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開始剖析小米的業務線。小米集團三大業務線包括手機、IoT設備與消費品以及網際網路服務。其中,手機業務是小米模式的根基,IoT設備與消費品業務是小米的新成長曲線,而網際網路服務則是小米的利潤培養基與突變基因組。
利潤的角度上,網際網路業務雖然佔總收入的比不過剛剛超過10%,但是卻貢獻了45%的毛利潤,所以研究其變現方式,判斷業務持續性、成長性很重要。細分業務上看,網際網路服務包括廣告、遊戲與其他服務,2015年至今的細分構成如下:
可以看出,廣告業務目前還是網際網路服務的主力,2015-2018年以77%的複合增速快速增長,今年有望衝擊全年120億的廣告營收。120億的規模是什麼概念?作為對比,微博2019年全年廣告收入只有106億。下圖顯示了2020Q1、Q2各大國內網際網路公司的廣告收入,可以看出小米的廣告業務規模已經位居前十,而且今年以來業務增速良好,有望與微博拉開差距,並且向上追趕美團。
廣告業務的基礎是用戶數量。微博2020Q2月活達到5.23億,MIUI只有3.44億,國內月活用戶更是只有2億不到。月活用戶少這麼多,廣告收入卻高很多,這種月活用戶數量與廣告收入的背離,是由使用頻率與廣告形式多樣性的差異導致的。微博、美團、愛奇藝這些廠商的廣告業務,都是基於單一App的,曝光量是使用頻率(打開次數)與活躍用戶的乘積,而手機作為N個App的集合載體,曝光渠道更多,活躍程度也更高,而且像應用商店、瀏覽器等系統App是不可以卸載的,用戶群穩定度更高,手機廣告商的收入,也就是N個(App)廣告位的合集。小米的廣告曝光渠道主要包括預裝App、應用商店分發、信息流媒體、小米視頻(包括小米電視、小米盒子開機等OTT廣告)、手機管家等必備系統工具。
App預裝與應用商店分發主要面對App廠商,預裝App的收費方式包括CPC(每次點擊/下載付費)與CPA(每次動作,如激活付費),用戶拿到手機後,預裝的App都要收取CPC,如果用戶使用了預裝的App,那麼手機商還要收取CPA。CPC的價格在0.5-1元之間,CPA的價格在1.5-4元之間,小米手機每年出貨量破億,按照預裝10個App,每個app合計成本3元計算,預裝app就可以帶來30億的廣告收入。應用商店推廣則按照下載次數與單次成本計算,CPC在0.5元-1.5元不等,CPA大概為2-5元,下載次數多了也是很可觀的收入。不過我想像微信這種現象級的必備應用,應用商店恐怕很難抽成,小廠App也沒有多少預算做推廣,此外,海外銷售的手機為了避免使用谷歌的GMS支付授權費,一般都會安裝GMS全家桶,也就包括了Google Play應用商店,海外用戶還是喜歡用GooglePlay。這種情況下,App預裝與應用商店推廣的收入,主要產生在國內,而且會有創業周期,創業潮之後廣告需求就會下降。
信息流廣告主要是基於小米瀏覽器以及內容中心。瀏覽器的導航頁、導航頁下面的信息推薦、以及搜尋引擎都是廣告變現的渠道。這部分主要是按照點擊量付費,搜索則是與搜尋引擎分成,手機廠商的分成比例在15%-50%之間。根據小米官網的數據,小米瀏覽器月活用戶5000萬,導航頁面累計點擊1億次。瀏覽器之外,小米手機還有一個內容中心,從任一屏幕下方搜索欄上滑可以進入,長這個樣子:
可以看到頂部為快手、遊戲、B站,還有未顯示的知乎、微博等信息引流,如果從這個入口點擊,那麼內容方就要給小米付費。
小米視頻的廣告業務主要在小米電視與小米盒子端。手機端的小米視頻app實在沒什麼存在感,電視/盒子端,小米的廣告潛力還是很大。小米電視在國內已經連續六個季度出貨量第一,2020Q2國內市佔率達到17.1%,全球市佔率5.7%,MIUIfor TV的月活也已經達到3200萬。開機廣告、電視畫報、主頁推薦信息流廣告都是很好的曝光渠道。
系統工具上,小米目前的廣告投放很克制,只在手機管家這一個App的最下面放了一欄輪播廣告的位置,佔比非常小,但是手機管家卻是一個高頻App,考慮打開次數的話,曝光量也是可以的。
