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報告是對小米招股書的一個詳細的解讀。在交流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很多投資者關心小米的三個問題:①小米的智能硬體質量是否過硬?② 小米的報表利潤和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如何理解?③ 對小米的盈利和增長能力?
來源:倪華 零售金童觀點(ID:fzls_nh) 方正證券
小米是一家硬體引流、網際網路變現的科技創興公司。從整個商業模式和戰略全局來看,小米在東南亞市場的增長紅利才剛剛開始。雖然小米的硬體利潤率還不到5%,但相比其他網際網路公司的高額獲客成本,小米的硬體獲客本身是盈利的,且未來單用戶價值有巨大的挖掘空間,這是一塊變現能力穩定,且具備巨大增長潛力的業務。從長期發展和投資稀缺性來看,小米及其生態鏈公司都具備較高的投資價值。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
全文觀點
小米是一家以硬體銷售為核心的網際網路創新公司。網際網路公司的盈利模式一般是高成本引流,再從用戶變現。但小米則通過硬體銷售獲客,獲客過程本身是盈利的。硬體是小米重要的用戶入口,小米堅持將硬體利潤率不超過5%,致力於提供令人感動的性價比、卓越的產品力,但並不將硬體作為利潤的主要來源,2017年毛利潤151億人民幣中60億來自網際網路服務業務。
以用戶為導向,小米持續投入研發創新,踐行大規模、高效率的新零售創新,積累了基數龐大、高度忠誠、高度活躍的粉絲用戶。小米是少有具備狂熱粉絲文化的企業。MIUI體系內的月活用戶超1.9億,每用戶每日使用小米手機的時長達4.5小時,擁有5個以上小米產品的米粉超過1400萬,MIUI論壇粉絲數量超900萬,成為小米通過網際網路服務變現的良好基礎。
小米2017年網際網路服務貢獻收入60億,毛利率60%。其中單月活用戶轉化的網際網路服務收入僅為9美元,而國際網際網路巨頭公司基本在13美元以上。小米當前的網際網路服務收入主要由廣告、遊戲構成,變現的路徑還非常簡單(穩定性也較強)。此外,廣告和遊戲均是網際網路中增速最快的細分板塊(增速高於電商、網際網路金融),加上小米高質量的用戶群體,未來網際網路服務變現的潛力仍有巨大的挖掘空間。
三個維度驅動小米未來的高增長:(1)小米增長戰略中最重要的是獲客,小米打開了以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再次為體系內源源不斷引入高度狂熱的粉絲用戶。並通過自營零售門店「小米之家」成為低線市場用戶的新抓手。(2)第二步是消費物聯網戰略。通過生態鏈投資、參股模式布局了90多家消費IoT產品企業,連接設備超過1億臺並初步形成了壟斷優勢。(3)第三步是用戶數據深度挖掘。除了客戶的消費類數據外,小米還可通過智能終端記錄客戶的設備使用數據,從而對用戶需求進行深度管理。
從投資稀缺性來看,小米兼具了產品創新研發、新零售經營、網際網路變現、物聯網變現的能力,重視上市後的投資機會。並建議關注開潤股份、華米科技、共達電聲、普路通等小米產業鏈相關投資機會。
風險提示:(1)海外市場智慧型手機品牌競爭格局加劇,出貨量低於預期(2)零售和系統的用戶體驗下降,導致用戶流失或活躍度下降(3)消費級物聯網的競爭格局加劇,5G等技術的普及速度低於預期
1、小米的商業模式和核心競爭力
1.1 通過智慧型手機等硬體銷售獲客,通過網際網路服務創造利潤
2018年5月3日小米正式在香港聯交所披露招股書,全方位地披露小米的商業模式、盈利情況、發展戰略。在小米上市前,我們對小米的零售業態小米之家、小米生態鏈、以及多家生態鏈明星公司(開潤股份、華米科技、萬魔聲學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深度研究。本文將基於小米招股書,對小米自身進行更清晰、準確地解讀。
