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法國時尚的誕生

2021-01-13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湯曉燕,系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當人們談到時尚的國度,法國總是一個繞不開的國家。那麼,法國是從何時開始引領時尚潮流的?梳理時尚的誕生,需要回到17世紀的法國,尤其是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的巴黎。學界傳統觀念認為,時尚的興起與法國奢華的宮廷文化密切相關。然而,現代意義上的時尚是否真的由後者孕育?時尚是否一定與貴族的奢侈相聯繫?筆者以為,這些觀點值得商榷。

  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的宮廷文化興起,尤以法國宮廷文化最為光彩奪目。服飾時尚,是宮廷文化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它與禮儀、語言一併形塑著宮廷裡廷臣貴婦的行為舉止,彰顯著宮廷的等級結構,成為法國君主制統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路易十四尤其擅長運用時尚作為加強王權統治的一種工具以樹立個人與王室的無上威嚴,使凡爾賽成為歐洲宮廷文化的中心。但是,如果僅僅注意到路易十四及其宮廷奢華風尚的作用,似乎還不能很好地解釋時尚文化在法國的崛起。因為即便在中世紀,貴族男女的服裝髮型也有其款式材質的變化,不過這些變化都不太符合現代意義上的時尚概念,原因在於其缺乏現代時尚特有的「快速的產生、傳播及消亡」規律。時尚,必須輻射到人數更大的群體中,為更多的人所知曉、模仿,才能被稱之為引領潮流。所以,研究時尚的起源,或許需要把先前認為的時尚與宮廷奢華的密切聯繫加以淡化,深入考察其他社會要素。

  結合時代特徵,我們可以看到,在宮廷文化極度興盛的同時,法國的上流社會也開始了德國社會學家埃利亞斯稱為「彌散化」的過程。在《宮廷社會》中,埃利亞斯寫道:「上流社會的文化與生活緩慢地去中心化。有教養的交際圈中心和名流社會經歷了從王宮——親王宮殿——大貴族府邸——富裕的中產階層的演化。正是在這個演化階段,上流社會交際圈產生了著名的沙龍文化。」17世紀法國文化中最鮮明的特徵便是沙龍的興起。有教養有品位的群體不僅生活在凡爾賽,也在巴黎各大宅邸四處活動。大貴族在巴黎幾乎都擁有自己的府邸,他們不僅在政治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離心力,在時尚潮流中,也形成了與宮廷相抗衡的力量。到了路易十四統治晚期,這種彌散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巴黎的沙龍圈日益成為文化與時尚傳播的另一個舞臺中心。舉辦或參加沙龍的,不僅有佩劍貴族、穿袍貴族,也有從外省甚至外國來到巴黎試圖一展才華的各種文人、藝術家。許多沙龍雖然討論的是詩歌、古典文學或者政治時事,但是參加沙龍聚會的人都非常注重自身儀表。在當時流行的新柏拉圖主義觀念中,外在形式與內在本質是不可分割的,服飾、禮儀、言談舉止都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體現,缺一不可。沙龍中的服飾時尚,並非一味地強調奢華,而是更注重個人風格以及自然和諧之美。當服飾時尚的舞臺從凡爾賽轉移到巴黎,也就意味著服飾時尚已不僅限於宮廷社會用以彰顯其權威與財富的工具,它與文雅禮儀、談話藝術一起,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階層的標誌,一種新的自我界定的方式。