總體上,小米作為廣告商確實有很不錯的基礎,渠道多,頻次高,但是上次文章提到過,廣告變現與MIUI的優良體驗是有矛盾的,廣告多了作業系統的體驗怎麼會好呢?在這個矛盾的把握上,小米掉過深坑。MIUI作為廣告渠道的嘗試是從2014年的MIUI 6開始的,最開始的廣告形式也多是系統通知類,比如小米雲服務的特價、抽獎等,可以關閉App的通知權限進而屏蔽掉廣告。但是從MIUI 7開始,小米手機上的廣告開始泛濫,包括一些低俗廣告,這使得MIUI被人稱為ADUI。一旦廣告投放過度,MIUI以及小米手機的使用體驗立刻就下來了,甚至開始威脅「硬體免費、服務變現」的邏輯,2019年初的一篇媒體文章《雷軍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幹不過 OV?》中的一段我到現在還是印象很深刻:
如果小米變現的方式一直如此生硬,那麼之前的邏輯真的是很難成立。不過好在小米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從2019年6月開始,MIUI著手大量清理廣告位,並且加入了一鍵關閉系統廣告的功能,瀏覽器的導航頁面也加入了簡潔模式,能夠屏幕掉信息流廣告。2019年正是小米被質疑的一個尖峰時間,股價也是一直萎靡,這種情況下動手調整利潤貢獻大戶(2018年廣告業務收入佔網際網路業務收入的63.5%),雷軍的魄力與格局也是不一般。這種調整對財報的影響立竿見影,2019年小米的廣告收入增速立刻斷崖下跌(雖然當年廣告行業遇到了周期性調整,但是這種大幅下降與小米的主動調整也是分不開的)。克制廣告投放,那未來小米的廣告業務還能增長嗎?我認為是沒有問題的,小米廣告業務的基礎就在於MIUI,MIUI月活越來越多,廣告曝光量就會越來越大。行業數據是35-40%的用戶會使用系統自帶瀏覽器,而應用商店上,系統自帶的商店優勢更大。早期第三方應用商店,如應用寶、豌豆莢與91手機助手,在市場上還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隨著手機廠商開始豐富自家應用商店,第三方應用下載越來越少了。以美團這種大眾類App為例,下載來源幾乎與各家手機的市佔率相當,應用寶等第三方渠道的份額合計也就是20%。
所以,把MIUI體驗做好,功能做好,月活培養好,廣告業務的增量是水到渠成的,況且手機作為一個數據中心,能夠讀取的用戶數據非常多,能做的大數據定向更準確,配合小米開發的投放工具,廣告可以更加精確、轉換效果更好。今年以來,小米的廣告業務收入又重回增長,Q1、Q2分別增長了5.43%與23.2%,增速穩健恢復。為了對小米的手機以及MIUI有更好的了解,我特意買了個小米10Ultra,與之前使用的華為Mate20 Pro做了一下對比。一個月下來,確實沒有什麼廣告困擾,感覺MIUI比華為的EMUI易用性更好,小窗應用、輔助手勢、負一屏的設計也更好,尤其是可以打開系統讀取簡訊內容的權限後,可以自動添加信用卡還款、車票/機票行程等信息(如果擔心隱私的話,也可以關閉這個權限)。給大家看下我覺得很有特色的兩個設計:負一屏與小窗應用
廣告業務之外,網際網路服務的第二大業務是遊戲,小米的遊戲業務分為遊戲分發與遊戲研發運營。遊戲分發與應用商店App分發類似,也是通過預裝、編輯推薦、通知廣告等形式幫助遊戲廠家推廣。除了慣例的CPC與CPA費用外,通過小米應用商店下載激活的遊戲,遊戲流水可是要被抽成的,國內手機廠商一般按照扣除費用後的流水額抽取30-50%。這其實也是行業慣例,iOS與Google Play一樣會對遊戲內購抽成30%。雖然是慣例,但是不代表遊戲廠家不會反抗。隨著遊戲越來越依賴質量、口碑與社群運營來吸引新玩家,渠道的話語權在減弱。《堡壘之夜》就硬剛蘋果,一度不在iOS上架,最新的手遊《原神》與《萬國覺醒》也因分成比例沒有達成一致,沒有在華為、小米與OV等手機系統商店上架,轉而通過其他信息流推薦買量的方式推廣。