思想上認為談錢是一件很俗氣的事,但在求職這樣的特定環境下,不談錢又心裡沒有底。
如何在面試時巧妙地搞清楚薪水問題,很所有求職者都很關心的問題。劉兵,一位95後畢業生,這才剛畢業,就一心想找一份月薪8000元以上的工作。
所以在選擇單位時,他已經按自己的需求將低於8000元薪水的工作全都排除在外。對於一些5000——10000元範疇的工作,他也是心中過不去,怕如果工資過低,自己白忙一場。
於是,劉兵在面試時,總是鼓起勇氣談關於薪酬的問題。幾次交戰下來,不是直接被用人單位淘汰,就是「嚇」跑老闆,給人一種獅子大開口、自視過高等不謙虛的負面印象。
其實,關於向用人單位提出薪酬的問題,本來就是一個合理的權益。只是很多應屆畢業生,在面試求職時,由於缺乏社會經驗,所以要關於薪水的問題上,不是不好意思,就是詞不達意。
曾經,在人才市場上,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說在擇業過程中,最好不要主動問自己的薪酬,否則會讓用人單位反感,直接加速求職者的淘汰。
甚至也有人事經理說:「如果求職者主動向我問薪酬,我肯定讓他走人。」
薪酬這個問題對於求職者就是一個難題,你說你為了能快速就業不問吧,面試官卻主動向你提問;你說你主動提出吧!又會讓用人單位對你另眼相看!
我們必須明白,在求職過程中,薪酬這個問題是無法逃避的,不管你如何迂迴都免不了一場討價還價。
一般有經驗、情商高的求職者,會把這個討價還價的過程,與自己的實力結合起來,不僅為自己爭取到預期的待遇,還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一舉兩得。
對於薪酬問題,一般的人才市場都有一個行情價,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不太清楚,一定要先弄清楚這個大致標準,然後再考慮如何計價還價。
一般的應聘職位的可替代性也決定了你討價還價的資本,可替代性越小的,還價資本越高,你就可以放心提一些自己的要求;可替代性大的,沒了你誰都能幹的,則就要小心為妙。
在求職時,因為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要想取得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結果,就必須有一個合理的薪金。這個理想的數值,應該是用人單位和求職者雙方都接受的。
這就要求職者應表現一定的靈活性,在談到薪酬時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面試前,設法了解自己所應聘行業薪酬福利和職位的空缺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二、面試過程,不要盲目主動地提出自己想要提到 的薪酬數目。
三、在面試過程中,從面試官的言談中,了解用人單位給你的薪酬是固定的還是有協商餘地的。
除此之外,在談薪酬時一定不能拘泥於薪資本身,在談判出現僵局時,不妨扭轉話題到工作上,利用同心圓來提升自己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