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成語故事】飢不擇食
飢不擇食
【釋義】
餓極了的時候,就不挑揀食物了。比喻急需的時候顧不得選擇。
【出處】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降者更相語曰:『蕭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典故】
「飢不擇食」這一成語成語典故源於隆堯縣北樓鄉南汪店村。據說,劉秀為躲避王郎追捕,狼狽逃竄,有一次,追兵在這一帶圍剿追殺了他好幾天,走到十裡仁義莊村口時,頭暈眼黑栽倒在路邊。
多虧有個小姑娘,去村外磚窯給她爹送飯回來,趕緊把劉秀扶起來,把留給自己吃的飯讓給劉秀吃,從鍋裡拿出兩個秫豆面貼的餅子,又盛了一碗麥仁湯,劉秀飢不擇食,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他嚼著秫豆麵餅子,喝著麥仁湯覺得是又脆又香又甜。劉秀吃飽以後,歇了歇腳,緩了緩勁,慢慢有了精神。隨後向北邊宣務山走去。沒隔多久,追兵就趕過來,幸虧劉秀已經逃走。
劉秀躲過一難,有驚無險,心裡非常感激,常對人說:「我劉秀大難不死,得人相救,終生難忘仁義莊村頭小店。」從這時開始就有了「難忘店」這個名字。劉秀封的「難忘店」,經過時代變遷,漫長歲月,也就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南汪店了。
「劉秀走國,飢不擇食」的故事在這一帶廣為流傳。
來源:掌上邢臺客戶端
記者:楊春微 楊冉
編輯:韓文洲
美哉邢襄
紅磚廣場
【來源:邢臺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