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oiserie——流傳在18世紀法國的中國夢

2021-01-14 法泰家居

美國瓊斯·德尚的《原來,我們的生活很巴黎》稱:

事實上,想了解法國奢侈品改變風尚的原因和方式,以及新的一類古董奢侈品包含哪些物品,關鍵要知曉17世紀末流行全歐洲的東方裝飾風。

在18世紀的法國,一個名為「Chinoiserie」的風格驚豔了世界:富麗的色彩、繁複的設計,這種風尚在19世紀被命名為「Chinoiserie 」,又稱『中國風』、『東洋風』指一些來自中國或依據中國品味而製作的藝術品、家具、奇異珍品。這個名詞背後是對神奇富饒的東方寶藏的憧憬。

約翰·紐霍夫1665年所繪的南京瓷

宮殿裡的中國美術館 布賴頓約翰納什 1820

1742年弗朗索瓦布歇,中國園林

弗朗索瓦布歇的打扮 1742

對屏風的極度喜愛

明朝中後期,中國海外貿易的開放使不少歐洲傳教士和商人紛紛湧入,構成了17世紀Chinoiserie文化的融合。18世紀是「中國風」的黃金時代。從建築到室內裝飾,清宮的建築庭院、生活場景被繪製模仿。

Chinoiserie,是一個夢境,它從來不是真實的「中國」,它是一個被歐洲塑造出來的想像。它裡面充滿了神秘、浪漫與奇遇。就像當時的西方人所說:「有什麼國度這樣引人遐思呢?只有中國……」

1743義大利瓷器茶具

1755年切爾西陶瓷製作廠《中國音樂家》

法國宮廷文物 中國元素扇面

1770年茶棺材 英國斯塔福德郡 白色琺瑯銅彩色瓷釉

特點

關於東方的一切傳奇色彩,讓歐洲宮廷心馳神往。微妙的細節、幻想的繁榮,它的色彩是濃烈的,高純度高飽和。它身上既有中國文化的氣韻,又流淌著法國化了的異國情調,裝飾在西方世界裡,可以說是最早的混搭了。

攝政王的臥室(後來國外喬治四世)

中國風格的內閣 德國慕尼黑寧芬堡陶器

中國風元素的飾品擺件

牆紙

中國的水墨畫、工筆畫賺足西方人的目光,即便買不到原作,也會以這些中式畫作為藍本,編織成掛毯或者描成壁紙,圖案多以花鳥魚蟲、梅蘭竹菊為主,底色或濃烈或清雅,作為家居裝飾的主要部分。

飾品

遍地的黃金綢緞和縱橫的亭臺樓閣,精美的清宮奢華風讓西方貴族神魂顛倒。燈的架構完全模仿了亭臺樓閣,勾勒東方造型意蘊。鏡子邊也去掉曲線雕花,變成亭子一般的造型。

茶文化的傳播,讓歐洲人的餐具變得豐富多樣,圖案皆為中國傳統字畫的元素、宮廷畫中的一景,滿是東方色彩。

家具

法國手工藝匠開始製造中國風的家具物品,多半飾以中國人物和奇珍異獸圖案.椅子腿、椅架、櫃角、沙發,由法式描邊、小雕花改為中式直線條,甚至裝飾圖案都已變成中國畫、竹節、荷塘、古建等元素。

屏風

屏風是Chinoiserie風格中最受歡迎的家具。都是整副的大面積的屏風繪畫,繪製著富麗的中國皇宮、神話、名家名畫,搭配歐式的邊架,其生活場景仿佛拉近了貴族們與遙遠東方的距離。

瓷器

青花瓷在當時最為暢銷,就像打開世界大門的埠,將東方文化傳出國門。瓷器也被西方貴族作為彰顯地位的象徵,紛紛擺在家中。其色彩也被紛紛模仿,出現在裝飾的各個角落。

為什麼流行至今

幾百年後的今天,當Chinoiserie被重新提及,這種風格依然驚豔。不需要裝飾過多的繁華富麗,兩種元素就可以是它的高級詮釋,是真正適合當下的Chinoiserie風:巴黎香格裡拉大酒店中庭的東方屏風;La Bauhinia餐廳裡的中國紅木家具、瓷器花瓶擺放其間,雅趣十足。

Chinoiserie,是融合了法式和中式兩種文化結合的優雅產物。它把文化的多元提煉融合,取其精華,傳遞優美意蘊。在藝術美學、裝飾設計、家居生活、時尚領域中都留下美麗的印記。文化交流沒有止息,讓我們繼續看到世界文化多元更美好。

