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甚至都不需要去思考:它為什麼好?好在哪裡?完全沒有理由的好,不是嗎?
但今天我們還是要深挖一下,它為什麼能讓每個人念念不忘。
「牆角數枝梅」,簡單到不能再簡的五個字,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卻是一幅十分完整而又意蘊豐富的畫面。「牆角」,多麼簡陋僻靜的一個地方,梅花生長在這裡,註定是孤獨的、不被人所欣賞的。然而,梅花還是照舊開了,不是一樹全開,而是僅開「數枝」,仿佛它的綻放只為「本心」,不為博人眼球,也不求「美人」來折。詩人的寓意很明顯:我身處逆境,無知音見採,那有如何?只要我認定的對的東西,就會堅持下去。
次句緊承首句,說梅花「凌寒獨自開」。兩個關鍵點:一曰「凌寒」,一曰「獨開」。沒有人去關心,為什麼梅花偏要在冰天雪地中綻放?為什麼在萬物蟄伏時,它就嗅到了春的氣息,就這樣冒著嚴寒,自顧自地開放了?如果說,冬天的嚴寒是一種籠罩大地的舊勢力,那麼梅花就是一個敢於對抗舊勢力的先知先覺者,正因為這樣的先覺者少,所以它才孤獨,同時,這種「獨」中還帶有一種不可阻擋的生命力量,讓人敬畏!
到了第三句,作者的形象便出現在畫面中,「遙知不是雪」他遠遠在就看出來,牆角的幾枝白花不是積雪,因為他聞到了梅花特有的幽香——「為有暗香來」。梅花與雪花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同樣冰清玉潔,孤冷淡泊,特別是枝頭的白梅,遠遠看來真如一枝白雪,所以唐朝的張謂寫道「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相比王安石還是少了敏銳的洞察力,因為他暫時忘記了,雪是無法散布芬芳的。
「暗香」,源自梅花骨子裡,無論在何地都會一如既往地向外發散,這正如一個人的美好品德與才華,任旁人詆毀踐踏都是不改其芳香的。王安石對梅花情有獨鍾,平生大概寫過三十首詠梅詩,前期多為酬唱之作,數量不多,而後期罷相居鐘山時,梅花的身影在他的詩作中處處可見,這首最著名的梅花五絕即作於其間。他在寫梅,也是在寫自己,那份幽獨,那種堅守,都是王安石當時心境的寫照。
寫到這裡,你是否知曉它好在哪裡了?最後,請仿寫一首詠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