總的來說,高質量的遊戲對於手機渠道的依賴會越來越低,但是頭部遊戲以下,手機渠道還是很重要的,收入規模依然是與MIUI月活密切相關。在遊戲研發與運營上,小米的遊戲來源主要是小米互娛與西山居,目前也沒什麼特別的爆款,研發與運營思路不太對。大家可能不知道,最早的吃雞遊戲是小米互娛出品的小米槍戰,雖然這個名字看著就很勸退,但是遊戲質量還是很好的,單月iOS下載量也達到過數百萬次,但是之後小米槍戰突然停止買量推廣,導致被騰訊與網易的吃雞遊戲後來居上。只能說小米遊戲研發運營上現在還是沒有找對策略。此外,小米遊戲還有一個變現方式,會員訂閱。這種會員類似京東、美團的會員,成為會員之後,消費者可以獲得一定金額的優惠券用於遊戲內購充值。總的來說,小米的遊戲業務做的不怎麼好,只能期待MIUI月活數量進一步提升之後,渠道與流量價值的提升,至於能不能出一個爆款遊戲,我是不指望的,就算有,也會被騰訊、網易盯著打。
相比之下,我倒是覺得小米的其他網際網路業務挺有前途的,尤其是有品電商與小米金融。有品電商類似網易嚴選,主打低價優質品牌商品,SKU數量很少,靠6000SKU就實現了全平臺成交額(GMV)超過100億(對比之下,京東、淘寶的SKU是千萬級別的)。有品電商的定位是依靠效率做低價品質,類似於Costco,服務的目標客戶群並不像淘寶、拼多多那樣廣,定下的目標也不過是未來三年GMV突破千億。這種模式下,客戶的復購率很高,目前小米有品的復購率高達50%,最高的時候達到75%。這種復購率之下,達到千億GMV,目標客戶群的規模只要1億就夠了,而中國的中產階級差不多也在這個規模上,所以小米有品就是瞄準中產階級消費而去的。除了本身銷售產品抽成之外,有品電商上銷售的產品70%來自第三方,可以像淘寶那樣提供各種首頁、促銷的流量入口,收取廣告費(大家別忘了,網際網路公司中阿里的廣告收入是第一的),還可以依靠銷量等數據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有不錯的延展性。另一方面,小米金融算是網際網路金融的後浪,前幾年基本都在忙著收集各種金融牌照,從2019年才開始發力。小米的金融服務目前主要還是消費貸、信用卡助貸分期這些,但是小米還有不錯的支付場景與產業鏈基礎。由於小米IoT智能家居布局早,有很多繳費、購物的支付場景,比如通過智能音箱語音繳水電費;空氣淨化器該換濾網了會提示,消費者確認一下就自動購買。此外,小米可以對手機零部件產業鏈開展金融服務,比如向供應商提供保理業務,為下遊的銷售商提供貨款貸款等。小米金融的洪峰曾舉個這麼一個例子:比如有很多縣城的小店賣手機,需要貸款進貨,之前很多銀行不願意放這類貸款。小米金融的解決辦法是,在店裡安裝了一排電子抽屜牆,可以感應到手機入屜和出屜,從而實時監測這家手機店的進貨、出貨情況,讓金融機構可以做到在線實時的精準定向風控,就有越來越多的銀行願意和小米一起去服務這些小手機店。小米的電商與金融還處於起步階段,增速很快,未來三年內有望貢獻100-200億的收入。
總的來說,小米的網際網路業務並沒有走出獨特的模式,變現主要是基於流量價值,而且它的流量沒有微信那麼強的粘性(聯繫人都在微信,不用都不行),沒有阿里那麼大那麼深的範圍(連接幾乎所有的需求與供給),也沒有美團那麼剛的需求(外賣是快節奏的必然剛需),網際網路業務現在還處於初級階段。其中,廣告與遊戲的變現模式不是小米獨有,任何一個手機廠商都可以做,而且其實也在做,華為OV都有自己的廣告、遊戲投放平臺,這也許就是小米為什麼估值一直不高的原因吧。歸根到底,小米需要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流量池,如果MIUI月活擴大到10億,那麼它的業務與估值就會是一個指數、至少也是乘數的增長。目前階段,小米業務的重點還在手機,我們下次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