  17世紀著名版畫師讓·迪奧·德·聖讓創作於1687年的作品,描繪了一位身著新穎面料裁剪而成的衣裙的年輕女子,類似的時尚版畫當時在巴黎大街小巷出售。

  時尚最重要的特徵之一還有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所說的「滴流論」,即社會較低階層模仿較高階層的服飾。如果說巴黎的沙龍文化使得時尚走出宮廷、走向範圍更大的上流社會,那麼17世紀時尚雜誌的興起,則使得時尚向更大範圍傳播。法國最有名的《水星報》誕生於1605年,以其為首的各類報紙雜誌多報導凡爾賽及巴黎各類沙龍的趣聞軼事,巴黎的公眾節日、宗教典禮以及當時文化圈的最新動向。每當涉及王室的重要慶典或者是巴黎知名人士的新聞,報導者總會向讀者描繪人們的衣著打扮。在其改名為《文雅水星報》之後,更是成為一份名副其實的追蹤報導巴黎最新服飾的時尚雜誌。除了《水星報》以外,到了18世紀,巴黎更是出現了多份專門針對時尚服飾的期刊,如《仕女報》《時尚雜誌》等。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時尚雜誌在推動時尚興盛、促進媒體行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人們的虛榮攀比,因此也有許多有識之士撰文批評人們對時尚的盲從。路易十四時期的聖西門公爵就在其回憶錄中痛斥對華服的追求讓人們一擲千金甚至為此傾家蕩產。

  除了時尚雜誌以外,在時尚形成之初,同樣起到重要作用的還有當時的版畫行業。從17世紀中葉開始,巴黎的聖扎克街成為時尚版畫的集散地。這些長約14英寸、寬約9英寸的單幅帶框小版畫上,常常是一位英俊的男士或者美麗的夫人,他或她總是穿著最新款的服飾。這些版畫並非真實的人物肖像畫,人們關注的焦點也並非人物本身,而是他們所帶來的最新服飾的款式與樣式。這些時尚版畫用直觀圖像與簡潔描述相結合的方式把時尚的最新信息傳播給大眾。到1691年,從事時尚版畫的手藝人組成了正式的行會,說明這一行業在當時獲得了長足發展。像貝蘭、博納爾、勒博特家族等,都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時尚版畫製造商與銷售商。如同美國學者尼科爾森所說的,如果購買真正的時尚服裝是當時許多人遙不可及的奢侈夢想,那麼,購買時尚版畫則成為最方便的替代品,人們以購買時尚版畫的方式獲取最新時尚信息,實現個人對美的追求。時尚藉由這種方式從優雅高貴的沙龍中向巴黎街頭普通人群進一步擴散。

  在法國時尚誕生的過程中,路易十四個人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真正推動時尚發展的,並不是以路易十四為代表的宮廷貴族文化對炫耀權力的需求。相反,路易十四宮廷中奢華的服飾是導致當時貴族階層背負上沉重債務的重要原因,宮廷時尚引領的奢華風潮是浪費社會財富與資源的一大根源。拋開追逐奢華的因素,時尚的興起還有社會經濟文化層面所發生的微妙變化。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更多的人有可能去關注時尚、消費時尚。巴黎的時尚店鋪也就是在此時從聖奧諾雷大街到歌劇院一帶次第出現,巴黎時尚行業的發展甚至成為當時招徠遊客的最大亮點,各種介紹時尚信息的小冊子、導遊圖詳細地介紹著各類時尚店鋪的分布。新興階層對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對逾越等級社會既有界限的訴求,藉由沙龍文化、時尚雜誌、時尚版畫等表達出來,這些看似完全沒有聯繫的因素均在時尚的誕生中推波助瀾,其背後都離不開一個強大的市民社會的崛起。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16日 14版)

[ 責編:李伯璽 ]

