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兒科臨床護理過程中,由於嬰幼兒特有的生理特點,給皮試結果判定帶來一定的困難,導致假陽性率明顯增多。也經常碰到真假陽性難以斷定的尷尬局面。筆者根據多年的經驗總結了關於皮試假陽性的原因、影響因素、結果判定、及預防處理對策進行整理,希望對大家臨床工作中有所幫助。
小兒皮膚較成人菲薄,表皮的棘細胞只有2-3層,缺乏透明層,角質層由數層相互粘著不緊的鱗片組成。真皮結締組織相對不成熟,乳頭展平,因此,小兒皮膚外觀平滑﹑細嫩﹑紋理細膩,但其韌性不如成人,輕微外傷即可造成損傷。加之小兒皮膚結締組織中含基質多,含水量比成人高,血管豐富但脆弱,受輕微物理刺激,表淺的毛細血管易擴張,即可引起損傷出血。如刺激較重時,微動脈也擴張,更重時則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紅色風團,皮丘周圍水腫。
我們在臨床上使用皮膚消毒液,成分有酒精,對皮膚具有刺激性,在消毒後20min內,部分患兒皮膚發紅,呈花斑狀,皮丘發紅﹑增大和周圍皮膚界限不清,酷似「陽性」反應,給皮試結果判斷帶來困難。如果皮試處皮膚出現與消毒皮膚面積大小,部位相一致的局限性紅暈,應考慮到皮膚對酒精刺激過於敏感,致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或用酒精消毒未乾便急於穿刺,過多酒精隨針頭進入皮內,引起皮丘四周紅暈擴大而出現假陽性。所以在操作時,應注意消毒後的待幹過程,或改用鹽水在對側前臂做皮試前消毒,重新做一次皮試,觀察結果。
(1)皮試前沒有詳細詢問患兒有無青黴素及其他藥物、消毒液過敏史、是否是過敏體質等。
(2)使用暴力,小兒對注射治療有一種反抗行為,做皮試前必須強制性緊握前臂,繃緊皮膚,才能順利完成這一工作,由於皮膚繃得太緊,患兒表皮薄,毛細血管表淺,通過按壓毛細血管,使毛細血管收縮,放鬆後毛細血管迅速擴張充血,使皮膚發紅,而且因為著力大小的不同,皮試液進入皮內不均勻,造成假偽而誤判為陽性。所以給患兒做皮試時避免使用暴力,耐心解釋說服患兒取得配合。
(3)皮試操作時一次不成功反覆穿刺。
(4)皮丘不規範:因為患兒的不配合,做皮試是護士注意力過分集中,又要防止針頭從皮內滑脫,忽視了準確推注0.1ml皮試液,單憑主管印象判定皮丘的大小,造成皮試假陽性,護士必須嚴格按照規定推完0.1ml的皮試液,只憑印象判定皮丘的大小是絕對不科學的。
(5)皮試後,護士沒有告知家長注意保護患兒穿刺部位,如避免衣袖蓋壓、摩擦、患兒抓撓等刺激局部皮膚
藥物劑量不準確:皮試液製作時,劑量濃度不夠準確,若同一期限內的皮試液所做處的皮試,絕大多數為陽性,應考慮皮試液的問題,患兒病情允許情況下應更換皮試液另做皮試。
高熱時高溫持續期;產熱與散熱在較高的水平趨於平衡,皮膚血管開始舒張,皮膚的溫度較高而且發紅,此時皮試結果亦不易準確判定,應待高熱進入退熱期再做皮試
操作方法與程序
取皮試液0.1ml(含20~50U),前臂屈麵皮內注射,20min後觀察結果。
(1)陰性反應:皮丘無改變,周圍無紅腫和紅暈,無自覺不適。
(2)陽性反應:局部皮丘隆起,並出現紅暈和硬塊,直徑>lcm,或紅暈周圍有偽足和癢感。嚴重者可出現過敏性休克。
