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韌帶(ACL)損傷斷裂,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關於ACL斷裂的那些案例故事、流行病學、治療技巧等,今天我們不作講解。今天我們專門來看一下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臨床評估檢查。
提到ACL臨床評估檢查,相信大家對以下三個測試都不陌生:
前抽屜測試 Anterior Drawer Test
拉赫曼測試 Lachman’s Test
軸移測試 Pivot Shift Test
在介紹新測試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上面三個測試怎麼做:
前抽屜測試 Anterior Drawer Test
前抽屜測試用於評估膝關節前向運動的穩定性。患者仰臥位,患側下肢屈髖45°、屈膝90°,足部平放在床面上(該體位可以使得ACL與脛骨平臺處於同一方向,並保持膕繩肌放鬆,從而避免膕繩肌穩定脛骨的作用)。治療師坐在治療床上,將患者足部置於治療師大腿之下。治療師雙手四指從膕窩正下方握住脛骨,大拇指置於脛骨平臺前面(注意不要壓住腓神經),通過後傾軀幹來達到向前拉動脛骨的作用。如果脛骨向前移動超過5mm,則測試陽性,提示前交叉韌帶損傷。
拉赫曼測試 Lachman’s Test
Lachman’s測試也適用於評估ACL的完整性。Lachman’s測試可簡單理解為屈膝30°的前抽屜測試。患者仰臥位,屈膝30°(此為ACL的功能位,同時減少半月板以及脛骨隆起的後側骨性突起的穩定作用)。治療師一隻手握住脛骨近端,另一隻手握住股骨遠端,用力向前拉動脛骨。如果患者疼痛或脛骨往前移動範圍明顯增大,提示前交叉韌帶損傷。
軸移測試 Pivot Shift Test
患者採取仰臥位,儘可能放鬆肌肉。檢查者一隻手抓握患肢的踝關節並抬起,使膝關節伸直,同時施加內旋應力;另一隻手置於膝關節外側,施加外翻應力。對於前交叉韌帶斷裂的膝關節,此時脛骨會出現前向的半脫位。檢查者緩慢屈曲患者膝關節,在屈膝20°~40°時,脛骨會出現突然復位,即為軸移試驗陽性。檢查者能夠清晰的感覺到這種復位。
以上三個測試幾乎是搞肌骨運動康復的治療師都知道的測試,相信大部分讀者都會,在臨床實踐中也經常應用。那麼接下來我要介紹另一個檢查ACL的測試,這一測試較為新穎,迄今國內都少有介紹,那就是「槓桿徵測試」(Lever Sign Test),因其發明者為Lelli,所以又稱Lelli測試(Lelli Test)。
槓桿徵測試Lever Sign Test
該測試用於診斷ACL斷裂。在硬床面上,患者仰臥位,膝關節完全伸直,足跟接觸床面。檢查者站在患者一側,將握緊的拳頭置於小腿下方的近端1/3,這將導致膝關節輕微屈曲。另一隻手在股骨遠端1/3施加一個中等力量的垂直向下的壓力。雙側進行對比。觀察患者的足跟是否會抬離床面,若能抬離床面,則為陰性;若不能,則為陽性,提示可能存在ACL斷裂。
圖A:陰性。拳頭位於小腿下方作為支點,在股骨遠端施加向下的壓力(大箭頭),由於ACL完整,向下的壓力將會抵消小腿和足踝的重力(小箭頭);
圖B:陽性。斷裂的ACL使得向下的壓力(大箭頭)不能抵消小腿和足踝的重力(小箭頭),足跟仍在床面上。
(槓桿徵測試視頻演示)
原理:在這樣的形態下,檢查者的拳頭將會成為一個支點,而患者的下肢將會成為槓桿。這是必須考慮到兩個力:檢查者施加的股骨上方的壓力、小腿和足踝的重力。在膝關節完好無損時,ACL連接股骨和脛骨,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槓桿,壓力大於重力時,膝關節就會被動伸直,足跟抬離床面。而當ACL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時,壓力就難以抵消重力,脛骨平臺將會相對於股骨髁向前滑動。
相關研究:
2005年,Alessandro Lelli提出這一測試,以便更好地評估ACL功能。
2014年,Lelli等人回顧了400名ACL損傷患者,將其分為四組(A~D),每組100人。只有一名檢查者,在不知道MRI結果的情況下,對每一名患者進行了相同的四個測試:Lachman測試、前抽屜測試、軸移測試、槓桿徵測試。四個測試的診斷成功率如下:
A組:100名患者,ACL急性完全斷裂
B組:100名患者,ACL慢性完全斷裂
C組:100名患者,ACL急性部分撕裂
D組:100名患者,ACL慢性部分撕裂
備註:「急性」定義為損傷時間少於20天;「慢性」定義為損傷時間超過20天(20天~4年)
在該研究中,作者總結:一般而言,ACL慢性完全斷裂是診斷成功率最高的,而急性部分撕裂是診斷成功率最低的;與其他測試相比,無論ACL損傷處於何種階段,槓桿徵測試對於完全斷裂和部分撕裂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另外,在該研究中,作者還提到,槓桿徵測試的特異性也是100%(沒有假陽性)。
2015年,Deveci等人分別評估了麻醉前和麻醉後四項測試的敏感性。研究發現,與其他測試相比,槓桿徵測試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在麻醉後,四項測試的敏感性都會增高,儘管這一改變比較顯著,但是槓桿徵測試敏感性增高的比例不高,或許是因為槓桿徵測試受患者相關性因素的影響更少。
2017年,Keith等人對Lelli研究中的槓桿徵測試的100%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槓桿徵測試存在固有的限制,需要進一步研究,包括經過驗證的生物力學解釋、ACL撕裂合併多韌帶損傷、持續的韌帶鬆弛等。在他們的研究中,特異性高達90%,但敏感性只有63%。
但是Keith等人也指出:槓桿徵測試易學易操作,這一測試避免了損傷膝關節的快速動作,因此可以使額外的疼痛和限制最小化;本科畢業生和臨床住院醫師在操作該測試時結果沒有差異,因此,該測試可以由不同專業和不同訓練水平的人操作,這可以促進診斷的時機;儘管敏感性和特異性沒有達到100%,但槓桿徵測試很容易複製,不取決於檢查者的操作水平和患者的身材尺寸;另外,該測試不受麻醉的影響。
還有很多很多的研究,這裡不做一一枚舉。總而言之,槓桿徵測試較為新穎,2005年才被提出,但是直到2014年之後才有較為細緻較為詳實的研究。測試原理也甚為巧妙,利用ACL將股骨和脛骨連接成一根槓桿,利用支點和槓桿效應,而不是一般的直接向前抽拉脛骨。同時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具有簡單易學易操作等多項優點,是值得治療師學習並掌握的一項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