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明末清初朱柏廬《朱子家訓》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無論生活的怎麼富裕,都不應該奢侈浪費。古人的詩句也在警示我們,做一個勤儉節約的人。近年來,國家也在倡導節約之風,例如前不久很多網絡主播在大肆浪費食物,國家嚴厲的批評了這種行為,並且號召大家節糧,之後的「光碟行動」更是深入人心。
為何我們一直要倡導勤儉節約?其實這不僅涉及到一個人的品質,而且還與我們的生活狀況有關。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各種物資非常稀缺,甚至有很多人都吃不上飯,在袁隆平生產出雜交水稻之後,才緩解了我國糧食緊缺的問題,解決了中國百姓吃不上飯的問題。因此袁隆平也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據悉,袁隆平一共有三個孩子,他們近況又如何呢?
袁隆平是享譽中外的科學家,他發明了雜交水稻,有效的解決了中國人吃飯難的問題,而袁隆平對於孩子們也有著自己的教育心得。袁隆平一生都致力於我國的農業發展和科研工作,導致他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和管教孩子,而這三個孩子們卻深受父親的影響,個個都出類拔萃,在不同的領域為我國作出了貢獻。
袁隆平的大兒子名叫袁安定,他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在那個年代,很難考上大學,可袁安定沒有氣餒,最終考上了大學。袁安定就讀於管理學專業,在畢業之後,來到一家國企工作。在工作期間,袁安定有了大量地工作經驗,他還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放下人人羨慕的「鐵飯碗」,毅然下海經商。現如今,袁安定已經是一位知名的農業家,在湖南非常有名氣,為我國的農業作出了貢獻。
袁隆平的二兒子袁定江,則更幸福一些,袁定江他出生的年代,考大學已沒有那麼難,所以他在高中畢業之後,就順利地考到了湖南財經學院。畢業之後,袁定江選擇當公務員,但袁定江也沒有安於現狀,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將自己的職位越做越高。據悉,袁定江還曾經在珠海市財政局工作過,負責當地的農民貸款。
以後,他又來到了隆平高科技公司,成為了公司的副總裁。縱觀袁定江成長曆程,他一步一個腳印,用自己的努力換來的今天。儘管袁定江的專業和農業不相關,可是他在自己的領域中,也為農業作出了貢獻。
袁隆平的小兒子袁定陽,則將父親視為偶像,並且希望超越父親,因此在他畢業之後,就來到了袁隆平的研究所任職,有空的時候還會與父親一起切磋學術上的知識。
與此同時,袁定陽也悉心向父親學習,他深知父親一生經歷的事很不容易,他所學到的知識也遠遠不夠,需要跟父親一起為我國雜交水稻事業而努力。如今的袁定陽雖然年紀輕輕,但已經成為了研究所的首席創新專家,他的身上有袁隆平的身影,他更是希望能夠繼承父親的衣缽。
「憫農」教育著我們,每一餐米飯都是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珍惜。在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我國的糧食產量遠不能夠負擔起中國的糧食供應,因此很多人只能忍飢挨餓。時至今日,我們擁有了雜交水稻的技術,不用再忍受飢餓,但是在世界的某些角落中,依舊有不少人吃不飽穿不暖。與他們相比,我們非常幸福,同時也要珍惜這來之不易地安穩。
我們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與袁隆平先生密切相關。袁隆平一生為我國雜交水稻做出了巨大貢獻,解決了中國人吃飯難的問題。如今,袁隆平先生的三個孩子也都以自己的父親為偶像,他們雖然有袁隆平這樣的靠山,卻不願意靠他的名聲去掙錢。在不懈的努力和成長中,他們也都在自己的領域中發光,用自己的方式為中國農業作出貢獻。
袁隆平屢獲國家褒獎,三個孩子也前途無量,真的是人生無憾。當然,我們也祝願袁隆平先生身體健康,他的三個兒子也能夠在各自的領域中,為我國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資料:
朱柏廬《朱子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