小米是一家創立於2010年的年輕公司,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體和IoT平臺為核心、創新驅動的網際網路公司。小米獨創的「鐵人三項」模式不僅總結了小米的商業模式,也清晰闡述了小米的盈利路徑。
硬體零成本引流:硬體是小米用戶的重要入口。小米的硬體產品恪守兩大原則以確保獲客能力:①提供感動人心的性價比,承諾硬體利潤不超過5%。②卓越的用戶體驗,以創新、高質量、精心設計,成為用戶心中最酷的公司,讓人人都能低成本享受科技的樂趣。
新零售確保效率和體驗:體驗卓越的硬體為小米零售渠道帶來豐富的自然流量,而零售環節則秉承極致高效原則。以最低的渠道成本將產品以良好的體驗交付的用戶手中。小米在線上下都進行了大範圍的零售創新,線上分銷渠道為自建商城、米家有品,線下開始快速開設小米之家。並通過零售和用戶進行高效的溝通,成為增強用戶粘性,建立粉絲文化的途徑。
網際網路服務強化用戶粘性、創造利潤:硬體是重要獲客入口,而小米的利潤來源更多是網際網路業務。小米是一家少見的擁有「粉絲文化」的高科技公司,米粉遍及全球且數量巨大,忠誠而狂熱的用戶成為網際網路服務變現的基礎。2018年3月MIUI月活數量超過1.9億人,從每MIUI月活用戶轉化網際網路服務收入為9.1美元,2017年產生的網際網路服務收入99億。這其中主要的變現方式是廣告和增值服務,而對比國際領先的網際網路公司,未來變現的潛力還非常巨大。
「鐵人三項」形成巨大的網絡效應:小米的鐵人三項戰略之所以強大,一方面是因為小米糰隊具備極強的執行能力,將產品的工藝品質、性價比、零售運營效率做到極致,另一方面是因為三個環節緊密相連,互相傳遞,並形成了巨大的網絡效應,持續為小米生態引入新的客戶,形成良性的循環。
1.1.1 小米收入結構和毛利率
2017年小米的營業總收入為1145億人民幣,其中主要包括:
① 硬體銷售收入1040億元(智慧型手機銷售額806億元,IoT與生活消費品234億元),硬體銷售的毛利率均只有8.5%左右。
② 網際網路服務收入99億元,毛利率為60%。
從毛利潤結構來看,2017年小米整體毛利潤為151億人民幣,綜合毛利率為13.2%。分業務來看:
① 硬體銷售毛利潤90億(毛利潤中佔比60%)
② 網際網路服務毛利潤60億(毛利潤中佔比約40%)。
從量價拆分可知,小米從單用戶變現能力的能力連續三年來快速提升,且單用戶的變現價值仍有巨大的挖掘空間:
(1)2017年小米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約9100萬臺,均價為881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較16年近翻倍,而單機價格基本與16年持平。出貨量的迅猛增長一方面和2016年手機市佔率降低銷量下滑,基數較低有關;另一方面和2017年印度等海外市場快速發展有關。
(2)2017年每部智慧型手機帶來的IoT產品收入為257元,較2016年增長15%,較2015年的131元近翻倍。和小米生態鏈投資公司及其IoT產品的快速豐富有關。
(3)2017年網際網路服務業務收入99億,每個MIUI月活用戶轉化的網際網路服務收入為58 元。變現方式主要包括:①廣告(收入56億元)、②網際網路增值服務(收入43億元),增值主要為遊戲運營(25億元)和其他。
1.2 通過硬體零成本獲客:堅持極致性價比,卓越產品力
智慧型手機是小米獲客的基石,小米一方面提供性能卓越的手機、一方面將手機的利潤率控制在5%以內。同時通過外包生產、提升效率等一系列舉措將成本壓縮到極致,其核心機型的價格是競爭對手同類價格的一半左右。
