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耀服裝廠生產線
戰「疫」不能停,戰「貧」不能等。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
明察貧困之本,善絕貧困之源。這場收官之戰,七星關面對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要啃的都是硬骨頭。截至2019年底,七星關區剩餘未脫貧人口7082戶18594人,涉及522個村(社區),其中未脫貧人口100人以上的村有7個。
脫貧攻堅是非常之事,要用非常之舉才能幹好。在這場攻堅戰中,七星關區委、區政府始終牽住脫貧攻堅責任落實的「牛鼻子」,用好脫貧攻堅政策落實的「繡花針」,練好脫貧攻堅工作落實的「繡花功」,因人因戶因村施策,把「精準」落實到全過程和各環節。
抓牢掛牌督戰
開足馬力攻克貧困堡壘
「過篩子」找問題,「對靶心」補短板。按照「全覆蓋、督死角、查問題、抓整改」的要求,七星關區採取定點督戰和巡迴督戰的方式,對全區有脫貧攻堅任務的38個鄉鎮(街道)開展掛牌督戰,重點督「兩不愁三保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就業、易地扶貧搬遷等工作推進情況。
脫貧攻堅掛牌督戰貴在真督實查。截至目前,七星關區共開展全覆蓋督查1輪,督查483次,對38個鄉鎮(街道)進行排名並掛牌管理,其中掛藍牌22個、黃牌15個、紅牌1個,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七星關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在省、市、區、鄉四級督戰隊的共同努力下,全區所有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完成了脫貧攻堅區域作戰圖、精準幫扶作戰圖、脫貧戶跟蹤服務圖「三圖」上牆作戰。
堅持問題在一線發現、問題在一線解決、短板在一線補齊。全區301名村「第一書記」和1163名駐村幫扶幹部繼續深入一線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持續對未脫貧戶、檔外監測戶、邊緣戶、疑似問題戶進行逐戶分析研判。
扶貧要同群眾一起「算帳」,更要群眾「認帳」,讓群眾心中有數,讓政策有據可依。其中,針對貧困邊緣戶和脫貧監測戶,各鄉鎮(街道)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按照「六個核心指標」擬寫到戶方案,明確整改責任人、完成時限、整改措施和整改效果,加強監測和動態管理,防止返貧和新的貧困發生。
同時,各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及時梳理形成貧困人口政策落實清單和收入清單,幫助貧困戶算清收入帳,理清享受到的扶貧政策,做到了「帳帳相符、帳實相符」,理清了「掛牌」與「掛圖」的關係。
掛牌督戰既要較真碰硬「督」,更要凝心聚力「戰」。七星關區委副書記、區長胡敬斌在鄉鎮督戰時一再表示,要充分利用掛牌督戰的有力時機,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調集優勢兵力物力財力,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住房、飲水安全突出問題,加快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確保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抓實結構調整
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
奏響農村產業革命的「春之聲」。
在希望的田野上,七星關區堅持把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落地落實,以「532」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和生態畜牧業「211」工程為引領,產業革命風馳電掣,「六個轉變」高歌猛進。
七星關區立足產業化、商品化、特色化,圍繞「532」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堅持「一鄉一品」「一村一特」,由2名區委常委和1名分管副區長分別領銜推進刺梨、茶葉、蔬菜三大主導產業的發展。
堅持因地制宜、因鄉制宜、因村制宜,充分利用壩區、山坳平地、槽子地、城郊適宜地發展蔬菜產業,由6名區委常委和1名分管副區長分別領銜打造7條辣椒、蔬菜等各類經濟作物產業示範帶,把產業結構調整調深調細調實,實現所有貧困戶全覆蓋。
在生態畜牧業方面,全面推進生態畜牧業「211」工程,由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區政協主席、區委副書記分別領銜推進生豬、家禽、肉牛養殖產業發展。通過引進新希望六和集團、廣州越秀集團、貴州鳳集生態農業公司加大對肉牛、生豬、家禽的養殖量,力爭年底全區肉牛養殖量達20萬頭、生豬出欄達100萬頭、家禽養殖量1000萬羽。
堅決走出「樣樣都有、樣樣都不成規模」的怪圈,七星關堅持在農特產品加工方面持續用力,先後引進了廣藥(王老吉)集團入駐七星關經開區,生產加工刺梨系列產品。組建七星奢府茶葉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七星太極古茶開發有限公司進行茶葉生產加工;引進貴州蘇峰白茶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畢節市七星關區輝煌種養殖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組織方式,在何官屯、楊家灣、青場等8個鄉鎮種植茶葉5.5萬畝,並進行生產加工。
