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蝦是北冰洋海域最重要的經濟蝦類之一,和南極磷蝦一樣,是全球眾多國家競相捕撈的對象。和中低緯度的蝦類產品相比,北極蝦遠離汙染,不含任何添加劑,無論是品質、口感還是色澤都明顯更勝一籌,也正因為如此,北極蝦的價格曾被推到過令人瞠目結舌的高度。
人類首次發現北極蝦的時間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自從發現北極蝦這片嶄新的「商業藍海」之後,北冰洋沿岸的國家就開始「伺機行動」了。
上世紀50~70年代,由於捕蝦設備落後,漁船產能普遍很低,北極蝦的全球產量一直沒能突破5萬噸。後來丹麥、挪威、英國、德國、加拿大等國紛紛開始發力,到了1982年,全球北極蝦的捕撈產量就衝到了13.8萬噸。
同樣是在1982年,在地球的另一端,南極磷蝦的捕撈產量也頻頻傳來「捷報」。這一年,蘇聯破天荒地捕撈了49.2萬噸的南極磷蝦,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捕撈記錄。當年全球南極磷蝦的捕撈總量為52.8萬噸,蘇聯以一國之利就佔據了93%的份額,穩坐「磷蝦一哥」的寶座。
蘇聯創下的記錄直到現在都沒有被打破,自從蘇聯解體後,整個南極磷蝦產業也開始「集體大跳水」,進入了萎靡不振的緩慢發展期。進入新世紀以來,以挪威為代表的「頭號玩家」利用先進的技術升級了捕蝦裝備,產能首次突破了20萬噸。這一成績雖然也很搶眼,但和80年代初的「傳奇歷史」比起來還是差了一大截。
南極磷蝦產業的沒落髮生在1992~1993年,而在同一時期,北極蝦產業的表現卻相當穩健,甚至大有趕超之勢。自從進入了90年代,北極蝦的捕撈產量就沒有低於20萬噸。在1999年,全球主要的捕撈國向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報告的捕撈產量達到了33.9萬噸,其中最大的「贏家」是加拿大,捕撈產量達到了8.5萬噸。
加拿大真正涉足北極蝦漁業是在上世紀80年代,或許是加拿大漁民嘗到了甜頭,從此在瘋狂捕蝦的路上便「越走越遠」,規模持續擴大。為了防止北極蝦種群被過度捕撈,2008年加拿大還特意「限定」了捕撈配額——16.4萬噸。當然了,從加拿大捕蝦船的產能來看,這一配額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
原以為北極蝦的商業紅利是一門長久的生意,但沒想到好景不長,2013年大西洋沿岸國家組成的海洋漁業委員會緊急「叫停」了對北極蝦的商業捕撈——因為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大西洋海域北極蝦的種群已經嚴重衰退,至少需要2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到之前的水平。
對於當地的漁民和消費者來說,北極蝦是冬季的重要「寶藏」。每年的1~2月是北極蝦是流入北歐及北美市場的黃金時期,屆時餐桌上將會出現大量鮮美的北極蝦產品。但被迫關閉的北極蝦漁場無異於給消費者的「狂歡」宣判了「死刑」。
雖然部分漁場被關閉,但是整個北冰洋沿岸依然有不少的開放漁場可供捕撈。在2010~2016年,北極蝦的捕撈產量總體上呈下滑的趨勢,但依然保持著20萬噸以上的水平(25萬噸左右)。即便在今年前半年,北極蝦的國際市場依然平穩運行,中國的進口量還增加了25%,價格也沒有下跌——至於其他企圖在中國「大撈一筆」的海產品,幾乎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那麼問題來了,北極蝦的國際市場為什麼一直如此堅挺呢?我們或許可以從北極蝦的加工方式中找到答案。以加拿大的大型捕蝦船為例,船上的漁民從早上6:30就開始工作,完成拖網捕撈、起網後就開始統計漁獲量。之後,新鮮的北極蝦會被立即送到生產甲板上,進行蒸煮、裝箱和冷凍等一系列的流程,在短短8分鐘的時間內就能加工完成。因此,新鮮、安全、無汙染成了北極蝦品質的重要特徵,這對於品牌的建立來說至關重要。
要是在往年,這些北極蝦很快就會被銷往世界各地,而且是非常搶手。但是今年年底,北極蝦的銷售可能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按照往年的經驗來看,在中國的農曆春節期間北極蝦都會迎來銷量高峰,大部分的北極蝦產品都會被賣光,中國的商家也能夠從中成功獲取豐厚的利潤。不過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今年過年期間的海鮮行情的大環境非常特殊,北極蝦這一優質海產品也很有可能會跟著爆冷。
畢竟,澳大利亞巖龍蝦和美國波士頓龍蝦、挪威三文魚等「前車之鑑」也表明,想要成功打入中國市場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再者,近期國內的海鮮冷鏈頻頻出現問題,而北極蝦恰恰就是以冷凍產品的形式銷售的,因此如果加拿大、挪威等國想在「春節檔」出口北極蝦到中國,那麼大概率會「翻車」,而且估計會很慘。
▲▲北極蝦味道鮮美,經濟價值巨大,而且比南極磷蝦也更健康(南極磷蝦外殼的氟含量超標,不能直接食用),在國內特別受歡迎。
中國是全球北極蝦的最大消費市場,我國每年進口的北極蝦約有5萬噸,其中有70%都是從加拿大進口的。加拿大的北極蝦除了遠銷中國,還供應著美國、俄羅斯以及北歐市場,需求相當旺盛。但如今,「進口海鮮」屢屢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至於北極蝦「命運」如何,目前也只能保持觀望。
最後再說一句,無論是南極磷蝦還是北極蝦,這些遠離工業汙染的優質海產品都是不可多得的生物資源。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人類更應該注重資源養護,只有適度的開發才能使北極蝦產業走得更遠。如果長期過度消費,即便是5-10億噸的資源儲量也遲早會面臨「油盡燈枯」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