小米手機的品質在2017年有了質的提升,市佔率迅速重回世界前列。2016年市場佔有率曾有過下滑,這是早先年過於迅猛發展的結果。2017年小米順利完成「創新+質量+交付」的三大補課任務,產品和體驗重新得到用戶(尤其年輕客戶)的認可。影響智慧型手機客戶滿意度的因素包括:作業系統性能、設計外觀、電池性能、中央處理器性能、相機質素。2018年3月艾瑞調查反饋顯示,小米整體客戶滿意度名列第一。當前全球第4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並且創造出眾多智能硬體產品,其中多個品類銷量第一。
從網際網路公司的視角審視小米:小米通過硬體獲客,獲客過程本身是盈利的,而其他網際網路公司的獲客成本高昂。小米的硬體銷售部分毛利率約8.5%,淨利率估計在2%左右。相較其他網際網路公司小米硬體獲客環節具備兩大優點:
① 網際網路公司通常花費大量營銷費用建立並挽留用戶群。根據小米招股書提供的數據,全球幾家市值在150億美元以上的網際網路巨頭公司獲客成本均在15美元/人以上。而小米的獲客是沒有成本甚至貢獻利潤的。
② 硬體獲客的天然屬性決定了用戶存量度高、粘性強、活躍度高。後續轉化的能力強。在下一節詳細闡述。
1.3 網際網路服務賺錢:高度忠誠、高度活躍的龐大用戶是變相基礎
網際網路服務是小米利潤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40%毛利來自網際網路服務。單用戶轉化的網際網路服務收入從2015年的28.9元上升至2017年的57.9元。
小米是行業中少有的進行深度用戶溝通的企業,不僅通過卓越的產品、良好的體驗獲得了龐大、忠誠的粉絲群體,同時還配合了MIUI系統、MIUI論壇激發「粉絲文化」,米粉熱心用戶非常忠誠於小米品牌、積極參與平臺、並積極為公司產品研發提供建議。優質的客戶成為小米能夠通過廣告和網際網路增值服務進行有效變現的基礎。截至2018年3月:
MIUI系統共積累了1.9億個月活用戶
MIUI用戶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市場高達4.5小時。
擁有5個以上智慧型手機、筆記本計算機、小米互聯產品的米粉數超過1400萬。
MIUI論壇有超過9百萬月活用戶。
MIUI論壇帖子約250百萬條(2010年8月至2018年3月31日)。
1.3.1 對比全球領先網際網路公司,小米網際網路服務變現潛力巨大。
首先,中國的網際網路服務行業仍有巨大的發展紅利,行業未來的增速超過全球。根據艾瑞數據,2017年全球/中國網際網路服務市場規模為1.54萬億美元/3202億美元,未來5年預計行業CAGR分別約為11%/16%。
分結構來看,中國在線廣告、在線遊戲在網際網路市場中的佔比低於全球,是最具增長潛力的子板塊。而小米當前主要切入的市場就是遊戲、廣告市場。2017年小米網際網路收入99億,其中廣告和遊戲分別佔56億、26億。2017年中國在線遊戲在網際網路總規模中的佔比為10.9%,低於全球的佔比(11.7%),在線廣告佔比為17.1%,低於全球的佔比水平(20.1%)。
其次,對比國際主要的網際網路巨頭,小米未來單用戶價值還有巨大挖掘空間。根據小米招股書提供的數據,幾家代表性的市值在150億美元以上的網際網路公司,單月活轉化的收入基本在10美元以上,而小米2017年僅為9.1美元。這和公司變現模式、商業產品、公司發展成熟程度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公司的發展程度有關。根據招股書信息,小米網際網路服務業務的客戶主要包括遊戲類、視頻類、網絡文學、音樂、新聞類。小米的變現方式還比較初級化:
1.4 高度用戶導向的經營理念,持續投入系統、產品的研發和創新
小米鐵人三項的每一個環節都是高度用戶導向,為了確保產品的卓越性、提高系統體驗,小米持續在研發上保持大力投入,研發人員共有5,515人,由工業設計工程師、電子工程師、機械工程師、計算器科學家、軟體工程師及行動應用程式研發人員組成。2015-2017年研發開支分別為15億、21億、32億元,同期專利申請開支分別為0.8億、1.7億、1.4億。
