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神探》:以天神和惡魔為支點,淺析「善與惡」的真正定義

2020-12-23 LF藍澈夫人

文 || LF·藍澈夫人

圖 || 網絡

原創不易 ||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2年我在重慶工作時偶然發現一種現象:「有華萊士就有享哆味、有肯德基就有德克士、有鏈家就有到家了;這些企業相互競爭,卻又誰都扳不倒誰,只能相互依存。」

這世上除了利益共存之外,還有另一種共存、共生就是「善與惡」,今天善壓過了惡,明天惡又強過了善。此消彼長各領風騷,正因為每個人對善與惡的理解不同,亦或是被雙方同化,以及環境使然等因素才導致人們不能和諧地生活。

故此就衍生出了「善與惡」生活中隨處可見這兩者之間的故事,就好比24小時分日晝和夜晝,這是亙古不變的定律。在《地獄神探》這部電影中就存有「善與惡」的故事情節,更告知觀眾在多姿的世界中善惡本就是同在的,誰也無法磨滅其中一者;除非先抹掉人性,因為善惡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地獄神探》是改編艾爾·摩爾同名小說,這部影片隸屬美國DC漫畫超級英雄系列。同時《蝙蝠俠》也是由漫畫改編達到了一種無人突破的境界。《地獄神探》則是從一個獨特、新奇的角度,把劇情地故事真實化了,就像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一般。

影片主要講述了主角康斯坦丁(基努·裡維斯飾)出生就有特殊的異能(能看到平常人看不見的東西)幼年的他是十分痛苦的,試著以自殺得到解脫。但並沒有如他所願;之後得知天神和惡魔的協議後(誰也不能插手人間之事,只能讓人類自己選擇天堂和地獄,自殺者不得進入天堂)就嘗試用自己的異能幫助人間剷除違背規則的惡魔,想用做好事的方法獲得通往天堂的車票。

今天我就以天神和惡魔作為支點,進行探討善與惡地真正定義

01、康斯坦丁由「私心地善行」轉變為「無私地獻身」最終是做到了真正的善

私心的意思就是為自己的利益去爭執、爭論、不惜一切代價獲取自己的利益,更不顧及對他人造成的傷害,達到維護自己利益的目的。

因為私心去行善事的人比比皆是,從道德角度來說,私心地善行無法得到他人真心的傾佩和信服,不過也不會招致過多的鄙夷。作為旁觀者更不能命令、要求一個人去施行善行,因為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規定每個人都得做善事而不求回報。

一個人心存善心,那麼不用任何人告誡他該怎麼做,要何時做;他自己有自己的方式去施行他自己所定義的善意之舉。一些做好事不求回報的人,無論他所幫助的人有沒有報答他,他都不會有任何的情緒。因為從一開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自願的,沒有任何外界壓力的驅使

如果因為私心做善事而被受施人鄙視,這是很正常的,因為私心就是為自己謀取利益,把受施人當作謀取利益的翹板,如果沒有利益成分,那麼這個人就不會行善事。

再則,不求回報做善事的人被受施人傷害後,這種受施人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人幫助他出於無私善心,對於回報可要可不要,也不會因為得不到回饋就不做善事了。

因為這樣的人從骨子裡就滲透出一股高尚的人格品質,他們把做善事的更多原因是為社會做貢獻,希望通過這樣的模式引導更多人加入他們的行善,為整個國家盡一份綿薄之力。

《地獄神探》中的康斯坦丁起初因為與生俱來的天賦可以看到遊歷人間的天神和惡魔促使他自殺,自殺後地獄的王和天堂的主,都不願收留他。意外得知天神和惡魔的賭約後,就利用進入天堂的兩大準則信仰和獻身施行私心的維護人間的和平利益,從而達到進入天堂的資格。

這時的康斯坦丁利用了自己的天賦和天堂準則,如果沒有進入天堂法則的規定,康斯坦丁是不會去維護人間和平的。所以康斯坦丁最初是抱著剷除惡魔,希望有一次因為救人被惡魔殺死,達到獻身的法則。如此就能飛升天堂而信仰得無條件的禱告,內心更要堅定不移的相信上帝,康斯坦丁無疑是做不到信仰準則的,只能選取後者

