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來自河南南陽的賈兆江,在北京當外賣騎手,白天送外賣,晚上卻「變了個模樣」,常常一邊看著財經文章了解最新政策,一邊通過直播學習理財投資知識。
賈兆江說,雖然他只有初中學歷,但一直對投資理財感興趣,並且堅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碰股票只買基金,長期持有,兩年內累積資產已近百萬…
有人調侃,外賣小哥無所不能的形象,再次被刷新了。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金融理財人士大都西裝筆挺,與地攤的煙火氣形成強烈對比。
但是,最近,一位外賣小哥火了,原因正是他特別善於理財。來自河南南陽的賈兆江,今年35歲,只有初中文憑。賈兆江作為在北京送餐的「藍騎士」,每年光投資理財獲得的收益,可能是普通人10年的工資。
在送外賣的間隙,他也會偶爾看看盤,了解下各個板塊的漲跌情況,靠著不斷的琢磨,他在不碰任何一支股票的情況下,光靠買基金平均每個月月入5萬,是他送外賣收入的15倍。
對於理財這件事,小哥稱得上「狂熱」,但相比於賺到錢,他更享受財富增長的感覺,這或許跟他的出身有關。
賈兆江是河南南陽人,父母都在家務農,身體也不是很好,他自己是初中學歷,曾經賣過豬肉,開過飯館、裝過空調、修過電腦、做過足療技師,可以說一直都在靠著自己的雙手在努力奮鬥。
但他始終覺得要離開南陽老家到大城市去,才能有真正翻身的機會,未曾想,在石家莊卻誤入了傳銷窩點,逃出來時所有積蓄只有5000元,於是他來到北京,成為一名「北漂」。
賈兆江說,還好外賣員這個行業,沒有學歷的要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努力就能有回報,他終於慢慢養活了自己,也重新拾起了兒時的夢想。
於是,在十幾年前,網際網路在農村還不怎麼普及的時候,賈兆江就給自己整了一臺電腦。每天上網搜索瀏覽信息,從中尋找商機和信息。
就是在這時候,他第一次知道有種叫做「基金」的東西,「複利」「投資」.一個個新鮮的詞彙顛覆了他過往對「錢」的認知。
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他一頭扎了進去。偶然搜到的一本《基金經理》,裡面關於基金經理操盤籌謀、叱吒風雲、機構博弈的描寫,更是徹底點燃了他內心的不安分。
他暗暗立下了人生目標:要靠投資實現財務自由,改變自己和這個家的命運。
只有初中學歷,卻一直沒放棄對理財的鑽研。從18年初開始正式投資,因專業和時間限制,只買基金,不買股票(股票交易時間剛好是上崗時間),已累積資產百萬,今年4月以來(也就是A股走出「無聊一月」後)的五個月,平均靠理財月入5萬+。
但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
2010年,剛接觸基金沒多久的他賈兆江就投出了第一筆錢,然後全虧了進去。
但他心態很好,他很慶幸,一個失敗的「開始」為他敲響了警鐘,讓他明白「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好運只能撐他一時,只有靠譜的理財知識才能撐他一世。
於是,他從基金市場退出,開始了漫長的自學,每天1小時,到現在堅持了十年,雷打不動。
從最開始上網搜,到後來找書看,他學到的理財知識越來越系統,越來越專業,也更正了許多自己關於理財認知的誤區。
2014年,他第二次出手。當時經濟下行處於衰退階段,他判斷按照「過熱-滯脹-衰退-復甦」四階段,經濟將迎來復甦,於是看準時機迅速出手。懷揣著5000元錢一頭扎進了槓桿基金,靠著十餘年對理財知識的鑽研學習,這一次投資他賺回8萬,足足翻了16倍,成功在老家買房。家裡的親戚都沒想到,老賈僅是第一次投資,就能獲得如此回報。
老賈自有一套自己的邏輯。為啥理財十個裡邊八個輸?在他看來,基金理財不要看到今天漲了,明天跌了,一定要有耐心。「做投資就像古代劍客,十年磨一劍,但一出手就必須見血封喉。」
在14年那筆成功投資後,此後老賈收手了四年,沒有再投入1分錢,那時他預判中國市場牛短熊長,不宜再下場。而他理財的另一個原則,就是從不碰高風險的股票市場。「普通人不建議炒股,股票是一門科學,需要專業的人去研究,我們坐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就行。」他說到。
2018年,他預判中國大盤即將觸底反彈,果斷的開始購買基金理財,老賈再一次預判正確。短短2年時間,老賈靠基金理財累積資產已經近百萬,行情最好的時候,他靠理財一個月賺了7萬多。
「內向,不愛與人交流」 是同事們對賈兆江的直接印象,所以當同事們聽說他「睡後收入」賺了這麼多錢時也感到很驚訝,但仔細想想就釋然了。
「感覺他平時特別『摳』,也不愛參加一些高消費的活動,但一談到股票基金相關的事情,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滔滔不絕。」賈兆江的一位同事說道。
從18年到現在,賈兆江累積資產已經近百萬,理財最多的一個月賺了7萬多,他對此還算滿意,但卻沒有辭去外賣員的工作,仍然遵循著白天送外賣,晚上學理財的生活節奏。
在這件事上,賈兆江說:「投資是不確定性很大的事情,仍需生活上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才有安全感。」或許,曾經窮困過的他,最清楚生活的底氣來自何方,這種「耐性」、「韌勁」、「穩紮穩打」的心態,值得肯定。
在談到未來目標時,他說最終想靠著自己的努力,改變家裡的條件,小孩還在南陽老家,剛剛上4年級,他要繼續學著在支付寶上理財,把握住這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以今年為例,2020年A股市場整體演繹的是一波極致的結構性行情,科技、消費、醫藥等領域節節攀升,尤其龍頭股漲勢如虹,但銀行、地產等周期領域卻表現平平,差異巨大。這一導致了公募基金整體收益率出現分化,抓住市場機遇的基金經理表現神勇。
從主流指數看,今年表現最好的是創業板指,表現可謂神勇,截至前八月,創業板指年內漲幅高達53.37%,頻頻創出新高。其他指數,上證指數、深證成指、滬深300、中小板指今年以來也表現較好,漲幅達到11.6%、32.79%、18.25%、39.76%。
據中國基金報,公募基金前8月整體交出了一份不弱的成績單,繼續上演「炒股不如買基金」的實力。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8月28日,權益類基金(包括混合型、股票型、指數型;剔除今年新成立基金、分級基金僅計算母基金)平均收益率為32.63%,整體表現好於上證指數、滬深300,和深證成指表現也差不多。
對於這個外賣小哥的故事,你怎麼看?你的基金今年是跌了還是漲了?
(註: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