小米在產品方面主要投入在核心技術、專利申請。2017年發布並在小米5C系列產品中內置了澎湃S1系統晶片,成為目前全球四家擁有自主研發手機系統晶片的智慧型手機廠商之一。專利組合有1.6萬項正在受理,7000多項已授權專利,其中約50%的授權專利是在海外獲得。智慧型手機、IoT產品共計榮獲了超過200項工業設計獎項,設計能力、工藝水平在業界處於領先水平。小米整個公司都是「工程師文化」——持續探索先進技術,並惠及儘可能多的用戶,做用戶心中最酷的公司,已經成為深扎在每個小米員工心中的信仰和價值觀。同時也將這種理念、能力輻射到生態鏈公司。
小米在系統方面的研發投入主要是自主開發MIUI系統、打造爆款程序。小米基於安卓自主開發了作業系統MIUI,結合米粉的反饋持續改進MIUI。相較蘋果封閉IOS系統,MIUI開放系統有廣泛的網際網路服務,兼容安卓系統所有手機應用。此外小米已經開發多款爆款應用,月活超1000萬的應用39個,月活超500萬的應用超過18個。包括小米應用商店、小米瀏覽器、小米音樂和小米視頻。
此外,小米系統「雲服務」積累了大量數據,小米帳戶服務已經上線了雲服務、在線購物等功能。雲服務中累積收集了超過230PB的專有數據。未來將繼續推出支持人工智慧的新技術產品、服務,例如2017年7月推出的小愛音箱。
2、產品和渠道兩個維度,支持小米未來的高增長
2.1 產品拓展:極致性價比,通過生態鏈投資布局消費類IoT
小米成長戰略中的第二步是激活用戶、形成閉環生態,為變現奠定基礎。小米在國內面臨著較為激烈的競爭格局:
第一, 國內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已經較高,用戶紅利接近尾聲,進入存量市場階段。2016年小米手機的出貨量下滑也一定程度和市場紅利消退有關。
第二, 國內智慧型手機競爭格局激烈,在高端客群中蘋果、三星的品牌較為強勢。而在三四線市場,Oppo\Vivo的渠道基礎雄厚。在高、低兩個價格段,小米都面臨著較強的競爭對手。
第三, 除了通過硬體獲客,小米通過其他網際網路方式獲客很難,因為BATJ等先發巨頭已具備強大壟斷優勢。
為了在這種激烈的格局下實現彎道超車,雷軍在創業之初就制定了「消費級物聯網IoT」戰略。物聯網為設備之間的網絡,可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無縫通信。消費級IoT市場應用涵蓋範圍甚廣,包括信息及娛樂、保健、智能家居、家居保安及安全等。
網際網路公司是通過積累客戶佔據壟斷優勢,而物聯網公司則通過積累連接的智能設備數量、通過設備積累的用戶數據,形成壟斷先發優勢。小米要想進入消費級IoT行業,第一步是解決智能設備的普及問題,當聯網設備達到一定量級之後,才能進入戰略第二步開放IoT平臺並通過平臺變現。
小米通過獨特的「生態鏈模式」,採用「參股+孵化」的模式布局了100家生態鏈公司。圍繞手機業務構建起手機配件、智能硬體、生活消費產品三層產品矩陣。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通過投資和管理建立了由超過210家公司組成的生態系統,其中超過90家公司專注於研發智能硬體和生活消費產品,連接了超過1億臺設備。
消費IoT將在物聯網、雲存儲等技術的驅動下迎來爆發。5G基礎設施的推出將支持數十億設備的連接,科技企業在軟體技術、雲基礎設施及人工智慧的投入持續加強。基於以上兩大技術的快速進步,消費者周邊已連接IoT設備數量迅速增加。根據艾瑞諮詢,消費級IoT終端的數量由2015年的30億個增加至2017年的49億個,複合年增長率為27.7%。預期於2022年將達153億個,2017年至2022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25.4%。