直到他無法解決惡魔之子入侵人間的計劃時,他割破手腕召來了惡魔之子的父親撒坦,才得以破除惡魔之子入侵人間的計劃,人間也是在康斯坦丁的獻身下,才免遭一劫

其實康斯坦丁只有天堂一條路可走,因為地獄有半數的惡魔是他逐個打回地獄的,等到他生命終結的時候去往地獄,那麼結果可想而知。康斯坦丁一直都不相信上帝,如果他沒有去維護人間的秩序就不會得罪惡魔,最終就算去了地獄也會相安無事。

就在康斯坦丁即將踏入天堂時,被撒坦阻止並且從康斯坦丁肺部,取出了多年積累的煙油,從而醫治好了康斯坦丁的癌症。撒坦一直都想康斯坦丁成為地獄的一員,不願讓康斯坦丁成為上帝的人,才醫治康斯坦丁。撒坦對康斯坦丁的善意,正如前面說的私心的善舉

02、天使與惡魔的交易衍生出兩種惡行:一種是「助紂為掠」另一種「本身就是窮兇極惡」

撒坦兒子入侵人間是為了超越父親的罪惡,同時他需要命運之矛上帝之子耶穌的血,以及天使加百利的幫助;最關鍵得尋找一個靈力強大的異能凡人,作為母體才能成功降臨人間。加百利本身就是被世人信奉的天使,竟然與窮兇極惡的惡魔做交易,妄想倚仗惡魔之子控制整個人間。

俗話說:在其位謀其職,什麼樣的身份和職位,應當履行自己職務的責任,而不是越線做出危害他人,乃至整個社群的安定繁榮。與其說加百利是天使,不如說他比惡魔更惡魔,這也是惡行的定義之一。惡魔之子本身就是惡魔,惡魔指對人百害無一益;永遠只會傷害他人。反觀天使的使命就是保護人類,引導人類走向光明;故此才有善惡之分。

羅曼羅蘭有句名言:「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天使加百利的助紂為掠,毫無疑問是一種惡,自己失去了天使原有的信念,最終被上帝拋棄淪為凡人。命運之矛就是善惡的結合體,落在善良人的手中只要他意志堅定,便不會造成不可挽回的禍端,落在惡人手中只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其實真正的善並非一朝一夕而成的,都是一天一天累積的,成為善人如登山,淪為惡人只需一念之間,這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原因所在。

03、善惡的定義在人心,不在虛構的世界

縱觀整部電影劇情,實則作惡的是人類自己,地獄中的惡魔和天使都不能插手人間事宜,只能憑藉各自的影響,誘導人類選擇地獄和天堂。

康斯坦丁每次驅逐的惡魔都是依附在人類身上,這類惡魔被稱之為混血,就是載體和惡魔已經融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踏入人間,而依附只是暫時性的。

如果說人心中的善足夠堅定怎麼會被惡魔附身?面對惡魔給予的力量也能克制自己,不淪為黑暗的奴隸,其實這就是人性太過醜惡,才會讓所謂的惡魔有機可乘

惡魔和上帝也只不過是人為了,區分善惡幻想出來的。影片中開頭和結尾都曾言「自殺的人只能去往地獄,不得進入天堂!」地獄本身就是各種不好的聚集地,一個人自殺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凡是自殺都是沒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人把地獄定義是恐怖的會吞噬人心的地方,失去生活的勇氣自然會去往地獄。而天堂是人們幻想出來的,以達到讓人們行善積德方能進入天堂的藉口,天堂是所有美好的聚集地,因為人都希望自己過得美好一些。

當所有人都覺得行善會使自己過得美好一些,那麼現實生活中就是天堂的所在,如果所有人都是負能量、作惡多端那這個世界就是地獄。善惡就是天堂和地獄的簡稱,也是人類必定會選擇的兩條路!

