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對每個人有不同意義,有人從中找到滿足感甚至使命感,期望永不言休;有些人視工作為苦差,只望儘快熬到退休。然而,隨著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現在想退休也不太容易。
德國政府研究把法定退休年齡延後至68歲,將成全球「最遲退休」的國家,在當地引起巨大爭議。人壽延長屬大勢所趨,古語所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到現今新世代可能70歲才準退休,要做足50年,事業抉擇更為重要。
德擬延後退休年齡至68歲
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及能源部諮詢委員會上周發表報告,指「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生於1946至1964年)陸續進入退休階段,德國老齡化問題嚴峻,養老金體系備受衝擊,新冠疫潮令情況更惡劣,因此建議把退休年齡延後至68歲。該報告提到,德國目前工作人口和退休人口比例約3比1,相當於3個工作者供養一個退休者,但按現時趨勢,該比率到2060年將提升至3比2,供養負擔極之沉重。
德國嬰兒潮一代漸入退休階段,人口老化問題對養老金體系構成的衝擊日趨嚴峻(網絡圖片)
然而,委員會報告引起強烈爭議,德國財政部長舒爾茨、勞工部長海爾,以及執政聯盟三大政黨(基民盟、基社盟、社民黨)領導人均表明反對。值得留意,德國今年9月26日舉行大選,屆時將會誕生接替現任總理默克爾的新領袖,所以在大選之前,此項不受大多數德國人支持的倡議相信暫時不會執行。
事實上,德國在2012年已大幅調整了退休制度,當時的做法甚具創意,就是由2012至2023年,每年把退休年齡延遲一個月;到了2024至2029年,每年押後兩個月,務求循序漸進,減少反對阻力。
依照時間表,德國法定退休年齡由原本的65歲,今年已提高至65歲10個月;到2029年將達67歲,而上述委員會建議進一步提高到68歲,倘能落實,德國便會超越義大利、希臘、冰島和以色列(退休年齡皆為67歲),成為全世界設有法定退休年齡的國家當中,人民最遲退休的國度。
法定退休年齡界線之重要,在於它決定了人們何時可開始領取退休金、養老金及相關福利。例如香港雖然不設法定退休年齡,但俗稱「生果金」的高齡津貼(Old Age Allowance)設有年齡門檻,滿70歲方可每月無條件領取1475港元,65至69歲人士則須接受資產及入息審查。相對來說,歐美國家退休及養老福利更優渥(德國退休人士平均每月可領取900歐元,約合8500港元),所以法定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個月甚或一年,都影響重大。
德國的養老金採取供款制度,打工人每月會被扣除9.45%工資作為供款,再加上僱主供款9.45%,以及政府每年對養老金庫房額外補貼(通常相當於該年度總供款之25%),然後經過一條複雜公式,計算每個打工人退休後每月可領取多少錢,簡單來說「供得愈多,收得愈多」。一般而言,德國一個工資水平處於中位數的打工人,退休後每月可領取的養老金,約相當於其原本薪酬70%(按通脹調整)。
兩成人早逝無緣享養老福利
問題在於,隨著法定退休年齡持續提高,德國人不但愈來愈遲才可領取養老金,且若不幸在退休前過世,更完全無緣享受此項應得福利,辛辛苦苦幾十年供款猶如付諸東流(當地養老金權益不可作為遺產留給兒孫享用)。據德國政府統計,該國2019年逝世人士當中,接近20%未達退休年齡,從未領取任何養老金。
無論如何,人壽延長、高齡化及少子化皆屬世界大勢所趨。尤其在醫療、衛生、科技及營養進步之下,正所謂sixty is the new forty(60歲只是中年),現在很多60歲人士的健康和活力,不亞於其父母輩40歲壯年之時;法定退休年齡倘一成不變,無疑不切實際,亦會浪費人力資源。
換句話說,這也意味每個人一生工作時間愈來愈長,例如由20歲到70歲,做足50年,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事業道路,或者做好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調劑更顯重要,否則半世紀流流長將會相當難熬。
作者:高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