成功的消費級IoT公司須提供多樣可無縫連接至app的產品。產品方面,小米將「極致性價比+卓越產品力=硬體獲客」的商業模式,複製到生態鏈中的IoT公司,將生態鏈產品定位在廣大用戶可接受的價位,以確保廣泛的接受程度及高留存水平。
和其他競爭對手相比,小米生態鏈產品的價格極具吸引力。在產品力方面,將自身的設計能力、供應倆能力賦能到小米生態鏈公司,快速幫助公司孵化極致爆款產品。
小米和生態鏈公司互惠共生,生態鏈公司快速成長。小米從生態鏈公司取得股權收益,並通過為生態公司引流取得一定的渠道分成費用。
股權收益:小米採用工程師的視角對生態鏈公司進行投資,一般只取得其10-20%的股權,保持生態鏈公司的獨立性和積極性,同時鼓勵在其壯大後建立自主品牌,小米則會退出一部分股權,取得一部分股權收益。2017年小米的股權投資總額為189億元,公允價值較2016年增值約60億元。
渠道分成收入:小米在其線上、線下的渠道中銷售生態鏈公司產品,利用自身豐富的流量(例如米家商城、小米之家等)為生態鏈公司帶來寶貴的初期流量,並取得其毛利潤的一半的分成。對於生態鏈公司來說,這樣的引流成本大幅降低,而對於小米來說,也豐富了品類增加了消費頻次,並從生態鏈取得一定的分成收益(估計在收入10%左右)。
2.2 渠道擴張:海外市場及線下渠道
2.2.1 海外市場智慧型手機滲透紅利巨大,東南亞競爭格局良好
小米成長戰略中,最重要的一個維度的是獲客。在國內市場,小米的用戶基數已經較為龐大,新的用戶紅利將主要來自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小米將「硬體獲客」的模式複製到印度,取得了巨大成功。2017年小米海外市場的銷售額達到人民幣321億元佔收入比重達到28%。而小米在新興市場的滲透紅利才剛剛開始。
新興市場的競爭格局良好,相較於蘋果等高端機型,小米的定價和定位完美契合東南亞市場廣大消費者的需求。米粉的狂熱程度遠超過國內市場。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已進入74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17Q4小米在印度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排名第一,在15個市場名列前5。在未來2-3年內,新興市場都將源源不斷地為小米帶來忠誠度極高的米粉用戶。
從定價、品質來看,小米在新興市場較同類品牌更具競爭力。以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濟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但消費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落差。所以在新興市場中,定價在200美元以下的智慧型手機規模佔比達到65%,遠超中國(40%)、全球(48%),從側面反映了蘋果在新興市場的接受程度不如小米。但新興市場消費者不僅追求低價,也追求高性能、美觀性、強體驗、科技感。領先的智慧型手機公司已經通過前期的研發投入、設計積累建立了競爭壁壘。小米在未來的競爭中也將更具主動權。
2.2.2 線下渠道:「小米之家」成為低線市場的獲客新抓手
新零售是小米增長戰略的第三個組成部分。零售渠道的建設,確保公司高效運營的同時,擴展用戶覆蓋範圍、並增強用戶體驗。小米對新零售的理解在於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用戶互動:
(1)依託於網際網路技術手段,實現在線、線下零售渠道無縫融合,提高整體銷售效率。
