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法國為何會產生文學政治

2021-01-08 孔甲丙

哪裡有思想,哪裡就有威力。18世紀的法國,各種新舊力量的交替間產生了迷人的思想碰撞。這一時期,法國的時尚圈出現了沙龍文化,繪畫美學圈出現了迷人的巴洛克藝術,同時文學界的名人也開始紛紛躋身政壇。

他們往往身兼數職,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同時也是政治家。孟德斯鳩,曾任渡爾多法院的一名廳長。夏多布裡昂擔任過外交大臣駐英國大使。

那麼,18世紀法國為何會產生文學政治?

首先要從法國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起

18世紀的法國依然是一個封建主義國家,全國人口的95%以上都是佃農。但在18世紀初,法國東北部已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農場。

到18世紀中葉,法國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金融資本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工業行業也開始出現機器作業。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舊社會的生產關係嚴重限制了新生產力的發展。

自路易十六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手段打壓手握重金的金融家,以此從他們手中獲取大量資金。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工業法規,來限制工人、機器設備、技術的發展。

自法國在對外戰爭中戰敗後,一連丟失了在加拿大、印度大片的殖民地。戰爭導致國庫虧空,國內資本主義也失去海外市場。

為了彌補金錢上的損失,法國王室開始面向工商業徵收大量的苛捐雜稅,百姓生活困苦,金融家的錢財大量流失。

天主教會作為法國最大的封建主,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們控制人們的思想,開始推行蒙昧主義,反對科學。對崇尚科學,宣揚新思想的人進行殘酷迫害。

路易十六

因此,18世紀的法國,封建王室和天主教會兩方對人們的經濟壓迫和思想壓迫,導致資產階級和封建社會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要反抗壓迫,先要解放思想。於是,法國文壇的作家們紛紛用筆作為解放思想的武器,槍口對準了天主教會。

一場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由此產生。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將人們的思想從教會的神學、教條主義下解放出來。

正是由於這場啟蒙運動,讓以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以及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首次登上政治的舞臺。他們反對神權、王權、特權。宣揚無神論,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倡用理性來衡量一切。

孟德斯鳩

社會上出現了一批針砭時弊的小說如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勒薩日的《吉爾·布拉斯》和伏爾泰的《查第格》等。

他們通過這些文學作品來揭露封建統治者的腐朽,倡導人們大膽追求真摯的感情。這種種一切都滿足了法國當時的思想需求,因此,啟蒙運動一開始,就受到了法國民眾的擁戴。

這場啟蒙運動為之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之後的法國大革命就像一根柴火,讓法國文壇的熊熊烈火蔓延得更加猛烈。

盧梭

其次,要從法國的文學發展說起

法語在歐洲一直都有著卓越的地位。文藝復興之後,法語就是歐洲貴族的通用語言。

17世紀後期,法語在歐洲是一種時尚,代表著浪漫和優雅,被歐洲貴族圈競相模仿,若是在社交場所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是一件非常「拉風」的事情。

正是法語在歐洲的尊貴地位,給法國文學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發展空間。而歐洲人對法語的追捧,也對後期法國文學政治作品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布迪厄

19世紀布迪厄的著作《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中被首次提出文學場的概念,即讓文學擺脫政治權利的束縛,成為獨立的場。也就是所謂的文學場。

實際上,文學場早在17世紀的法國就已經出現,並在18世紀得以發展,形成了文學政治。

18世紀對於文人的理解不同於今天。人們把所有從事寫作的工作者都稱為文人。不管是研究幾何、語法、歷史,只要和文字相關,都能稱為文人。

因此,當時的文人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涉獵廣泛,了解民生。一旦參與政治,就能代表民意。這也是造就了法國文壇出現許多政治家的原因。

狄德羅

其三,法國文學政治和經濟發展相互促進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18世紀時,法國的出版界也有了新的改變。物質條件得到滿足,讓人們開始追求精神境界。18世紀法國的教育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起先,只有王室貴族、教會成員才會有閱讀的習慣。後來,一些新興階級律師、醫生、金融家、工廠主在生活富足後,也都有了閱讀欲望。法國的閱讀群體在不斷地擴大。

