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陶短房
[旅居加拿大的專欄作家、評論人]
/雅痞/
其實所謂「雅痞」(Yuppie),上世紀80年代初一般譯作「雅皮士」(Young Urban Professional),港臺也有譯作「亞皮士」、「優皮士」的。
特指上世紀60-70年代北美因反戰風潮而興起的「嬉皮士」風潮後,隨著裡根的當選總統、「美國第一」論重新抬頭,以及「新保守主義」再度成為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識,而崛起的「一代新人」。(大喘氣,定義好長...)
這批人的共同特點是年輕、不靠家資而主要靠個人奮鬥建功立業(這和不思進取的「嬉皮士」針鋒相對),得體的言談舉止、衣著服飾和社交圈,講究「檔次」和「品味」的生活和生活方式,等等。
/不思進取的嬉皮士/
也就是說,最初「雅痞」指的是隨「新保守主義」而崛起的中青年中產階級和專業人士,但上世紀末以後,隨著中產階級陣容的擴大,「雅痞」一詞被一些社會學家戲稱為「和美國寫字樓裡被摘下的領帶那樣被悄然雪藏」(上世紀80年代美國寫字樓流行正裝上班,上世紀末開始則流行便裝上班)
沉寂了不少年,近年來重新被叫響,卻似更多意指「講品味、上檔次的生活方式」,而非原本的主要指採取這類生活方式的中產階級個人了。
在漢語語境裡有沒有類似「雅痞」這樣的詞彙或稱呼呢?如果指的是最初意義上的「雅皮士」,基本上可以和先秦就出現的「士」這個概念相對應。
「士」指的正是有學問、有資歷、有品位,但因為種種原因缺乏家世背景積累的人才,這個概念在中國古代出現很早,應該誕生於西周晚期的《詩經.大雅.文王之什》中就說「濟濟多士,文王以寧」,這裡面說的「士」,指周滅商之前由關東等地投奔周文王、周武王的人才,如呂望、南宮适等「文王八士」。
/周文王/
由於商周之際知識和教育大多被貴族所壟斷,這些「士」其實原本也是貴族,只是因為種種原因在本土失勢,不得不換個環境重新碰碰運氣,他們既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對於還未奪取天下的周國而言,也只能是「根基淺薄、靠個人奮鬥」的「士」了。
/電影《英雄》/
到了春秋末年,隨著諸侯爭霸加劇,一方面人才缺口加大,另一方面教育開始普及,更多民間人士開始躋身「士」的行列,並且通過各種手段(相互引薦、自炫鬻 yù-即自我炫耀、遊說、立軍功、先當門客或幕僚而後飛黃騰達)、途徑(或文或武)實現個人奮鬥的理想目標,這樣的「士」和「雅皮士」或「雅痞」的最初概念,已近乎一模一樣了。
/電影《英雄》/
和貴族出身的「卿大夫」不同,「士」主要靠個人才能、修養出人頭地,而很難依賴身份、家資,他們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自己的形象、談吐,以博取和維持一個良好的地位。
/《趙氏孤兒》/
著名的「鄒忌和城北徐公比美」就是個典型例子,比美時的鄒忌雖然貴為相國,但他正是靠遊說起家的「士」,因此對自己的形象特別敏感。
/鄒忌:嗯哼,又帥了哦~/
未發跡時的蘇秦出門遊說,明明已一貧如洗卻仍然穿著破爛不堪的黑貂裘;韓信在老家時連一日三餐都難以獲得,卻仍然要挎著一口很晃眼的長劍……
/《楚漢傳奇》韓信/
這些事例都表明,「士」有「士」約定俗成的風度、服飾、修養和生活方式,即便發跡了也要注意時刻保持以免得而復失,即便潦倒也要儘可能維持基本體面,否則就有被踢出「士行」的危險——這種「士的形象」,似乎更貼近後一種「雅痞」的概念。
那麼什麼是「士的形象」(或者說「中國古代『雅痞』」形象)呢?
/圖片來自網絡/
孔子和儒家學派將之概括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按照今天的理解,包括行為舉止修養和藝術氣質(禮和樂)、文化知識(書和數),以及體育能力(射、御),這些要求和現代「雅痞」頗相吻合。
/電影《孔子》/
隨著時代的發展,「六藝」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比如「書」即文科知識,從戰國到晚清其內涵,經歷過幾次劇變,而車戰時代的「高級必殺技」——御術(駕馬車),到了騎射盛行的秦漢已無足輕重,等坐起來更舒服的轎子取代馬車、牛車,就退化到只剩下一個含糊的影子了。
既然「雅痞」和「雅皮士」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那麼「嬉皮士」呢?
/嬉皮士崇尚自由/
當然也有,魏晉之交,許多「士」推崇放誕的生活方式、不拘一格的禮節和標新立異的服飾,在幾百年時間裡,這些「魏晉名士」有裸奔的,有吸毒(服食早期毒品「寒食散」)的,有酗酒的,也有自甘沉淪的,是不是和「嬉皮士」很像?
/竹林七賢/
「魏晉名士」不僅有「士」,也有更高階層的貴族子弟,但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在黑暗和混亂的時代,對前途悲觀失望,從而產生了一種「不放縱白不放縱」的心態並訴諸行動。從這一點上看,「魏晉風氣」的成因(有人稱之為「正始之風」),的確與「嬉皮士」的成因(「垮了的一代」)有異曲同工之妙。
/嬉皮士風格/
而每當古代中國社會趨於安定,讓「士」這一階層的才俊重新燃起「學而優則仕」的巨大希望時,「魏晉之風」就會被普遍摒棄和邊緣化,出現所謂「士風醇正」的局面——這和上世紀80年代起美國「雅皮士」文化的崛起背景,又何其相似!
/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