(2)通過自有線下自營減少額外分銷需求,提供卓越的用戶體驗。
線上方面,小米同時拓展自營和第三方平臺。直銷電子商務平臺包括小米商城、有品商城。根據IDC統計,2017Q4小米在中國大陸、印度的在線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均排名第一。2017年小米商城GMV在中國3C與家電零售商中排名第三,在印度也成為GMV排名第三大的線零售直銷平臺。同時小米也廣泛開拓京東、天貓、Flikpart、TVS、亞馬遜等第三方流量平臺增加流量。2013以來,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穩居天貓雙十一在線購物節第一名。
線下方面,小米2016年2月開始加速鋪設自營線下渠道小米之家。目標未來三年在全球開設2000家門店(國內國外各1000家)。截至2018年5月初已超過400家,覆蓋50多個城市。
小米進軍線下零售的原因可總結為兩點:
(1)為生態鏈產品鋪路,小米自身產品SKU有限,但是生態鏈近100家公司孵化出爆款商品後,線下零售門店具備組合商品的基礎,高低頻商品互相引流極大提升了坪效,提升了銷售效率。小米之家的坪效高達27萬/平方米/年,是僅次於蘋果(40萬/平方米/年)的殺手業態。
(2)滲透農村等網際網路無法觸及的低線市場。較落後的農村地區的網際網路普及率較低,線下零售的模式仍受消費者歡迎。中國\印度兩國2017年農村市場的網際網路滲透率分別為40%、26%,遠低於城市地區。Oppo/Vivo的戰略就是在低線城市密集鋪店,通過門店帶流量,取得了巨大成功。小米之家也將進一步下沉低線地區,獲取網際網路所不能觸達的用戶群。
業態描述:小米之家的門店設計為 200-400平米的小型業態, 選址在核心商圈,精選爆款SKU(200-300 個左右)。品類包括手機、電腦還有豐富的生活電器、生活易耗品等周邊產品,組合了高頻、低頻產品相互引流。新店坪效27萬元/㎡/年,是普通零售業態的10倍,僅次於蘋果專賣店的40萬元/㎡/年,在全球零售中位居第二。
3、營運資本體現極致的供應鏈效率和銷售景氣度
小米2017年經營性淨現金流為-10億元。除稅前利潤為-418億元,其中(從除稅前利潤)需要轉回的項目包括:
營運資本反應小米硬體產品的銷售景氣度良好,尤其海外市場,渠道分銷商加速備貨:
4、摘要和投資建議
4.1 小米獨特的盈利模式 = 硬體銷售引流 + 網際網路服務賺錢
小米是一家以硬體銷售為核心的網際網路創新公司。網際網路公司的盈利模式一般是高成本引流,再從用戶進行變現。但是小米通過硬體來獲客的過程本身是盈利的。硬體是小米的靈魂和重要的用戶入口,小米堅持將硬體銷售利潤率控制在5%以下,並致力於提供「令人感動的性價比」、「卓越的產品力」,將「讓人人體驗科技的樂趣」作為公司的使命。源源不斷地為體系內帶來新客戶。但小米並不將硬體作為利潤的主要來源,2017年整體毛利潤為151億人民幣,其中硬體銷售貢獻90億,60億來自網際網路服務業務。
以用戶為導向,小米持續投入研發和創新,踐行大規模、高效率的新零售創新,積累了基數龐大、高度忠誠、高度活躍的粉絲用戶。小米在線上通過自營電商平臺(小米商城、米家有品)、第三方電商平臺(天貓、京東、亞馬遜、Flikpart等)、線下自營店(小米之家)確保分銷效率和商品交付體驗,並和用戶形成深度互動。小米是少有具備狂熱粉絲文化的企業,米粉們深度參與小米的產品和服務建議。目前在MIUI體系內的月活用戶超1.9億,成為小米通過網際網路服務變現的良好基礎。
網際網路服務收入主要由廣告、遊戲構成,增長前景良好,單用戶轉化的潛力仍有巨大展望空間。小米的單月活用戶轉化的網際網路收入僅為9美元,而國際網際網路巨頭公司基本在13美元以上。目前小米通過網際網路變現的路徑主要是廣告和遊戲,均是網際網路中增速最快的板塊,加上小米高質量的用戶,未來網際網路服務變現的潛力仍有巨大的挖掘空間。
4.2 三個維度,支持小米的高增長