感謝閱讀

拙文一篇願得斧正

關注LF·藍澈夫人 | 每日更新影視解析作品

相關焦點

  • 善與惡的精準定義
    從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善」與「惡」概念是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對於「善」與「惡」內涵的不同理解,可以分化為若干不同的學術派別和理論體系,理論界的許多重大爭論都起源於「善」與「惡」的不同理解。因此,對「善」與「惡」進行精準定義是社會科學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關於善和惡的定義,止惡即為行善
    【講記】本章對於【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也即把好的和壞的,兩方面的定義,分別加以說明。我們要知道,我們在每天的日常生活當中,都離不了舉止行動、講話、思想這些活動,佛教稱為【身口意三業】。而且從身、口、意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既可以表現十種好的,也可以表現十種惡的。
  • 地獄惡魔裝不下,人間無好人,大型魔幻戒菸電影來了!
    天使和惡魔自古以來就是水火不可相容的存在,但是如果你看過《地獄神探》這部電影的話,你就會看到另一種天使和使徒的形象了,天使不一定都是長著翅膀的善良之神,而使徒也不一定是在上帝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天堂的,而惡魔也不一定是邪惡無比的。
  • 波德萊爾:他是惡魔,也是上帝
    可是在他死後,他深刻影響了蘭波、魏爾倫、馬拉美等法國大詩人,蘭波更是稱他為「詩人中的國王,真的上帝」,他還被視為象徵派詩歌與現代文學的鼻祖。這位詩人就是波德萊爾,那本被告上法庭的代表作,叫《惡之花》。因為,那是真正的,獨屬於自己的美。在他看來,美不僅存在於善中,越是骯髒罪惡的土地,就越能生出嬌豔的花朵。詩歌,讓「惡」開出了花,而「惡之花」,即是對惡的反思,對惡的覺悟。波德萊爾所見到的惡,就是將現實中虛偽的,華麗的外衣剝去後,露出赤裸裸的內心。這顆心一方面充滿著欲望,想要得到滿足,另一方面,魔鬼與死屍等一切醜惡圍繞在周圍,將精氣消磨殆盡。
  • 善惡觀念:人真的有善與惡之分嗎?善與惡的定義是什麼?
    善惡觀念是道德哲學中最基本的一對概念,它是對人或事進行道德評價的最一般的概念,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行為或事件,惡則是指違背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行為或事件,而善惡觀念則是指人們對某種行為或事件道德與否的評價、觀點和看法。
  • 何為善,何為惡?何為神,何為魔?
    總會有一群人自認正義、喊打喊殺,但他們口中的惡魔、怪物是真的惡魔、怪物嗎?也許並不是。也許只是因為他們的偏見與恐懼所以才用口水塑造了一個令人驚恐、厭惡的妖魔形象。善與惡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模糊的定義,我想何為善,何為惡那些大聲指責他人,給予他人下定義的人也很難說清。如同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眾人對於哪吒的惡魔定義。他們大聲指責哪吒是惡魔、是妖怪,憤怒的要求處死哪吒,可最終卻是哪吒用生命拯救了整個陳塘關,而人們害怕惡魔可自己卻並不知道惡魔源於他們自己。
  • 《地獄神探2》確定開拍,路法西捲土重來,基努裡維斯即將回歸
    近日外媒傳來消息,作為國際頂級大片的《地獄神探》續集即將開拍;這一消息讓全球影迷們激動不已。雖然目前《地獄神探》劇組方還沒有正式公布演員名單但是據內部消息56歲的好萊塢男神基努·裡維斯,有望再次扮演「渣康」哦。
  •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真的知道嗎?看佛教是怎樣定義善惡行為的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真的知道嗎?看看佛教是怎樣定義善惡行為的佛教是如何定義善惡行為的呢?首先,在我們日常行事中,善的行為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和安樂。比如布施這種善行,既能幫助我們克服自身的貪心和吝嗇,使人格得到淨化,還能招感未來福報。
  • 基努裡維斯不拍《地獄神探2》的真正原因!現在是開拍最佳時機
    《地獄神探》又名(康斯坦丁)是基努裡維斯在拍攝完《黑客帝國》系列後,於2005年拍攝的一部根據DC漫畫改編的超級英雄電影!可是,如今,一晃15年都過去了,《地獄神探》的續集居然還不見蹤影!時間來到2020年,基努裡維斯終於告別了多年的「佛系流浪漢」生涯!