相關焦點

  • 十七世紀法國城市的濟貧舉措
    光明理論【十七世紀法國城市的濟貧舉措】17世紀初,經過宗教戰爭的摧殘,巴黎人口約10萬人,其中3萬人是乞丐。貧困人口長期營養不良、體質弱,易受各種疾病與瘟疫的威脅。大量社會邊緣人口的存在也給治安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貧困成了那個時代最為棘手的社會問題。
  • 法國歷史上真實的絕命冤案,揭示狂野蠻荒的十七世紀
    他梳理了近300年來針對「法國神父附魔案」留下的相關文字資料,詳實、精密、準確地記錄下了這件足以被釘在人類歷史恥辱柱上的真實事件。法國歷史上的巨大汙點:究竟是俊俏的風流神父與17名修女之間因荒淫無度,引來魔鬼附身,還是被權力精英階級嫉妒,故而栽贓陷害?身臨其境地看一個人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作為人的所有權利,並在酷刑後被活活燒死。
  • 法國宮廷中的「頭號玩家」——17至18世紀法國王室遊戲風貌!
    序言十七至十八世紀是歐洲主要國家向近代過渡的關鍵時期。在法國,隨著統一民族國家的形成,從十六和十七世紀之交亨利四世創建波旁王朝開始,法國結束了中世紀的封建割據狀態,並加速向君主集權的絕對主義國家邁進。相反,因為宮廷社會的寵愛而在十七至十八世紀盛行開來的遊戲有褪球,即高爾夫球的前身、撞球這些更講究體態的技巧遊戲,以及文中提到最多的紙牌、象棋、跳棋等智力遊戲。上述宮廷遊戲文化在路易十四時期達到頂峰,並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末。儘管同樣是君主集權,但十七至十八世紀法國宮廷的遊戲倫理,卻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約束下的遊戲倫理非常不同。舉一個最突出的例子。
  • 為什麼最出名的甜點,都誕生在法國?
    馬卡龍、舒芙蕾、焦糖布丁、慕斯蛋糕、閃電泡芙……這些甜點,單單只是提到名字,就湧上一種時尚、精緻的高級感。 這一戰略的成功是顯而易見的:法國料理和甜點,作為綜合藝術的美食跨越國境傳播出去,不斷描繪出美、隨性、自由奔放、時尚、都會風的形象。
  • 締造法國時尚與藝術之都的男人——「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奢華日常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素有「太陽王」之稱,他在位72年,擴大了國家的版圖,使法國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霸主,成就了前無古人的豐功偉績,是17到18世紀全世界唯一可以和康熙比肩的帝王。除了政治上的功績,路易十四還在他的宮廷裡掀起了一股「金光四射」的奢華之風,並把這股風氣吹遍了整個法國大地。
  • 法國手錶品牌有哪些 法國手錶介紹
    法國是歐洲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的國家之一,被譽為浪漫之都和時尚之都。世界上很多時尚奢飾品品牌都誕生在這裡。法國的手錶品牌也深受本土文化影響,充滿時尚、浪漫的風格。那麼法國手錶品牌有哪些呢?今天腕錶之家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法國手錶品牌吧。
  • 【百日學教史】第133集 十七世紀中葉以後的宗教紛擾(四)以及教會在十八世紀的情形(一)
    十七世紀中葉以後歐洲宗教紛擾的情況。其中包括了法王路易十四以法蘭西主義的思想,和教宗依諾森第十一之間的衝突長達十一年之久,終於因為路易十四的明智,向教宗做了讓步。但是法蘭西主義的遺毒,卻延續到第一屆梵蒂岡大公會議之後才告結束,這也說明了寂靜運動和半寂靜運動的起源錯誤之處,和這運動最後的銷聲匿跡。
  • 可以露乳房但不能露肩膀(18世紀的法國時尚邏輯)
    不得不說,18世紀的法國時裝時尚邏輯真是相當詭異啊。或許你也認為1920年前的服飾一直非常保守,就算不包得像個粽子,胸部怎麼也得藏一藏,但,一切總有例外..上圖是1780年代的法國時裝樣圖, 真的是該藏的全都沒藏住。既然是時裝樣圖,露小點估計就不是一個人的時尚追求了。
  • Azzi & Osta高定禮服:借鑑17世紀法國巴洛克宮廷服飾,立裁精緻
    今天分享的這個高定禮服系列靈感來自法國瑪麗·德·美第奇王后。瑪麗·德·美第奇是亨利四世的第二任妻子,也是臭名昭著的路易十四的祖母。這位法國王后以其在音樂,時尚,文學和藝術方面的令人欽佩的品味而聞名。在法國羅浮宮,有一間著名的展廳叫「瑪麗·德·美第奇的一生」,由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彼得·保羅·魯本斯繪製的21幅大型油畫展示了瑪麗·德·美第奇的生活。