相關焦點

  • 18世紀的法國,一邊痴迷中國風一邊瞎畫中國人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1700年1月7日,一代傳奇法王路易十四為了慶祝新世紀的到來,在凡爾賽宮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舞會。神奇的是,這場匯聚法國名流的跨世紀狂歡會,主題竟然叫做「中國皇帝」。
  • 中美浮夢錄︱風起時:「Chinoiserie」與禁令
    【按語】中美相隔萬裡,兩國於18世紀末開始的交往被稱作世界上最年輕的帝國和最古老的帝國之間的相遇,而雙方也曾經對彼此有過夢幻式的美好讀解。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美交往日形增多,中美關係成為國際關係中最引人矚目的雙邊關係,這是歷史的大趨勢。
  • Chinoiserie:西人心中的中國風已風靡了幾個世紀
    幾百年前,被洋人玩味的「Chinoiserie」(中國風)早已是當時皇宮貴族居所裝飾的舶來品,透露奢侈意味。我想起很多時候在歐洲旅行,參觀法國宮廷,英國城堡,遇見的此種Chinoiserie,歷歷在目!
  •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英國銀器上的中國風(Chinoiserie )英語「Chinoiserie」,來自法語「 chinois」,具有中國藝術風格的物品,中國藝術風格。這個詞彙在18世紀中期被吸納到英語中,指當時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中國風」。
  • 18世紀法國古董家具類型匯總
    經過了義大利文化的多年的主導,到了18世紀,法國再次出現了新的藝術和家具風格。與往常一樣,人們一直在尋找新的經典。過去的學生現在已經成為了老師,並將過去所學習到的經驗和教訓帶進了18世紀的家具設計當中。
  • 論放蕩,18世紀法國人表示在座各位都是渣渣
    恰如《戲夢巴黎》中三個年輕人以情慾探索在歷史洪流中夢想優遊的故事。《戲夢巴黎》(2003)但比起十八世紀龐大的貴族階層集體縱情聲色的浪潮,今天的法國人那些令人瞠目結舌的情愛戲碼完全都是小case,或者說只是稍微體現出一點當年放蕩主義的遺風。
  • 18世紀法國為何會產生文學政治
    18世紀的法國,各種新舊力量的交替間產生了迷人的思想碰撞。這一時期,法國的時尚圈出現了沙龍文化,繪畫美學圈出現了迷人的巴洛克藝術,同時文學界的名人也開始紛紛躋身政壇。他們往往身兼數職,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同時也是政治家。孟德斯鳩,曾任渡爾多法院的一名廳長。夏多布裡昂擔任過外交大臣駐英國大使。那麼,18世紀法國為何會產生文學政治?
  • 淺談18世紀風靡法國及歐洲的洛可可繪畫藝術
    洛可可(rococo)藝術,源於法文rocaille,意為貝殼形,指18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5-1774)所推崇的風格,在工藝美術、繪畫、建築等方面都很明顯,以具有纖細、小巧、華麗和繁瑣的裝飾性為其特徵。
  • 衣香鬢影:18世紀的法國上層貴族沙龍的邀請,可不容易得到
    這種聚會的形式,後來被稱之為是「沙龍」,其實在我們中國,我們對沙龍並不陌生,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也經常會有一些定期舉辦的沙龍,各個領域不同的名士聚集在一起談天說地。不過今天的沙龍和17世紀起源時期的法國沙龍,有著十分明顯的區別,在那個年代裡面,並不是什麼樣的人都有資格舉辦沙龍。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明清時期大批中國外銷瓷輸入歐洲,其中部分瓷器在歐洲會被改造和重新加以裝飾,成為一種複合器物。鑲嵌金屬附件是其中最常見的手段,這是一種將金屬製成的附件加裝嵌入另一器物(本文中是指中國瓷器)的特殊工藝。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金屬鑲嵌,盛行於17至18世紀,尤以法國為盛,並在歐洲產生了輻射性影響(注1)。
  • 上海十大浪漫派對餐廳,深藏於魔都的18世紀法國「宮殿」
    PALACE BY FEASTVERSAILLES ROMANCE·12月22日,鑽石精英會創始人&董事長、中國社工聯合會婚姻家庭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婚姻介紹機構管理協會會長徐天立,授予這座深藏於魔都的「法國宮殿」以「上海十大浪漫派對餐廳」的榮譽,這就是菲斯特皇家西餐廳。
  • 美腿口紅,傳承18世紀法國的優雅,你敢用嗎?
