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裡,對「味道」的感知和定義,起自飲食,又超越飲食。在眾多的漢字裡,「味」字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千百年間,嶺南人挑剔的舌尖,在對本味的尊重和恪守、對創新的嘗試和包容中不斷傳承。
探尋中華正宗美食,復興華夏飲食文化。5月28日,由瀘州老窖特曲、中國烹飪協會聯合主辦的「濃香正宗·中國味道」中華美食群英榜在廣州和泉州同時啟動,閩粵一榜雙站齊發。這是繼中華美食群英榜成都、鄭州全國雙站首發之後,瀘州老窖特曲再次對話中華地道美食。
5月28日,以「舌尖穿粵,正味尋宗」為主題的瀘州老窖特曲「濃香正宗·中國味道」中華美食群英榜廣州站啟動儀式在廣州保利世界貿易中心舉行。中國飯店協會名廚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廣東省食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利永周,廣東省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廚委會會長、南廚宗師歐錦和,文化名人馬志海,廣州地區飲食行業協會副會長梁迅,廣東粵菜產業促進會會長王傑忠,瀘州老窖特麯酒類銷售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孝明,廣東省廣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夏躍,廣東南方電視臺副總監羅虹等餐飲界、文化界、商界40餘位嘉賓出席了啟幕式,同尋正宗中國味道。
瀘州老窖特曲「濃香正宗 中國味道」中華美食群英榜廣州站啟動現場
舌尖穿粵,傳承正宗中國味道
南粵大地物產豐富,造就了粵菜口味的繽紛多元,粵菜的特點是南北融合、中西薈萃、華洋皆備,粵菜也是代表著中國菜走向世界的飲食文化的符號之一。
廣東省食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利永周在啟幕式上提到,廣州作為粵菜的發源地,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地,有「食在廣州」之說。「一道佳餚、一杯美酒,所傳遞的文化血脈和幸福感,值得珍視和守護,保護和弘揚傳統烹飪技藝,喚起更多人對正宗中國味的情結,意義非凡」。利永周認為,要在消費者不斷求新的口味需求中,堅持粵菜烹飪技法精髓,將正宗之味傳承下去,讓一代代的年輕人喜歡並記住粵菜的味道。
中國飯店協會名廚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廣東省食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利永周致辭
瀘州老窖特麯酒類銷售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孝明指出,粵菜蘊藏著中國古老烹飪智慧,又在兼收並蓄和不斷開創中享譽世界;瀘州老窖是中國最古老的四大名酒,是唯一蟬聯歷屆「國家名酒」稱號的濃香型白酒,瀘州老窖酒傳統釀製技藝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老窖特曲擔得起「濃香正宗」四個字。粵菜與瀘州老窖特曲的相遇,必將引領中華飲食文化的全面復興。
瀘州老窖特麯酒類銷售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孝明發言
「瀘州老窖中華美食群英榜活動非常有情懷,也非常具有社會意義。」南廚宗師歐錦和介紹,粵菜流派多,口味多元,得益於粵菜大廚都在做的一件事:在創新的同時,堅守著粵菜的本味——對食材本身的尊重,並將這種堅守代代相傳。「我們粵菜裡有不少名菜,手藝已經失傳或頻臨失傳,需要行業及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我們需要中華美食群英榜這樣的活動,來提高民眾的『食商』,保護那些寫在我們DNA裡的味蕾記憶。」歐錦和強調,美食、美酒都需要尊崇傳統技藝和匠心精神,瀘州老窖特曲攜手粵菜開展中華美食群英榜評選活動,就是守護與傳承舌尖上的正宗的具體實踐。
南廚宗師歐錦和為活動致辭
正味尋宗,弘揚中華優秀飲食文化
當瀘州老窖特曲遇上粵菜,酒道遇上味道,會有怎樣的演繹?文化名人馬志海給出了他的答案。
馬志海認為,粵菜的精髓和特點集中於「變」不離「本」——粵菜之宗,是對本味的堅持。廣東人講究「雞有雞味,魚有魚味」,即出於此。粵菜的「正宗」,體現在其餐飲文化在極致的創新、時尚、開放、包容中對中華傳統飲食之食材本味、性味調和的恪守與傳承上,這一包裹在「新」之下的「舊」,就是粵菜的「道」。這一點也與瀘州老窖特曲的品牌內核不謀而合,瀘州老窖特曲,也正是在不斷的開創中傳承,將濃香一脈釀造成為中國白酒之大家。粵菜和瀘州老窖特曲相遇,註定是一場舌尖上的穿越。
文化名人馬志海講述粵菜文化
2018年,瀘州老窖特曲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濃香正宗·中國味道」中華美食群英榜活動,此前已在四川成都、河南鄭州成功舉辦,引發了人們對川菜和豫菜的極大關注。此次瀘州老窖特曲與廣東廣州、福建泉州地區的粵菜、閩菜烹飪大師及文化大師,為大眾呈現極致的中華地道美食,尋找最正宗的中國味道,共同推動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在堅定文化自信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召喚下,瀘州老窖特曲「以榜為號」,匯集飲食行業名人大咖,鑑賞中華技藝精粹,感悟酒與食的極致融合,通過味道溯源中華優秀文化發展的脈絡,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裡呈現新的魅力。
責任編輯: 3858NCY-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