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們說堅持就是勝利,我們都曾認為堅持是那麼難得的可貴品質,卻忽視了放下,只有放下才會豁達,才會有新的開始!
自家娃時不時出現的案例:
自家晞娘娘因為小夥伴跟別人玩而不理她鬧了情緒,哭得很傷心,梨花帶雨地回來找媽媽,委屈巴巴地說:
「他們不跟寶寶玩……」
「你跟大家說你想要一起玩可不可以?」
「寶寶不敢,寶寶說了他們也不理寶寶。」
「那寶寶自己玩會吧?!」
「寶寶沒意思….」
好吧,最後以媽媽陪玩陪瘋結束,或者媽媽陪著過去溝通才能解決,有時會被吭嘰的很焦躁,控制不住發脾氣,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作祟,覺得自己孩子怎麼這麼不爭氣,不勇敢、不大方、不自信,這點事情都解決不了!不禁火冒三丈,乾脆帶回家好了。結果往往又悔不當初,事後覺得對娃太粗暴,想著淚汪汪的可憐小人兒心疼得不得了,這麼小的娃娃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性格不一樣的娃怎能要求一樣?
每個人都曾面對的問題:拒絕「討好」型人格,要自由要倔強
這對於小孩子和父母來說應該不是個例,可能每個孩子都會面對這樣的事情,每個媽媽都曾幫助自家孩子處理這個問題,也曾困擾如何讓孩子不糾結,自己玩兒有什麼不好呢?下面的話你可熟悉?
「哼,我不跟你玩啦」
「你得不漂亮,我的才最好看!」
「你不玩我說的遊戲,我就不跟你做朋友」
「我不想跟你玩,我去找別人」……
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也可能都曾哄過因此崩潰的孩子。我們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討好」型人格,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為了融入群體而不敢表達自己,不希望孩子為了別人的認可去做事,而家長也明確的知道:老好人的為人處世不靠譜,長期如此累人累心,還得不到周圍人的重視和尊重,誰讓你召之即來,呼之即去呢,沒有存在感的人生不能靠被別人需要而活。
父母地引導和自我成長是對孩子最好的說教,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最堅實的後盾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過的自我一點,說話辦事遵從內心,敢於表達自己,說出自己觀點,想讓我們的孩子淡定從容,落落大方,不卑不亢,想讓我們的孩子學會等待,學會享受獨處,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孩子呢?
1、首先無論小夥伴的對錯,你要讓他知道,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是多麼重要。你的朋友直接告訴了你他的想法,要比他一聲不吭地離開你可愛得多!而你也要勇敢的像他一樣,說出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你也不要擔心失去這個朋友,互相尊重的相處才有不過時的保質期!
2、有拒絕的勇氣,表達自己的果敢,不委屈自己告訴自己的孩子,每個人有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權利,不要為了隨大流而委屈了自己。是就是,不就是不,不喜歡不勉強,做自己不附和。堅決的說不,才是真正的放下,才能更好地前進。
3、堅信自己的選擇,享受自己的選擇,欣賞自己走的路讓我們的孩子知道,自己選擇的就是自己喜歡的,別人的評價是他的眼光,我們不必在意,喜歡自己的,專注自己的。每個人有自己的喜好、審美觀和選擇,而你要做的是享受自己的選擇,不論對錯,即使走了彎路,不一樣的經歷和風景也同樣是收穫。所有的一切自己喜歡就好。
4、不管父母還是孩子,都要學著放下,學會安靜地等待別人難聽的話、朋友暫時的離開、超出自己能力的榮譽……我們需要的只是走好自己的路,尊重別人的選擇,欣賞別人的優秀,學會為他人鼓掌。
堅持需要毅力,而放下需要灑脫、接受和勇氣,碰壁、被拒絕、排隊在後面,都需要你安靜的接受和等待,這是你對別人選擇的尊重,也是給自己贏得尊重的方式,好比傾聽和訴說同樣重要。
5、學會獨處,享受孤獨明白自己的付出與他人無關,你對別人的好不是自己索求回報的籌碼,自己的選擇與他人無關!
如果你的堅持和靠近讓別人不舒服,那麼放手才是對朋友最大的喜歡,放手也是對自己和他人最好的成全,而自己坦然面對,享受獨處的時光,靜心修心,思考才會更好的成長。
坦然面對「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如果想繼續那就大膽地去改變,勇敢表達自己,不管結果如何,沒有遺憾!
人生每處皆學問,生活到處是文章。人生那麼長,親愛的寶貝,你有一生的時間去品味和成長。跌跌撞撞也好,一帆風順也好,酸甜苦辣鹹,柴米油鹽,都需要你自己去經歷、去體會。作為你的父母,我也依舊在努力成長,我們一起攜手向前方,衝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