因為資本主義的萌發,使法國各行各業的技術水平都有進步,印刷技術水平也是一樣。這使報刊增量成為了可能,一時間,法國出現了大批新的報刊、雜誌。

法國大革命

一時間,出版界一片欣欣向榮。出版商急需大量的稿件,於是作家開始在出版商那裡賺得稿費。

18世紀早期,作家都是為政治服務。作家的命脈掌握在掌權者手中,他們的主要功能就是為王室和教會歌功頌德。代表民眾意願,揭露社會黑暗的文學多出自於民間,如《瘸腿魔鬼》《吉爾·布拉斯》等。

而當作家能夠獨自賺取稿費謀生,也就脫離了政府的控制,有了獨立性。這就讓後來的文學政治有了經濟基礎。

而也正是文學政治的產生,宣揚了自由、科學、尊重人權的新思想,對後來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可以說,法國的文學政治和經濟是互相成就的。

伏爾泰

最後,法國政治文學是法國民眾內心的反映

如果說資本主義發展是政治文學產生的契機,那法國民眾對生活的不滿,則是政治文學產生的根源所在。

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法國,人們受到王室和教會的雙重壓迫。當時的法國將人分為三個等級,一等是天主教,二等是貴族,三等是資產階級、農民、貧民等。

其中第三等級又分為上中下三等。一等是大資本家,二等是普通商人,三等是農民。貧民和僱工等底層人士。

長久以來,最末等的民眾都受到最殘酷的剝削。他們既要向大地主交租,又要向王室和教會交稅,思想上還要受到教會的桎梏。

法國大革命

據記載,在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前夜,法國230萬農民中,已有150萬人淪落為乞丐。

而法國的文人一向有著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他們有著最強大的大腦和最柔軟的內心。雖然也曾被法國政壇所控制,但隨著經濟的獨立,這些文人開始為人權和人性解放吶喊。

他們文筆細膩,打動人心。長年的生活經驗和豐富的感情讓他們對身邊的壓迫者感同身受。這些思想讓常年被壓迫者心中有了喘息之機。

而民眾的信任和支持也讓這些文人華麗完成由作家到政客的轉變。他們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為民發聲。所有的文學作品都代表了民眾的意願,這些文學家代表了18世紀法國的核心思想。

18世紀法國文學政治的影響是深遠的,伏爾泰反對教會,倡導人人生而平等,為歐洲整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學說,成為了後來資產階級政治的基本準則,盧梭代表作《社會契約論》,提出「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等觀點,延續至今,是如今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流思想。

