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資本論》
12月12日,一張「馬雲、王興、黃崢等均表示,將退出社區團購」的圖片在網上流傳。據券商中國報導,上述網傳為謠言。
社區團購,揭開了網際網路資本巨頭最後的「遮羞布」。
多年前,網購剛剛流行時,我們驚訝地發現,原來網上買東西這麼便宜。了解了電商的商業模式之後,我們才知道,原來電商砍掉了中間商,沒了批發商,沒了零售商,廠家直接在電商平臺銷貨,擠幹了價格水分,一時間,眾人紛紛下載網購APP,每年的雙十一,數字一次比一次刷新,而這背後,是電商的狂歡,也是許多實體店的無奈。
我們在網上買到了便宜貨,沾沾自喜,殊不知,我們佔著便宜的時候,資本巨頭也在慢慢「收割」我們。這幾年資本巨頭的真實面目徹底暴露了,不僅在服裝、鞋帽、書籍、家電等市場上佔據絕對優勢,連網絡借貸、社區團購等涉及民生安全的領域也不放過。
多數民眾也醒悟了,發現大佬們只想要錢,只想割韭菜,而他們的手段就是通過打著高科技、社會進步的旗號來溫水煮青蛙,起初水溫確實舒服,然而最後開鍋後,想逃都逃不掉!
收割才是最終目的
外賣平臺達到一定的市場佔有率,一邊收割店主,一邊對送餐員壓榨時間。
打車平臺達到一定的壟斷,一邊對司機抽傭,一邊提高車費。
網購平臺達到一定的壟斷,一邊收商家的推廣費,一邊對消費者「價格歧視」。
團購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他們以低價搶佔市場,打壓底層菜市場,便利店。1元1斤的青菜,十幾元一斤的豬肉,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是巨額補貼,燒錢搶市場。
但是,這種低價搶佔市場的行為可持續嗎?不,任何商品沒有利潤那就是反人類的。資本巨頭瞄準的,是通過低價佔有市場,先把中小競爭者逼的無路可走,最後留下兩三家參戰者,到了收割的時候,背後的資本就撮合這僅有的幾個玩家兼併,前期燒的錢,連本帶利賺回來。
科技進步不代表「與民爭利」
網購衝擊了製造業,衝擊了實體店,大批無業人員只能去做送外賣、送快遞的工作。不,當壟斷橫行時,製造業已經變成加工廠,你想開發一個好產品時候,不好意思,價格太高了,我不給你賣,你只能做我允許的低價低質的東西。
如今,社區團購會讓菜農沒了話語權。壟斷了,把所有菜農整合一塊,強迫他們籤合同,成為他們加盟供貨渠道,到時候超市、生鮮門店找誰進貨去?當只有一家獨大的時候,人家收菜想給農民多少錢一斤就多少錢一斤,農民嫌少不賣,可以嗎?那你的菜只能爛地裡。不比書籍、家電還能放一段時間,蔬菜水果是有生長周期的。
巨頭壟斷後,菜農也只能被迫和巨頭籤合同,這種合同你敢違約麼?運輸公司也一樣,只能成為巨頭的馬前卒。開店是要大成本的,巨頭有大數據在,隨時可以精準重打擊新的菜販,有巨頭威脅在,怎麼跟?
民生領域由不得壟斷者亂來
之前的網際網路打車,也有過低價優惠的時候。但是如今,同樣路程,滴滴算上高峰費、惡劣天氣加價,價格也不比計程車便宜了,現在滴滴是方便,當滴滴一家獨大幹掉計程車的時候,還能不能接受?如果不是還有計程車存在,滴滴價格更是飛起。方便帶來的是成本的上漲。計程車不是生活必需品,不打車可以坐公交,你能不吃飯嗎?
老百姓的菜籃子不能私有化管理。如果有一天,菜地被資本家壟斷了,等你回家才發現,自己已經無地可種了。
幾大壟斷電商巨頭已經無孔不入了,只要有錢賺的行業他們就想收入囊中,菜販賺的只是辛苦錢,養家錢,巨頭可不一樣了,他們能把全國的資源整合營銷。隔壁韓國三星、現代已經控制了韓國政壇。如果一日三餐這種民生領域被私有化,後果將不堪設想。
國家要明確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的經營範圍,不可以超範圍經營。讓所有人都有活幹,都有收入,才是根本,讓廣大的農民安心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比什麼都強。如果任由這些巨頭們這麼壟斷下去,以後將無創新可言。
近日,華為任正非下礦考察了全國首座5G煤礦,並提出,要建立「煤礦人工智慧創新實驗室」。未來,「5G+智能採煤」或將成為現實。
正如人民日報所言,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製造晶片必備的光刻機,中國的龍頭企業是上海微電子,但他們也只能刻出90納米的晶片,相當於2004年英特爾的晶片水平。希望網際網路巨頭們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創新科技,不要再讓像華為這樣的科技公司那麼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