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我們接受知識以來,「孝順」兩個字就一直伴隨著人們成長,孩子們從小就知道要孝順父母、孝順老人,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都說「養兒防老」,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有幾個孩子能夠常常陪伴在父母身邊盡孝?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還記得那個百歲老人被兒女關在豬圈棲身三年的事情嗎?
江蘇一老母親江氏,年近百歲,育有五個兒子,三個女兒,這麼多的兒女老年應該很幸福的她,卻被不孝的兒女一直關在豬圈裡,每天與豬同吃同睡,吃喝拉撒全是在豬圈裡解決,頭疼腦熱平時兒女都不管不顧,就這樣活活地維持了兩年多。
有人好奇會不會是家裡窮的沒房子住,才讓老人住在豬圈的?但是負責贍養她的兒子的房間就有6個,這麼多房間一個都不捨得讓老母親住嗎?!
直到這件事情被媒體曝光,事件經過發酵後,老人才得以解脫,搬離了豬圈。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老舍
八旬老母親哭訴:兒女6個無人贍養
年近八旬的老母親哭訴無人贍養的視頻迅速走紅網絡,媒體也紛紛報導,讓老人現身說法。
據了解,這位86歲老人一共有3個兒子和3個女兒,按理說這麼多孩子應該好好安享晚年的她,卻被兩個兒子扔在家門口,不得進家門;下雨天老人四處躲避,有家不能回,6個孩子一個都不肯露面。
眾人好奇:6個兒女,難道一個孝順的都沒有嗎?
原來事實是,老人的3個女兒已經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按照他們當地的說法是不能和兒子分家產的,所以贍養老人的責任就落在了3個兒子的頭上。
現在很多老人都是幾個兒子輪流照顧,為什麼3個兒子一個都不肯贍養?
大兒子認為,自己早早就已經分家和媳婦兒出去單過了,母親當時什麼也沒給,現在家裡的所有都是他們夫妻兩個辛苦賺回來的,以前母親來自己家沒幾天,就會被兩個小兒子叫走,讓回去幫忙幹活,現在母親沒有勞動能力了憑什麼往他身上推?所以大兒子覺得贍養老人的事情不該歸他管。
兩個小兒子卻認為不公平,憑什麼老大不養要交給他們兩個養?作為大哥不應該做個表率嗎?然後兩個小兒子就開車把老人送回了大兒子家裡,大兒子看到這情況後轉身就把門給關了,意思就是贍養老人這事情不該他管。
兩個小兒子看到大兒子這樣,氣惱地把老人扔在大兒子家門口,開著車就跑了,這才出現了老人無家可歸的現象。
兒女長大後,不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分配不均,偏心嚴重
以前的老人,大多都有好幾個孩子,生活非常困難,飽一頓餓一頓是常有的事情,東西都不夠分,很多老人會因為最小的孩子身體虛弱而給多點,幹活的時候也儘可能讓小孩子少幹點,大孩子多幹點,大的孩子肯定會覺得不公平。
生活溫飽都是問題,更別提孩子教育了,能養大就不錯了!所以一些家庭就會讓大孩子輟學,省錢給小孩子上學用,所以這種不平衡一直伴隨著孩子長大,造成了長大後不願意贍養老人的狀況。
現在兩個孩子的父母,都難做到「一碗水端平」,何況是幾個孩子的父母?
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有一個好的晚年?
1、保持心胸開闊
有些老人覺得兒子自從成家後,對自己關懷就少了,會產生自我懷疑,覺得兒子可能不待見自己。
現在年輕人工作壓力大,需要還房貸車貸,孩子、家庭都是不小的開支,他們常常被壓力弄得煩躁不堪,所以對父母親關注度就會減少;如果是這種情況下,老人應該多體諒下兒子,保持健康樂觀的心態。
2、儘量「一碗水端平」
現在很多兒女對老人態度不親近,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他們認為父母親偏心,一旦偏心滋長,就會在孩子心裡形成一根刺,時間越長這根刺扎的就越深。
所以子女多的家庭,父母應該儘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3、保持良好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生來都是天真可愛又懵懂的,所以他以後的一切行為都會跟父母平時的教育掛鈎。
如果父母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那麼孩子言傳身教也會以孝順為先,如果父母自己都不善待老人,三觀有所缺,孩子怎麼可能會學好?
曾有一位寶媽留言說,她小時候就頗為看不慣爸爸媽媽虐待奶奶,長大後一次吵架,爸媽罵她不孝順,她根本沒有想地脫口而出:「你們年輕時候對我奶奶孝順嗎?」爸媽聽後沉默了好久。
丸子有話說
其實偏心不是不孝順的理由,每個孩子都是被父母辛辛苦苦養大的,父母不能自理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做到一個身為子女的責任,偏心也不能成為兒女之間互相推搡的藉口,養兒方知父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