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用紅豆來表相思之情,溫庭筠有詩曰:「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清代王士禎在《悼亡詩》中寫道:「江南紅豆相思苦,歲歲花開一憶君」;在《紅樓夢》中也有句:「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
而這種「相思」也並不僅限於男女之情,唐朝曾有詩人也用它來表達朋友、親人之間的惦念之情。詩人王維的《相思》,又名《江上贈李龜年》,「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寫的就是對朋友的思念。
作為一名對糖水有著非一般執念的廣東人,紅豆沙、紅豆冰、紅豆湯圓是我從小接觸得最多的由紅豆為基本原材料製成的美食。然而相關的美食吃得再多,也始終「吃」不明白:紅豆何以相思?這已經成為一種詩學之謎沉澱在記憶深處。
後來才明白,原來這生於南國的紅豆與煮粥做甜品餡兒的紅豆確實不是同一種植物。從相關的植物名稱資料庫一查,發現名叫紅豆的植物竟多達十幾種。至於古今詩詞裡吟唱的具體是哪一種,眾說紛壇,沒有一個確切標準的答案。
雖然紅豆何以相思至此並沒有得到確證,但這也並不妨礙它成為一個民族集體記憶中的相思象徵。
關於音樂
還沒為你把紅豆 熬成纏綿的傷口
《紅豆》- 王菲
香港著名填詞人林夕,曾經為王菲寫過一首很經典的國語作品《紅豆》。很多人剛開始聽的時候,都想不明白為什麼這首歌會叫《紅豆》。它並不像很多歌曲,總是喜歡在副歌部分重複出現歌名或與歌名意向相關的表達,其「紅豆」的意向只在第二段主歌部分出現過一次:「還沒為你把紅豆/熬成纏綿的傷口」。此處,林夕把紅豆加料「熬製」成了相思背後的傷口。想像一下,本身帶有相思之意的紅豆,在熬爛了之後,還真帶有點血肉模糊的纏綿感。
然而,林夕創作這首歌的靈感來源並非來自於古詩,而是日劇《協奏曲》。在劇中,飾演男主角貴蒼翔的木村拓哉與女朋友小花面臨分手。回到家中,小花從冰箱中拿出翔先前熬好的紅豆,準備加熱吃,卻因心裡魂不守舍,硬生生地把一鍋紅豆熬爛了。
▲圖片來源:日劇《協奏曲》
兩人用勺子吃著同一個飯盒裡的紅豆,相對無言。翔面無表情,小花一臉愧疚。故事的情節以翔憤怒而絕望地把吃紅豆的叉子摔向遠處結束。
翔精心熬製的紅豆,因小花的魂不守舍而被硬生生熬爛;就像一直以來翔精心呵護的一段感情,到頭來卻落得被辜負而告終。
▲圖片來源:日劇《協奏曲》
食物有的時候真的是世界上最玄妙的事物之一。想像一下,一種美食料理,從它被選擇製作出來的那一刻開始,就融入了製作者的滿滿心意,直到被端到某個人的面前。但若是本該被細細品味的料理卻因他人的不上心而被糟蹋,從此這種料理便會被製作者刻下「不宜服用」的印記。就如《協奏曲》中的紅豆。
關於電影
初戀像一袋紅豆冰,轉眼便溶掉,能回味的,是藏在心裡略帶輕澀的甜。
——電影《初戀紅豆冰》
2010年,馬來西亞華人歌手阿牛,首次擔任導演,拍攝了一部名為《初戀紅豆冰》的電影。「初戀像一袋紅豆冰,轉眼便溶掉,能回味的,是藏在心裡略帶輕澀的甜。」這是電影海報上的一句話,也是電影男主角最後的獨白。
紅豆果然還是最相思,即使做成紅豆冰之後也並不例外。
▲圖片來源:電影《初戀紅豆冰》
電影講的是一個發生在90年代大馬天空下的初戀故事。阿牛飾演的男主角Botak是憨厚老實的咖啡店老闆的兒子,喜歡上了李心潔飾演的青梅竹馬單親家庭女孩「打架魚」,卻一直不敢表達。他們就與其他的小夥伴一起生活在大馬的一個華人小鎮上,一起玩玻璃球鬥打架魚買字、吃紅豆冰,偶爾會因為一些小事情打架。
電影的最後,每個人都離開了小鎮,追尋各自的夢想未來,Botak終究也還是沒有鼓起勇氣向打架魚表白。多年後,交了漂亮女朋友的Botak回憶道:「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我的初戀,但是我永遠忘不了那個味道,就好像在最熱的下午吃進口裡的紅豆冰,又甜又冰,冷到舌頭都痛了,但是來不及再去感受那個滋味就融化掉了。」
▲圖片來源:電影《初戀紅豆冰》
是啊,每到夏天,當戶外地表溫度接近40℃時,我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到甜品店吃上一杯紅豆冰,嘆著空調,感受著紅豆冰在嘴裡逐漸融化的感覺。雖然整個過程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但那種又甜又冰的滋味足夠我們日後在對抗炎熱酷暑之時細細回味。
來源:就知道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