同時,築牢利益聯結,嚴格落實領導幹部掛幫「村社一體」合作社機制,指導合作社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從流轉費用、務工報酬、利益分紅等方面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目前,全區成立村黨支部領辦「村社一體」合作社514個,實現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全覆蓋、貧困戶和有意願的農戶加入合作社全覆蓋。
不僅要種得好、養得好,還要賣得巧、賣得好。七星關加大在產銷銜接方面的工作力度,投資2億元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畢節配送中心,建設了7萬立方米果蔬冷庫、保鮮庫、分揀中心。
與此同時,在東西部對口幫扶城市廣州荔灣區設立了3個農特產品銷售中心和1個茶葉直銷點,統籌區內學校、機關事業單位和各工礦企業食堂優先採購區內農產品,在區內各農貿批發市場設置批發點進行批發,在超市、城市小區內設立直銷點銷售,加快推進「農超、農校、農餐」對接。
抓好就業扶貧
讓貧困群眾飯碗越端越牢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穩則心定、家寧、國安。
織牢就業脫貧攻堅「保障網」。七星關區始終把促進就業創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堅持外輸內轉,做大做強勞務經濟。
隨著許多省份下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各地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逐漸恢復,復工復產企業逐漸增多,企業用工需求變大。
為此,七星關區在堅守疫情防控的底線下,多措並舉推動貧困群眾返崗復工,精心定製「就業扶貧套餐」,幫助貧困群眾端上了「金飯碗」,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片」。
針對原就業崗位較為穩定且打算繼續外出務工的貧困群眾,通過對接其原務工所在地或所在企業,統一組織包專車、高鐵運輸,定點定向輸送返崗。2月17日以來,已運送1.2萬人到浙江海寧、金華,福建廈門、福州,廣東深圳、東莞等地返崗就業,後續輸送工作正積極開展。
對原就業崗位不穩定或暫時不願外出的貧困群眾,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引導其到當地產業基地、合作社就業。同時,通過制定七星關經開區企業招工支持政策,暢通勞動力就近就業渠道,如穩定就業6個月以上,並籤訂1年以上的勞動合同,則每新吸納1名區內勞動力就業給予企業500元獎勵。
目前,七星關區26家規上企業,72個省、市重大項目,七星關經濟開發區108家企業已全部復工復產,通過推動區內企業和重大項目復工復產,提供就業崗位促進就業。
針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但是又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三無兩有」貧困勞動力,七星關區結合《「10+N個一批」就業扶貧公益專崗助推就業脫貧工作實施方案》,以每個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至少實現一人就業為目標,通過開發護寨、養老護理、治安巡防、護校、護河、護林、護路、護醫、護廠、文化志願者及其他就業扶貧公益專崗,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據了解,2020年,七星關區人社局將在已開發公益崗位14500個的基礎上,再新增崗位600個,全部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就地就近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擺脫貧困需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一場勝利的取得,每一個脫貧故事的背後,都有一整套精準細密的政策、一連串創新務實的舉措。
「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始終保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錯、一天也不能耽誤,加快補齊『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短板,聚焦產業和就業,鞏固提升脫貧質量,堅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在近日召開的脫貧攻堅專題會上,畢節市委常委、七星關區委書記崔英魁要求各鄉鎮(街道)和部門,加強統籌、科學調度,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抓落實促攻堅,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堅決奪取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戰的「雙戰雙贏」。
萬眾一心加油幹,越是艱險越向前。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已經打響,全國上下都在聞令而動,對於還有18594名貧困群眾的七星關區,始終敢於亮劍、衝鋒在前,用非常之力、盡非常之責,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把工作落到實處,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決戰之年根本性勝利。
七星關區融媒體中心張廣為
編輯廖婉君
編審林全舉
終審黎秀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