相關焦點

  • 為何法語會成為18世紀歐洲貴族通用語
    18世紀前後的歐洲各國宮廷都通用法語,貴族都以會說法語為榮,甚至在俄羅斯出現貴族不會說法語都不能結婚的現象。為何當時的歐洲貴族都喜歡說法語,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法國是歐洲的霸主1678年法國獲勝,荷蘭遭受重創,法國獲得西屬尼德蘭的弗朗什孔泰、佛蘭德、埃諾等地,歐洲各國承認路易十四「太陽王」的稱號,確立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1680年巴黎市政廳為路易十四獻上「大帝」的尊號,路易十四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霸主,此後法國的霸主地位一直維持到18世紀。
  • 18世紀的德國文學
    17世紀的德國文學,沒有什麼可稱讚的。她如美樹嘉木,還在秧苗的時代,毫無動人的地方,也毫無可注意的偉大著作。實在不足與英、法二國相比肩。但是到了18世紀,這株樹卻到了成長的時代,綠蔭四布,佳果散綴於枝頭,一時有凌駕前古時代,與英、法爭霸於歐洲的樣子。
  • 十九世紀時期——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內容
    引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在思想內容上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即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十九世紀上半期工業化的後果之一,就是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貧困化。▲ 巴爾扎克十九世紀法國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不同於資產階級當權派,他們大都屬於中小資產階級階層,他們的經濟地位是不穩固的,他們之中有一部分甚至經常生活在窮困之中。
  • 衣香鬢影:18世紀的法國上層貴族沙龍的邀請,可不容易得到
    這種聚會的形式,後來被稱之為是「沙龍」,其實在我們中國,我們對沙龍並不陌生,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也經常會有一些定期舉辦的沙龍,各個領域不同的名士聚集在一起談天說地。不過今天的沙龍和17世紀起源時期的法國沙龍,有著十分明顯的區別,在那個年代裡面,並不是什麼樣的人都有資格舉辦沙龍。
  • 18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西伯利亞形象
    18世紀的拉季舍夫、馮維辛等人是最早關注西伯利亞的一批俄羅斯作家,他們在各自的作品中對西伯利亞多側面鏡像的述說構成了複雜多樣的西伯利亞形象。 關鍵詞:西伯利亞形象;18世紀俄羅斯作家;文化記憶
  • 重審夏爾·佩羅對法國文學的貢獻
    評論界認為佩羅是歐洲兒童文學創作的鼻祖,但走近佩羅,我們會發現,他所留下的文學遺產是沉甸甸的,他不僅開創了法國童話創作的先河,更為法語文學創作樹立了新的規則。三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回看那個時代,我們有必要以史料為依託,重新客觀、理性地審視佩羅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 18世紀法國模仿英國模式,法國的「英國時刻」,英國模式逐漸沒落
    導語:在18世紀的後期,有非常多的國家想要學習英國的制度。他們模仿英國的大部分風俗文學,最嚴重的就是模仿英國的制度。其中法國是最為狂熱的一個國家,但是由於法國的國情並不適合英國的制度,所以法國當時是模仿失敗的。有很多史學家都談過法國模仿英國失敗這一件事,他們覺得法國模仿英國的制度會失敗,是因為有很多法國人比較抗拒這一種制度,而且英國的制度在那個時候已經逐漸衰退了,英國的制度不再適用於那個社會。
  • 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領袖雨果漫像
    出生地:法國貝桑松 出生日期:1802年2月26日 逝世日期:1885年5月22日 職 業:文學 ,小說家 畢業院校:法蘭西學院 主要成就: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 代表作品:《巴黎聖母院
  • 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前的文學發展——浪漫主義文學運動
    法國十九世紀上半期浪漫主義運動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浪漫主義對貴族偽古典主義的鬥爭,這構成了十九世紀前三十年文學發展的基本內容。▲浪漫主義文學從藝術創作方法的意義上說,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同樣也具有一般浪漫主義文學共有的特徵,如對理想的追求、對幻想和奇特事物的愛好、感情的泛濫、形象和語言的誇張等等,不論貴族浪漫主義還是資產階級浪漫主義都是如此
  • 荷蘭史:18世紀早期的荷蘭政治和社會
    由於當時英國國內親詹姆斯的政治派別十分活躍,英國當局擔心天主教會以及詹姆斯的勢力會捲土重來,所以他們希望再度加強威廉三世所確立的政治傳統,儘管當時的荷蘭共和國已經不能再保持歐洲強權的地位了。 威廉四世於1734年與漢諾瓦公爵後來成為英王的喬治二世的女兒安妮結婚,說明 奧倫治家族及其政治理想在英國仍然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