    造型參照了18世紀法國女性的摩登造型,有人喜歡,也有人不敢不用。還有妹子高呼:和我本人的腿一樣粗,太真實了!這款在微博引發熱議的口紅,出自Les Merveilleuses de Ladurée之手。這是由日本知名美妝品牌ALBION,與創立於1862年的法國知名馬卡龍名店Ladurée一同合作推出的品牌,以18世紀的法國為創作靈感,每一款產品都像藝術品一般的甜美夢幻。甜蜜不只能入口,還能隨身攜帶,為美麗加分。也許你覺得「美腿口紅」造型怪怪的,但在18世紀的法國,女性的時尚由小小的口紅可見一斑。
  • 法國宮廷中的「頭號玩家」——17至18世紀法國王室遊戲風貌!
    序言十七至十八世紀是歐洲主要國家向近代過渡的關鍵時期。在法國,隨著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從十六和十七世紀之交亨利四世創建波旁王朝開始,法國結束了中世紀的封建割據狀態,並加速向君主集權的絕對主義國家邁進。相反,因為宮廷社會的寵愛而在十七至十八世紀盛行開來的遊戲有褪球,即高爾夫球的前身、撞球這些更講究體態的技巧遊戲,以及文中提到最多的紙牌、象棋、跳棋等智力遊戲。上述宮廷遊戲文化在路易十四時期達到頂峰,並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末。儘管同樣是君主集權,但十七至十八世紀法國宮廷的遊戲倫理,卻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約束下的遊戲倫理非常不同。舉一個最突出的例子。
  • 18世紀法國平民寫實主義畫家,夏爾丹油畫作品欣賞
    夏爾丹(Chardin,Jean-Baptiste-Siméon1699~1779)法國畫家。1699年11月2日生於巴黎,1779年12月6日卒於同地,法國18世紀市民藝術的傑出代表。午餐前的祈禱 夏爾丹十八世紀的法國,洛可可風盛行啊,豪門貴族都喜歡找畫家把他們奢靡生活記錄下來,看過安東尼·華託的作品就可以了解當時的流行趨勢。但就在所有畫家都樂此不疲地描繪上流社會的腐朽時,卻出了夏爾丹這麼一個異類。
  • 18世紀時裝名詞解釋
    前兩周,我們做了19世紀時裝名詞解釋,自我麻痺說「效果還不錯呢~」。於是,我們就想到再做一個18世紀時裝名詞解釋。只要在20世紀以前,都很難提「時尚」兩個字,有的只是「時裝」而已。18世紀也一樣,但在歷史上,這一百年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 可以露乳房但不能露肩膀(18世紀的法國時尚邏輯)
    不得不說,18世紀的法國時裝時尚邏輯真是相當詭異啊。或許你也認為1920年前的服飾一直非常保守,就算不包得像個粽子,胸部怎麼也得藏一藏,但,一切總有例外..上圖是1780年代的法國時裝樣圖, 真的是該藏的全都沒藏住。既然是時裝樣圖,露小點估計就不是一個人的時尚追求了。
  • 漲姿勢 在法國,18世紀瑪麗皇后式的假髮被玩壞了
    最近,倫敦Victoria and Albert博物館推出了一個頁面小遊戲,大家可以用珠寶和其他裝飾品來設計一個18世紀瑪麗皇后式的假髮
  • 不到1億的法國18世紀男爵城堡,你的婚禮就在這裡舉行吧
    這座城堡名叫大盧塞城堡Chteau du Grand-Lucé,是1764年露西男爵所建,被譽為整個法國建築中新古典主義和花園設計的典範。中式客廳的牆面上,是18世紀法國著名畫家Jean-Baptiste Pillement所作的畫作,表達西方社會了對中式生活的幻想。餐廳的玫瑰粉色,為城堡平添了幾分貴族少女情懷,牆壁上的法國畫家Nicolas deLargillière肖像和拿破崙三世的肖像,又昭示著主人的品位與不凡。
  • 《孫子兵法》西傳歐洲始於清代,在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流傳中
    之後,又陸續有了好幾種翻譯,直到1963年,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的譯本,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國代表作譯叢,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為之作「開元之治」,引起了世界各國留學生的好奇和欽佩,他們不遠萬裡,跋山涉水,來華求學。大約在公元七八世紀,《孫子兵法》乘槎浮海,受到日本皇室家族的重視,被指定為日本皇太子的教科書東渡日本。也被尊為「東方兵學的鼻祖」。
  • 被列為「希望後世流傳的20世紀70年代少女漫畫」,它到底有何魅力
    前言:20世紀70年代日本有哪些經典的少女漫畫?20世紀70年代可以說是日本少女漫畫最重要的一個階段,那個時期推出了許多少女漫畫,其中一些更被製作成動畫片,推上了大屏幕。本篇我就從日本媒體在早些年前做過的一次評選說起吧,當時他們進行了一次「希望後世流傳的70年代少女漫畫名作」的調查,有以下作品入選:《凡爾賽玫瑰》、《小甜甜》、《玻璃假面》、《網球甜心》、《窈窕淑女》、《帕塔利洛》、《生徒諸君》、《王家的紋章》、《惡魔的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