小米增長戰略中最重要的是獲客,在國內智慧型手機進入存量市場的大背景下,小米打開了以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以最具優勢的性價比和產品力在當地市場獲得了巨大成功,17Q4在印度市場成本智慧型手機銷量排名第一,全年海外收入佔比已經達到28%,再次為體系內源源不斷引入高度狂熱的粉絲用戶。而新興市場的智慧型手機滲透尚處於初級階段,未來2-3年,小米都將持續享受新興市場的用戶紅利。小米在線上的分銷取得巨大成功後,2016年開始進軍線下開設自營零售門店「小米之家」。小米之家通過組合生態鏈中的爆款成品、高低頻互相引流,成為了坪效高達27萬的殺手業態。同時具備下沉低線城市、農村市場的適應能力,幫助小米觸及網際網路不能抵達的用戶群體。小米之家在去年末開始加速開店,計劃2020年在國內、國外各開設1000家門店。成為低線市場新的用戶抓手。
小米增長戰略中第二步是消費物聯網戰略。面對BATJ在網際網路領域形成的巨大壟斷優勢,雷軍在創業之初就設定了物聯網戰略。通過萬物互聯、接入足夠多的設備節點來取得物聯網時代的先發壟斷優勢。小米通過「生態鏈」的模式投資、參股模式布局了90多家消費IoT產品企業,並統一通過米家APP接入小米物聯網平臺,目前終端連接設備超過1億臺,並積累了230PB的專有數據,初步形成了壟斷優勢。在5G技術、雲計算和存儲技術的催化下,物聯網時代將帶來巨大的變現機會。
小米增長戰略中第三步是用戶數據的深度挖掘與利用。阿里、京東等線上線下零售企業在進行大數據搜集時更多是得到客戶的消費類數據,而小米不僅有消費類的數據,還可以通過智能終端記錄用戶的設備使用數據,在用戶需求深度挖掘方面有了更多可能性,例如可以幫助用戶進行健康管理、提醒客戶更換易耗品等。
4.3 小米未來盈利能力判斷和相關投資標的
2017年是小米歷史上最為成功的一年。巨人上市的同時,也引發資本市場對其未來增長、盈利能力的熱烈探討。我們認為小米2017年的報表可能是收入增長的相對高點(考慮2016年的低基數原因),但仍然非常看好小米未來的變現能力、利潤增長潛力。
從收入端來看,未來較長一段時間裡小米在海外市場、國內低線市場都仍然具備用戶紅利,來自這部分市場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仍將保持高增長。硬體銷售產生的利潤增速大概率將和銷售收入增速匹配。我們認為新市場的用戶進入體系後,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和培育,才能進入利潤轉化階段。而在國內發達市場積累的成熟用戶,已經進入加速變現期,這部分用戶轉化的價值將持續提升。通過深度挖掘存量用戶價值,小米未來幾年也可以取得可觀的利潤增長。
從投資價值來看,小米獨特的商業模式使其成為全球範圍內極具稀缺性的標的——小米兼具硬體研發製造能力、新零售創新能力、網際網路變現能力和IoT生態鏈投資布局能力。建議投資者重視上市後的投資機會,並建議關注小米產業鏈的相關標的,包括開潤股份(小米生態鏈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國內一流的箱包製造企業並自主研發了90分箱包)、華米科技(美股上市公司,小米手環生產製造商並打造自主品牌Amazfit)、萬魔聲學(小米耳機生產商,通過共達電聲登陸A股市場);普路通(和小米深度合作的供應鏈服務公司)。
5、風險提示
海外市場智慧型手機品牌競爭格局加劇,出貨量低於預期;零售和系統的用戶體驗下降,導致用戶流失或活躍度下降;消費級物聯網的競爭格局加劇,5G等技術的普及速度低於預期。
證經學社
首推行研群
每天分享行研報告
掃描下方二維碼
關注證經學社
後臺回復「行研」
即可查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