  • 《漂亮朋友》淺析19世紀法國社會政治影響下的現代冒險家形象
    莫泊桑,全名居伊·德·莫泊桑是十九世紀後半葉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他一生中僅創作了六部長篇小說,其中以《漂亮朋友》最具代表性。有評論家認為「《漂亮朋友》產生在標誌著第三共和國歷史特點的投機活動第一個重要時期最輝煌的時刻,堪稱是這一時期重大事件所孕育的傑作」。
  • 細數20世紀法國巴黎的那些名人
    細數20世紀法國巴黎的那些名人20世紀的法國社會雖不像19世紀那樣經歷了種種變革,但它目睹和親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戰爭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思想,也極大地影響著法國。那麼20世紀的法國巴黎又有哪些人產生了重大影響呢?
  • 趙涵:18至19世紀英國人對哭泣態度的變遷
    截然不同的現象,反映出18至19世紀英國人對哭泣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近年來,隨著情感史研究的興起,朱莉·埃利森、伯納德·卡普、託馬斯·迪克森等英美學者開始關注英國人的哭泣史。本文結合晚近研究成果,分析18世紀中期至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哭泣文化」盛極而衰的原因和過程,揭示這一時期英國的道德和價值觀念、政治和社會局勢等因素與社會情感之間相互作用、互為表裡的關係。
  • 十七世紀法國時尚的誕生
    作者:湯曉燕,系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當人們談到時尚的國度,法國總是一個繞不開的國家。那麼,法國是從何時開始引領時尚潮流的?梳理時尚的誕生,需要回到17世紀的法國,尤其是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的巴黎。學界傳統觀念認為,時尚的興起與法國奢華的宮廷文化密切相關。然而,現代意義上的時尚是否真的由後者孕育?
  • 2021第一天|十六世紀法國文學(一)
    拉伯雷( Francois Rabelais,1495—1553),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最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之一。出身律師家庭,早年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後來以行醫為業,16世紀30年代開始轉向文學創作。他通曉醫學、天文、地理、數學、哲學、神學、音樂、植物、建築、法律、教育等多種學科和希臘文、拉丁文、希伯萊文等多種文字,堪稱「人文主義巨人」。
  • 英國文學的獨特氣質: 「烏託邦文學」與「反面烏託邦文學」
    義大利人文主義者首先關注的是反封建教會和解放情慾,法國人文主義者首先關注的是個人的發展和成長,英國的人文主義者首先關注的卻是國家政治制度的設計,由此表現出了鮮明的英國特色。莫爾的《烏託邦》一書對後來的英國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進一步勾起了作家、思想家們對未來社會藍圖設計的興趣,以致出現了許多仿作,重要的有培根的《新大西島》、莫裡斯的《烏有鄉消息》、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等。如培根(1561—1626)的《新大西島》(1627)是一部烏託邦傳奇性質的小說,書中描寫了那個神秘島嶼上的各種機構與習俗。
  • 十九世紀上半期——法國的哲學領域中的各種意識形態
    觀念論產生於世紀之初,繼承了十八世紀唯物主義哲學的觀點,特別是孔狄亞克(1715-1780)的感覺論學說,代表人物是卡巴尼斯(1757-1808)和德拉西,前者帶有庸俗唯物論的傾向,後者則表現了對十八世紀哲學的某種背離,預示著法國資產階級哲學向唯心主義的轉折。
  • 文章NO.60 | 洪慶明:伊波利特·泰納的政治哲學與文明史觀 ——對《現代法國的起源:舊制度》的解讀
    在序言裡,泰納明確地交代了他寫作此書的意旨所在,即追問當代法國(與英德相比)為什麼衰落了?他作出的診斷是,18世紀末那場革命帶來的劇變,徹底損毀了法蘭西民族的傳統根基,使新構建的現代法國內部缺乏堅實的結構支撐。
  • 法國女性主義文學的近況
    (西蘇的父母住在阿爾及爾一個靠近19世紀傳說中野蠻女人的隘谷的地方,一個母親和兩個孩子在此野餐,孩子走丟了,母親在尋找的過程中發了瘋,成了野蠻人,最後死在這裡)。接著是五年在內戰中的貝魯特度過的生活,為了幫助全家遷居法國加入法籍,否認真實的身份,改名換姓,因為他有一個舅舅被指控為恐怖主義者,除此之外,她還要遭遇家庭裡男性日常的粗魯行為,她得了失語症,寫作是她從新說話的唯一機會。這樣的經歷也可以遇見她會成為一個為女性權益鬥爭,控訴「女性」被「巫師化」的不公社會。
  • 「天神之國」到引發禮儀之爭,17世紀歐洲「中國熱」為何終衰落?
    為何後來又趨於衰落呢?興起:瓷器商和傳教士口中的「天神之國」1700年1月7日,法國的凡爾賽宮內正在舉行一場隆重的世紀之交舞會,名字叫做「中國之王」。與會的有上流社會的王公貴族,也有濃妝豔抹的顯貴命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