(1)患兒皮試時,皮丘隆起如球形(一般皮丘直徑0.5cm)。20分鐘後皮丘又變成扁平略大,如皮丘不發紅無偽足,屬於假陽性反應。
(2)皮試觀察20分鐘後局部皮丘消失,無硬結,但前臂皮膚呈瀰漫性潮紅,與正常皮膚無明顯界限,這種情況屬於嬰幼兒皮膚細嫩,較白,故皮膚刺激可出現潮紅,則考慮是否對消毒液過敏,可在對側前臂皮膚做生理鹽水皮試對照試驗作對照,如結果與前相同,則屬於假陽性反應。
(3)皮試進針處有紅點或紅暈,但整個皮丘不發紅或比原來縮小的情況,這是皮膚受刺激所致,不屬陽性反應。
(4)20min觀察局部反應,局部無反應為陰性,如果局部紅暈增大而無其他過敏反應時,過5-10min再進行觀察,如果紅暈減弱或消失,則為陰性,紅暈無變化或加重時,則為陽性,禁止使用相應抗生素。
(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 皮試前應關心安撫患兒,根據其心理年齡特點進行有效溝通,避免情緒緊張;另外要做好家屬的解 釋工作,良好的護患關係可有效避免心理因素對皮試結果的影響。
(2) 詳細詢問 包括患兒身體狀況,過敏史,用藥史及疾病史 等。發熱患兒應先恢復正常體溫,且避免使用霧化及其他藥物治 療,真菌感染患者應避免做青黴素皮試。
(3) 時間選擇 夜間入院患兒儘量不做青黴素皮試。若病情需要不得不做時,可在對側做生理鹽水對照試驗,且最好在翌日中 午重新做皮試。
(4)消毒液的選擇 碘伏刺激性小, 能有效地降低假陽性率,更適合用於嬰幼兒皮試。
(1) 注射部位和進針方向的選擇 有研究表明在前臂腕橫紋上3橫指正中處(患者同身指)與腕橫紋皮紋平行進針進行皮內 注射,結果88%的患者微痛和無痛。因為腕橫紋3橫指正中處為 尺神經皮支和橈神經皮支末梢分布最稀少的部位, 此處皮膚感覺不敏感;與皮紋平行方向進針,針尖是順皮紋而進,機械損傷小,無斷裂現象,並且藥液是順流,阻力小,故患者無痛或只有微 痛感覺。特殊病種嬰幼兒如雙上肢燙傷、皮疹患兒,可選擇小腿下 1/3 前內側皮膚,因為此處皮膚較薄易暴露,易於注射,皮色較淡,局部反應易與辨認;麻疹患兒原則上不做皮試,不得不做時,可按出疹順序,選擇足背皮膚做皮試]。
(2) 皮膚消毒時動作要輕柔,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同時消毒液完全揮發後再注入皮試液,防止因消毒液刺激而引起的假陽性。
(1) 告知勿摩擦,按揉或抓捏;密切觀察患兒情況;告知家長及年長兒有關過敏反應的相關知識。
(2) 結果最好由2人判斷,可疑陽性時用生理鹽水做對照試驗。另外,可適當放寬判斷標準,嬰幼兒結果判斷標準應為[1],陰性:①皮 丘無改變(或變小),周圍無紅腫(同常規標準);②注射部位發紅, 可達
1.5cm以上,皮丘不大;③皮丘變大,但觸之不硬,撫摸時皮丘 規則為圓形,局部無癢感。陽性:①紅暈較大,皮丘>1cm,且發亮, 如同即將形成的大水泡;②紅暈不大,皮丘在1cm左右,色不紅,但 質地變硬,手指觸之不規則呈橢圓形或棗核形;③局部改變不明 顯,但局部或全身有癢感。
(3) 首次輸注時應密切觀察病情,隨時做好搶救準備。
(4) 其它 皮試液現配現用,提高業務技能,選擇小號針頭進行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