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有思想,哪裡就有威力。18世紀的法國,各種新舊力量的交替間產生了迷人的思想碰撞。這一時期,法國的時尚圈出現了沙龍文化,繪畫美學圈出現了迷人的巴洛克藝術,同時文學界的名人也開始紛紛躋身政壇。
他們往往身兼數職,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同時也是政治家。孟德斯鳩,曾任渡爾多法院的一名廳長。夏多布裡昂擔任過外交大臣駐英國大使。
那麼,18世紀法國為何會產生文學政治?
首先要從法國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起
18世紀的法國依然是一個封建主義國家,全國人口的95%以上都是佃農。但在18世紀初,法國東北部已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農場。
到18世紀中葉,法國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金融資本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工業行業也開始出現機器作業。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舊社會的生產關係嚴重限制了新生產力的發展。
自路易十六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手段打壓手握重金的金融家,以此從他們手中獲取大量資金。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工業法規,來限制工人、機器設備、技術的發展。
自法國在對外戰爭中戰敗後,一連丟失了在加拿大、印度大片的殖民地。戰爭導致國庫虧空,國內資本主義也失去海外市場。
為了彌補金錢上的損失,法國王室開始面向工商業徵收大量的苛捐雜稅,百姓生活困苦,金融家的錢財大量流失。
天主教會作為法國最大的封建主,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們控制人們的思想,開始推行蒙昧主義,反對科學。對崇尚科學,宣揚新思想的人進行殘酷迫害。
路易十六
因此,18世紀的法國,封建王室和天主教會兩方對人們的經濟壓迫和思想壓迫,導致資產階級和封建社會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要反抗壓迫,先要解放思想。於是,法國文壇的作家們紛紛用筆作為解放思想的武器,槍口對準了天主教會。
一場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由此產生。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將人們的思想從教會的神學、教條主義下解放出來。
正是由於這場啟蒙運動,讓以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以及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首次登上政治的舞臺。他們反對神權、王權、特權。宣揚無神論,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倡用理性來衡量一切。
孟德斯鳩
社會上出現了一批針砭時弊的小說如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勒薩日的《吉爾·布拉斯》和伏爾泰的《查第格》等。
他們通過這些文學作品來揭露封建統治者的腐朽,倡導人們大膽追求真摯的感情。這種種一切都滿足了法國當時的思想需求,因此,啟蒙運動一開始,就受到了法國民眾的擁戴。
這場啟蒙運動為之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之後的法國大革命就像一根柴火,讓法國文壇的熊熊烈火蔓延得更加猛烈。
盧梭
其次,要從法國的文學發展說起
法語在歐洲一直都有著卓越的地位。文藝復興之後,法語就是歐洲貴族的通用語言。
17世紀後期,法語在歐洲是一種時尚,代表著浪漫和優雅,被歐洲貴族圈競相模仿,若是在社交場所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是一件非常「拉風」的事情。
正是法語在歐洲的尊貴地位,給法國文學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發展空間。而歐洲人對法語的追捧,也對後期法國文學政治作品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布迪厄
19世紀布迪厄的著作《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中被首次提出文學場的概念,即讓文學擺脫政治權利的束縛,成為獨立的場。也就是所謂的文學場。
實際上,文學場早在17世紀的法國就已經出現,並在18世紀得以發展,形成了文學政治。
18世紀對於文人的理解不同於今天。人們把所有從事寫作的工作者都稱為文人。不管是研究幾何、語法、歷史,只要和文字相關,都能稱為文人。
因此,當時的文人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涉獵廣泛,了解民生。一旦參與政治,就能代表民意。這也是造就了法國文壇出現許多政治家的原因。
狄德羅
其三,法國文學政治和經濟發展相互促進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18世紀時,法國的出版界也有了新的改變。物質條件得到滿足,讓人們開始追求精神境界。18世紀法國的教育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起先,只有王室貴族、教會成員才會有閱讀的習慣。後來,一些新興階級律師、醫生、金融家、工廠主在生活富足後,也都有了閱讀欲望。法國的閱讀群體在不斷地擴大。
因為資本主義的萌發,使法國各行各業的技術水平都有進步,印刷技術水平也是一樣。這使報刊增量成為了可能,一時間,法國出現了大批新的報刊、雜誌。
法國大革命
一時間,出版界一片欣欣向榮。出版商急需大量的稿件,於是作家開始在出版商那裡賺得稿費。
18世紀早期,作家都是為政治服務。作家的命脈掌握在掌權者手中,他們的主要功能就是為王室和教會歌功頌德。代表民眾意願,揭露社會黑暗的文學多出自於民間,如《瘸腿魔鬼》《吉爾·布拉斯》等。
而當作家能夠獨自賺取稿費謀生,也就脫離了政府的控制,有了獨立性。這就讓後來的文學政治有了經濟基礎。
而也正是文學政治的產生,宣揚了自由、科學、尊重人權的新思想,對後來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可以說,法國的文學政治和經濟是互相成就的。
伏爾泰
最後,法國政治文學是法國民眾內心的反映
如果說資本主義發展是政治文學產生的契機,那法國民眾對生活的不滿,則是政治文學產生的根源所在。
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法國,人們受到王室和教會的雙重壓迫。當時的法國將人分為三個等級,一等是天主教,二等是貴族,三等是資產階級、農民、貧民等。
其中第三等級又分為上中下三等。一等是大資本家,二等是普通商人,三等是農民。貧民和僱工等底層人士。
長久以來,最末等的民眾都受到最殘酷的剝削。他們既要向大地主交租,又要向王室和教會交稅,思想上還要受到教會的桎梏。
法國大革命
據記載,在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前夜,法國230萬農民中,已有150萬人淪落為乞丐。
而法國的文人一向有著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他們有著最強大的大腦和最柔軟的內心。雖然也曾被法國政壇所控制,但隨著經濟的獨立,這些文人開始為人權和人性解放吶喊。
他們文筆細膩,打動人心。長年的生活經驗和豐富的感情讓他們對身邊的壓迫者感同身受。這些思想讓常年被壓迫者心中有了喘息之機。
而民眾的信任和支持也讓這些文人華麗完成由作家到政客的轉變。他們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為民發聲。所有的文學作品都代表了民眾的意願,這些文學家代表了18世紀法國的核心思想。
18世紀法國文學政治的影響是深遠的,伏爾泰反對教會,倡導人人生而平等,為歐洲整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學說,成為了後來資產階級政治的基本準則,盧梭代表作《社會契約論》,提出「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等觀點,延續至今,是如今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