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輕女確實是沿襲了非常久的陋習,也因為這個原因造成了許多悲劇,然而當年有不少重男輕女的父母,卻因為自己的觀念而讓自己陷入非常窘迫的境地,比方說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就對自己曾經的重男輕女觀念非常懊悔。
實際上,這名老人並非沒有兒女,她有兩對兒子和兩對女兒,然而在尋求她器重的兒子幫助的時候,兒子卻給了她一盆冷水,雖說帶老人去看病,但是卻不願意承擔住院要付的那兩萬塊手續費。
除了大兒子以外,小兒子的態度也讓這位老人非常寒心,因為他的態度和大兒子一樣,不願意給老人支付費用,認為老人已經夠老了,沒必要把錢花在醫院上。
這樣的言論自然讓老人痛心疾首,但是後續趕到的兩個女兒卻讓老人既暖心又尷尬,因為她們認為老人的錢該花就花,畢竟錢不能和命相提並論,完全沒有計較老人當年重男輕女的觀念。
其實這也完全說明重男輕女這樣觀念的落後和局限性,當時很多老人都覺得女兒終究是要嫁出去,無法好好地照顧自己,然而這樣的想法顯然是有問題的,因為女兒和兒子並沒有任何差別,即使嫁出去了仍舊是自己女兒,會對自己敬孝心。
因為這個兒女態度的截然不同, 也讓這名老人在晚年有了這樣的悔過,她表示:生男生女真的不一樣,早知道當年就該疼愛自己的女兒們了。
其實這也是因為當年重男輕女觀念出現的問題,那麼,如果家長想要安享晚年,需要做好哪些事情來避免自己到老遇到"無人盡孝"的尷尬境地呢?在這裡不妨了解一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該做好哪些事情。
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要做好這些事情:
第一: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
實際上孩子很難感同身受父母對他們的付出,因此即使有什麼事情發生的事實,孩子也無法有相同的感受,甚至認為這都是父母應該做的。因此,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家長不如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比方說帶孩子到工作單位體驗一天。
這樣的做法主要還是讓孩子通過雙眼見證父母確實是非常辛苦地在養家,或者說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家務活,通過這樣的辦法讓孩子感受父母的不容易。
第二:不重男輕女
重男輕女在如今仍舊是一個社會現象,因為很多家庭的觀念並沒有從傳統落後的糟粕當中改過來,因此都願意生一個兒子而不是女兒;即使生的是女兒,也會為了生兒子生好幾胎,這樣的話,即使兒子生下來資源也是向兒子傾斜,而不是女兒。那麼到時候就會導致家長的教育和資源過於重男輕女,因此引發像是上面那個八旬老太的悲劇。
第三:愛孩子而不是孩子"孝順"
有些家長一直強調孝順的重要性,然而與其讓孩子只是單純地有"孝心",那麼不妨好好地愛孩子,這樣孩子也會愛自己的父母。
如果只是用"孝心"去捆綁孩子的話,那麼如果孩子不願意"遵守"這個方式,那麼晚年則有可能重複那名八旬老太的窘迫。
第四:以身作則
家長要懂得如何孝順自己的父母,這樣的話才能耳濡目染讓自己的孩子也懂得孝順自己,如果說自己生性寡涼不願意照顧自己父母的話,那麼孩子顯然也不會有這樣的想法,甚至有樣學樣。
結語:
實際上,當你真的用心去愛孩子的話,那麼孩子也會以相同的方式回報父母,因此家長不要太拘泥於"孝順",不妨跟孩子敞開心扉,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苦心,然後用以上幾點來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