  • 時尚史 絲巾的發展
    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末: >貴族特權時代 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之間,絲巾主要作為頭巾使用,常與帽飾結合。
  • 沒有包覆後跟的法國貴族穆勒鞋才是時尚新寵
    穆勒鞋源自十七世紀貴族足下的高跟鞋,來自法文中的「Mules」一詞,意指沒包覆後跟的鞋款,鞋跟可以高跟或是平底,最早更從十七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了彰顯自信與權感而開始發展,其十七世紀名畫鞦韆《The Swing》一畫中,貴族女仕就是穿著穆勒;而到了1950年,性感尤物瑪麗蓮夢露
  • 18世紀的法國,一邊痴迷中國風一邊瞎畫中國人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1700年1月7日,一代傳奇法王路易十四為了慶祝新世紀的到來,在凡爾賽宮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舞會。神奇的是,這場匯聚法國名流的跨世紀狂歡會,主題竟然叫做「中國皇帝」。
  • 張穎:笛卡爾的激情論與勒布倫的表現說 ——對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美學的一個細部考察
    法文本可參考法國國家圖書館Gallica數字圖書館項目的影印本:Charles Le Brun. Conférence de M. Le Brun,…sur l』expression générale et particulière. (Ed. 1698). Hachette Livre. 較完整的英譯本可參考蒙塔古的譯本(JanniferMontagu.
  • 16至19世紀法國時裝的演變
    16至19世紀法國時裝的演變 法國是西方歷史上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國家之一。Abarrna Devi R 說,不斷發展的法國服裝傳統一直是時尚人士的靈感來源。時尚是法國社會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國家的核心品牌形象之一。
  • 葉眼觀潮之法國時尚在世界的地位是如何得來的
    Colbert柯爾貝說:「時尚之於法國,就像秘魯的金礦之於西班牙一樣。」正是從三個半世紀前開始重視時尚業,使得服飾時尚仍然是法國的一大支柱。路易十四在位期間三分之一巴黎工薪市民在服裝和紡織品行業工作。當時法國禁止進口本國能夠自主生產的產品,路易十四曾經命令自己的兒子將其大衣燒毀,因為那是用外國布料製作的。
  • 十七世紀左右義大利鑄劍師打造精品細劍-收藏品
    十七世紀左右義大利鑄劍師打造精品細劍-收藏品大約十七世紀左右義大利鑄劍師打造,凸顯出高雅的藝術格調。從決鬥成風的文藝復興年代一直到十九世紀,擊劍一直為上流社會紳士的必修課程,講究優雅與技術。
  • 在十七世紀知名古堡裡修復古籍?這群本科生做到了,你想加入他們嗎?
    今天我們就來跟隨法國孔岱藝術學院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專業本科(Bachelor Conservation du Patrimoine)學生一起,來看看他們日常的學習場景吧! 文化遺產修復這個專業,一聽就知道不是個純課堂學習的專業,其中有大量知識和技能都需要從實踐中獲取!
  • 18世紀法國古董家具類型匯總
    經過了義大利文化的多年的主導,到了18世紀,法國再次出現了新的藝術和家具風格。與往常一樣,人們一直在尋找新的經典。過去的學生現在已經成為了老師,並將過去所學習到的經驗和教訓帶進了18世紀的家具設計當中。
  • 論放蕩,18世紀法國人表示在座各位都是渣渣
    當時虔誠慣了的法國人個人意識才剛甦醒,叱吒風雲那麼多個世紀的教會標杆依舊挺立,所以十八世紀初的法國人也不知到底該聽心裡的哪一股聲音。 因此,對於法國人來說,放蕩本質上是一種迷茫的狀態,但卻是發現自我的第一步探索,是人性中最先活躍起來的部分。
  • 老翡翠,十七至二十世紀中國翡翠藝術
    日前,首部全面系統梳理近代翡翠工藝品的研究性專著及大型圖錄——《中國老翡翠--十七至二十世紀中國翡翠藝術》一套三冊,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這套專著的主編鐘富苗雖是浙江紹興人,作為一名文化藏家,卻與重慶結下了20年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