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昨天表示,我國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尹蔚民同時稱,人社部將向社會公開延遲退休改革方案,通過小步慢走,每年推遲幾個月,逐步推遲到合理的退休年齡。
今年以來,延遲退休不斷地被提上議事日程。這項改革事關億萬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難怪尹部長話音未落,話題就再次被輿論熱炒。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醫療衛生水平進一步提高,國家實施延遲退休政策有其必然性。此舉也將無可避免地延長大部分人的職業年限,客觀上增加了勞動總時間,遭遇一定的質疑聲音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少部分人對「延遲退休」存在著一些歪曲和誤讀,並通過網絡平臺進一步放大,將對政策實施造成影響。以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四種觀點,讓我們來幫您分析分析誤讀在哪。
1. 「退休平均年齡不到55歲」是胡說?
企業女職工年滿50歲退休、高危行業也可以早退
在很多人眼裡,60歲退休已是常識,但事實是怎樣呢?
據尹蔚民部長介紹,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8000多萬退休人員,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他所說的「55歲」指的是普通企業職工,現行退休政策是男職工年滿60周歲,女職工年滿50周歲。
然而,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繁重體力勞動等其他有害健康工種,並在這類崗位工作達到規定年限的職工男性年滿55周歲、女性年滿45周歲即可退休。因此算上女職工和高危行業早退、病退的職工,企業職工「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並不奇怪。
但是,從現實情況看,55歲的平均退休年齡已經不符合我國國情。
據尹蔚民介紹,55歲的平均退休年齡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制定,基於當時我國人口50歲的預期壽命;而目前我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已達70多歲,仍實行該政策,「顯然是不合理的」。
而且,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現行55歲的平均退休年齡也比較早。據人民日報記者調查,美國、加拿大男女退休年齡均為65-67歲,德國、日本男女均為65歲。現在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2.1億,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5.5%,延遲退休有著充分的現實需要。
2. 延遲退休是因為養老經費捉襟見肘?
養老金充足,增資也有新渠道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養老金一直處於「虧空」狀態,因此才出臺了「延遲退休」政策作為「緩兵之計」。
其實,就養老金存量來說,我國養老基金收入連續增幅雖然低於支出增長速度,但仍在累計總結餘上保持著盈餘水平,養老金「虧空」一說並不能成立。人社部發布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職工養老保險當年結餘0.3458億元,累計結餘3.06萬億元。
況且,按照國務院今年8月印發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養老基金「保值增值」投資渠道得到拓寬,除銀行存款、購買國債還可參建國家重大項目,參股國有重點企業改制、投資股市等等,今後「以錢養錢」的方式將助力養老基金「不睡覺、多增收」。
此外,全國養老基金所屬的「大池子」全國社保基金的來源也將多元化。今年3月,山東首開先河,將山東30%的省管國有資本劃轉到山東省社保基金理事會,成為社保資金的一部分。其實早在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已經明確,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可見,社保基金的山東試點不是單兵作戰,經驗有望得到複製、推廣。
3. 延遲退休導致老年人與青年人「搶飯碗」?
二者並非「退一個補一個」的簡單替代關係
老年人延遲退休就會跟青年人「搶飯碗」,這是很多人反對延遲退休的一條重要理由。
這部分人認為,我國每年離退休人員在600萬人左右,一旦實施延遲退休,就會導致600萬適齡就業人員找不到工作。這種判斷看似有幾分道理,實則有失偏頗。
這種判斷無非是基於兩個假設:第一,不同年齡層的勞動力是簡單的相互替代關係;第二,整個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工作崗位是一定的,老年群體不「騰地兒」,就擠佔了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但實際上,這兩種假設都不成立。
首先,老年員工與年輕員工在工作技能、經驗、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兩種勞動力往往是互補關係,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關係,比如日常工作中的「傳幫帶」;其次,一個經濟體的就業崗位也並非一成不變,就我國來說,按照人社部的數據,近幾年每年大概新增工作崗位一千二百萬左右,這也就是「在發展當中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的道理。
而且,延長退休不會搶青年人就業的「飯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退休人口和非退休人口在消費行為上存在顯著差異。
大家都明白,退休後個人收入和家庭收入都會下降,相應地,消費會隨之下降。而退休所導致的消費需求下降,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從而抑制就業。反之則能夠增加總消費需求,促進就業。
4. 國人工作時間長、強度大該早休?
未來勞動強度降低、假期增多是趨勢
早在2013年,中國人就被某國際調查機構評為「全球最勤奮」。最近,有媒體稱,中國勞動者年均工作2000至2200小時,遠遠高於英國、美國以及素有「勤奮」美譽的日本等國家。
我們比別國工作時間長、強度大,不就應該早一點退休嗎?聽到人社部部長昨天再次提及延遲退休,不少網友都不理解。
我們都能感受到工作的壓力和無奈,但是,有些情況也該提一下。的確,在有些一二線城市和部分體力勞動行業當中,超負荷工作比較普遍,讓人身心俱疲想要早點退休。但是,隨著科技水平、勞動者素質等的進步,勞動者勞動強度減小是必然趨勢,有經濟學家就指出,中國人工作時間的下降趨勢已至少持續30年。
而且,我們一直抱怨的「工作時間長,休息時間少」其實正在逐步改善。建國以來我國全體公民的法定節假日從最初的7天,增加到10天,2007年又增加到11天。周末的天數也從單休變成了雙休,今年8月國務院又下發意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實行每周2.5天休息。更重要的是,「落實帶薪休假」已經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未來推行延遲退休也不會一蹴而就,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昨天也說,方案將「小步慢走」,每年推遲幾個月,逐步遲到合理的退休年齡。工作強度的降低和延遲退休的實施,這兩個過程在同步推進的情況下,大家不必過於擔憂。
(摘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王坎 李堯 馮慧文 郝君婷)
編 輯丨翟巧紅 見習生丨劉夢琦
↓↓↓點擊「閱讀原文」連結,查閱更多內容,喜歡此文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