  • 王陽明: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有善有惡是意念的發動,知道善惡是人的良心發現,行善去惡就是格物了。嘉靖六年九月,陽明先生赴任廣西前,發露了一個天機。一個人在經歷了一切坎坷和磨難之後,還能有一顆赤子之心,就是真正有福之人。小孩子長大了,發現自己的東西別人拿去了,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屬於自己的東西爭奪回來,這個就是"有善有惡意之動"的過程。在這個爭奪的過程中,人真正的本心就蒙蔽了,也就有了人和人之間的差別。等到什麼時候,一個人的良心才會發現?
  • 超級英雄電影《地獄神探》明明很好看,導演為什麼不拍了?
    2005年,一部基諾李維斯主演的魔幻電影《康斯但丁》橫空出世,在中國也譯作《地獄神探》,電影中,將一個自暴自棄、渴望被上帝接納的驅魔探員塑造的非常完美。《地獄神探》這部影片充滿了頹廢的味道,破敗與詭異充斥其間,宗教、惡魔的兇手,以及不再溫暖和乾淨的天使。基努李維飾演史上最帥的驅魔師,續集講了好久,卻始終沒有任何的進度。真的好想看基努李維再次瀟灑的點菸,比中指呀。你這是為什麼嗎?
  • 關於電影《地獄神探》 這些細節你可能不知道
    本人費勁周折找尋關於電影《地獄神探》及康斯坦丁裡面的,人物、物品及疑惑的解答。  《物品篇》  看具有強烈西方神秘氣息的電影時(如:範海辛、大法師、地獄男孩、吸血鬼系列),裡面的器物往往給中國觀眾一種新鮮的感覺,有時甚至是十分「酷」。
  • 人性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其中初的意思是剛出生的嬰兒,人生命的開端.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質好,心質良好.在三字經中:善,就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會有善的行動.善是指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對剛出生的嬰兒上說,是無分善惡的.
  • 豆瓣8.7《羅生門》:社會不盡如意,也不能成為我們選擇惡的藉口
    內在的自我就像是一匹脫韁的野馬,總是想著不顧一切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再判斷是否是善是否是惡,不再壓抑自己。因為兩種性子的存在,總是對於一件事糾結不已。經常會莫名其妙的和自己賭氣,總是切換著不同的性子去想同一件事,就這樣成了最不想成為的矛盾體。有時,並不能準確地判斷自己到底真實的想法是什麼,自己到底想做的又是什麼。在善與惡之間,總是保留著最後一絲理智。
  • 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聊聊遊戲中那些入侵人類世界惡魔
    在那些劇情老套的遊戲世界中,人界一直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位面,像什麼生化危機喪屍圍城,什麼核戰後的廢土末日世界,更有惡魔們因忍受不了地獄的環境,在魔王的帶領下一次次的入侵人界等等。而在這些遊戲中都有著自己的炮灰和主角,上一次我們聊了喪屍,而這一次我們就來聊一聊那些或美型或猙獰的——惡魔們。
  • 《地獄神探》人物誌:午夜老爹的背景故事
    2005年的《地獄神探》電影改編自DC的《Hellblazer》系列漫畫(這個系列後來在重啟的52號宇宙中改名為《康斯坦丁》),影片的故事延續了DC漫畫一貫的黑暗風格,裡面的人物往往亦正亦邪,也是個人特別喜歡這個系列的原因之一,今天就為大家整理一下傳奇人物
  • 天泉證道:喚醒為善去惡的意識自覺
    出徵前針對兩大弟子錢德洪和王畿對於「四句教」的分歧進行了指點,再次闡明了四句教的真正含義,並進一步確立四句教之於陽明學派立學立教宗旨之地位。史稱「天泉證道」。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人性中的「善」與「惡」,你認為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大體上的主張無外乎「人性本善」、「人性本惡」、「人性善惡共存」。中國傳統文化中,孟子主張「人性本善」的言論,荀子主張「人性本惡」的言論,中間派主張「善惡共存」。依我個人看來,孟子是從「善」這個角度去抑制「惡」,荀子是從「惡」這個角度去宣揚「善」,兩者所闡釋的「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切入的點不同而已。
  • 帶你了解「此世全部之惡」,Fate最富戲劇性角色
    同時,在《Fate/stay night》中的HF線中,聖杯的黑泥也會使得被沾染的從者反轉為"黑化"狀態。那麼,黑泥的真正面目究竟是什麼呢?今天就帶大家了解名為"此世全部之惡"的聖杯中的黑泥。黑泥名為安哥拉曼紐,被稱為"此世全部之惡",是人世間絕對之惡的集合,其原型是拜火教信仰中所有世間惡的化身——阿里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