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心商圈一家米粉店,餐桌上設置了隔離護板。
文/圖 半島記者 劉笑笑 通訊員董慶玥
恢復堂食,顧客要隔桌而坐
近日,記者走進凱德Mall,扶梯口、護欄上隨處可見「此處已消毒,請佩戴口罩」字樣標示。除此之外,部分店鋪將每日採取的防疫措施製成展板擺放在餐廳門前。
在一家菜館門口,前來就餐的王女士選擇了用免洗洗手液進行消毒的方式,同時,菜館還有酒精擦拭或者使用洗手液在門前洗手臺進行消毒的方式,這讓王女士感到安心。「我們的員工要每天分時間段測溫四次,將體溫記錄表和餐廳消毒記錄表一起公示在餐廳內,保障員工的安全,也保障顧客的安全。」該菜館工作人員介紹,每餐吃完後,服務人員還要用酒精擦拭餐桌,從消毒櫃內取出餐具進行擺放。
近日,走進海底撈的於先生一行發現這裡跟以前有些不一樣,原本座無虛席的餐廳內空著一半的桌子,上面標識著「此桌不開放」。原來,疫情期間,餐廳按照規定開展堂食服務:店內實際用餐桌數不超過滿客的50%;餐桌之間間距要大於1米,且需隔桌安排就餐;每桌需要登記1名就餐顧客信息;大桌要隔位坐,一桌不超過5個人,中桌不超過3個人。「響應雙山街道市場監管部門的倡導,我們餐廳實行隔位就餐、錯時分散就餐制度,為了保證顧客之間保持距離,倡導兩位顧客採取相向錯位而坐。」導流的服務員介紹道。
「疫情態勢持續向好,但不能放鬆警惕,按規定規範就餐,雖然程序是麻煩了點兒,但十分有必要。」市民於先生笑著說,吃一次堂食就像參加了一次高考。
公筷行動,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為了更好地保障顧客的健康,我們在店內提供公筷公勺,並提倡顧客在就餐時使用。」位於商場7樓的一家水餃店店員介紹道,因為有的顧客可能留意不到桌上的公筷,或不了解公筷的作用,所以店員在上第一道菜的時候,會特意提示「歡迎使用公筷」。
外賣增多,積極復工減損失
雖然部分餐飲店恢復堂食,但記者看到,在店內就餐的顧客並不多。堂食比往常冷清,外賣平臺卻異常熱鬧。一家魯菜連鎖餐飲飯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外賣訂單甚至比年前都要好。
為了配合大量的外賣訂單,不少商家專門設置了外賣取餐窗口,騎手不用進店即可取餐。外賣訂單上還會附上安心卡,商品製作人、裝餐員、外賣騎手的姓名及體溫都記錄在上面。
「因為這次疫情,全國停止餐飲堂食,禁止集會聚餐,某種程度上,『迫使』所有餐飲去做外賣,我和很多餐飲老闆聊過,從銷售數據看,近期外賣訂單量比平時提升100%甚至更多,可見市場還是很大。」該魯菜連鎖飯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很多餐飲企業都在積極拓展線上外賣服務以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