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性「善惡」的論述,從古至今都是個熱門「話題」,大家各執己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首先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得搞明白探討這個問題的價值為何?這些形而上的概念對生活能產生怎樣的價值。我想很實際的一個「點」是,若能明白「善惡」的標準,自己在生活中能夠避免很多不合理的事情,生活能過得更好。
比方說不知「善惡」的人會任由自己的天性發揮從而做出不符合自然對人賦予的「天性」,從而導致不好的結局產生。這體現在人們「工作」、「家庭」、「健康」、「生存」等方面。正是因為大多數人頭腦裡沒有那個「理知」概念,從而無法更正自身的不合理行為,導致生活亂糟糟,情緒上不穩定,工作上不盡心,家庭上不和諧,問題多多,煩惱多多。
故此了解「善惡」對人生活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這個「命題」非常龐大又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的,得根據當前自身所處狀態做出符合眼下情況的「分析」,從而找到一條屬於自己道路,適用自己的方法論,這樣才能把問題解決好,把煩惱解決掉。
在分析自己的情況之前不妨先看看從古至今那些大哲學家,大思想家他們對「善惡」的認知,看法。中國春秋時期對「善惡」的分析最為明顯,那是個思想啟蒙的事情,同時期的西方「古希臘」同樣對「善惡」有著深刻的「認知」。
大體上的主張無外乎「人性本善」、「人性本惡」、「人性善惡共存」。中國傳統文化中,孟子主張「人性本善」的言論,荀子主張「人性本惡」的言論,中間派主張「善惡共存」。
依我個人看來,孟子是從「善」這個角度去抑制「惡」,荀子是從「惡」這個角度去宣揚「善」,兩者所闡釋的「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切入的點不同而已。因為當我們知道什麼是「善」時,此刻同時知道了什麼是「惡」,兩者分開來論述,各取一個「極端」這樣方式本身就顯得「不合理」,又善又惡。
如今這個時代採用「科學方法論」,每件事情都剖析下來分析,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讓人的思路更加清晰,能夠很快地學習到「知識」。
比如「人性本惡」這個命題,先解釋何為「人性」?人性是由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相結合形成的概念。自然屬性指的就是無節制的本能和欲望,這是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而社會屬性則是通過後天在社會上生活,受到教化所獲得的一種認知。進步一論述為「人性本惡指的是人性本來的、先天的就是惡」,也就是「人」若是不加以「教化」不加以學習「道德」、「法律」等等知識,在面對自身所需要的「物品」時就會表現出「貪婪」、「自私」以及「佔有」,這就是本能的「惡」,天性使然,欲望的無節制擴張。
與之相反的「善」便是教化人們學習「道德」,知曉法律,知道哪些事兒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心中有數,這是「揚善」的方法。
可說「人性本善」難道不對嗎?人的惻隱、同情、流淚是不用人教的,人對「愛」的感知天然存在。六祖惠能的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自性」是自我的「覺悟」,是對「善惡」的根本認知,是對「愛」的最本質理解。
因此在我看來,「善惡」是人定義的,在人類制定的文化圈子裡扮演不同的屬性,而人的「本性」天然存在著,包含一切「不以人為意志」決定的「屬性」,那才是「本源」,是「道」。
最後用王陽明先生的四句教來做個結尾: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