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一般人以為其色彩就是紫紅色的,其實錯了,紫砂土被稱為「五色土」,其顏色也絕不是簡單的黃、藍、紅等幾種原色,如果你到紫砂博物館或紫砂市場轉一圈,會發現紫砂的顏色,色色相異、變化無窮。
清代學者吳梅鼎曾經寫過一篇名為《陽羨茗壺賦》其中描寫色彩為:「若夫泥色之變,乍陰乍陽。忽葡萄而紺紫,倏桔柚而蒼黃。搖嫩綠於新桐,曉滴琅玕之翠,積流黃之葵露,暗飄金慄之香,或黃白堆沙,節哀梨兮可啖;或青堅在骨,塗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窯變,匪一色之可名,如鐵、如石、胡玉、胡金。備五文於一器,具百美於三停。遠而望之,黝弱鐘鼎陳明庭;迫而察之,燦若琬琰浮精英,豈隋珠與趙璧可比異而稱珍者哉!」文人筆下的紫砂器的色彩可謂絢爛無比。而另一日本收藏家奧蘭田在其專著《茗壺圖錄》中也寫到:「泥色之辨,洵難矣!每壺各異,譬猶天文之燦然,不可得名狀也。」紫砂器的色彩豐富多樣,變化無窮,而以朱、紫、米黃三色為本色,朱有濃淡,紫有深淺,黃富變化,假如要辨色可以例出數十上百種,例如:天青、鐵青、豬肝、黯肝、慄色、紫銅、硃砂紫、海棠紅、葵黃、冷金黃、水碧、沉香、梨皮、青灰、香灰、綠銅、墨綠、漆黑、棕黑、鼎黑、榴皮……假若細細觀察,各種泥色如星光閃爍,日輝映射,如玉如翠,有的在泥中摻砂(粗砂或細砂)又好比是綢緞周身,珠粒隱現,更為奪目動人。紫砂土是顆粒較粗的陶土,它和江西景德鎮和浙江龍泉的白瓷塗同屬高嶺——石英——雲母類,不過含鐵、矽等元素較高,由於在高溫燒成過程中,鐵的氧化還原等作用,使紫砂色彩變得相當豐富多彩。
紫砂泥從顏色上分即前面提到過的三種:一種是紫紅色和淺紫色,稱作「紫砂泥」,肉眼可看到閃亮的雲母微粒,燒成後為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種為灰白色或灰綠色,稱為「綠泥」燒成後呈淺灰色或淡黃色;還有一種是棕紅色,燒成後呈灰黑色,稱為「紅泥」。丁蜀鎮蘊藏的以第一種紫砂最多,第二種綠泥,第三種紅泥較少。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並非什麼顏色的泥料燒出來的壺就是什麼顏色,例如有的呈黃色、淺灰色的壺都是由綠泥燒成的。
紫砂藝人們可以根據創作需要由專門煉泥人員進行配製,例如丁蜀鎮黃龍山原礦主要有:底槽青、紫泥、本山綠泥、高溫紅泥、白麻子泥、紅皮龍、烏泥、降坡泥等等。這些泥除了可以單一煉製以外,還可以相互摻和,根據要求進行配煉,例如本山綠泥+紫泥=段泥;本山綠泥+紅泥=紅段泥;紫泥+紅泥=紅清水泥;紫泥+錳、鈷、鐵=黑泥料。
宜興紫砂泥猶如萬花筒,可以通過人工加上科技手段配製成非常豐富的多種色彩,象魔術師般地變幻出奇妙的世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