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你是怎麼想的?

2020-12-16 格尼分享心得

【溫馨提示】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會持續分享職場,更新會第一時間提醒。

人是一個社會性的存在,人是社會群居的動物,人的個體不像大象那樣龐大,不像獅子那樣威嚴,也不像老虎那樣兇猛神速,也不像鱷魚那樣嗜血兇殘。在面對這些動物的時候,人類生存能力就顯得比較弱了,特別還只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時,顯得我們的生存能力是極低的,而且成長時間也是比較漫長的。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對於生存的環境比較高,這也決定人是需要群居、團結,依靠集體的力量去獲取生存的這些物料,維持個體以及集體的生存。

那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辯論說,人性到底是怎樣的呢?人性,意思其實就是人之所以是人,是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殊性,這就是我們講的人性。如果我們要認識人性,那應該怎麼樣去認識呢?接下來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一)首先是滿足人的各種基本生理需求

如果我們要想了解人性,就必須要了解人的需求。人在最原始的時候,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在物質層面,所以物質層面的人性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生理需求。包括你需要維持你能量的食物,包括你的新陳代謝的生理活動,與外界環境進行的能量和物質的交換,甚至是自我成長的這些過程,都是需要物質來提供能量的。這也是我們經常會在人身上看到食色性也這些現象,理解人身上存在生命的延續性。

(二)精神層面的人性

第2個層面就是人精神層面的人性,具有豐富的意識活動,非常重要的精神活動。借用心理學的理論來講,那包括了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以及性格氣質等等,而人的這些屬性奠定了人自身的地位基礎。正是由於精神的屬性,人才能夠認識自己,而動物卻不能夠意識到自己存在的關係,只有人才意識到這種關係,所有人具有自我認識的功能。

(三)社會層面的人性

第3個層面就是社會層面的人性,因為人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是具有複雜的社會關係。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具體的環境裡面的,要遵守規則,比如說像某地的風俗、道德、國家的法規這些社會規範。就如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社會屬性是人而非動物的重要屬性。

談到這裡,那我們人到底是善還是惡的呢?自古有以來就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也引發了很多爭論,也有不同的認識。那主要的就是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兩種極端的認識,那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觀念呢?

(四)人是善還是惡

對於人性本善的這種觀念,在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就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辱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那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字經》裡面就看過人之初,性本善。對於這些支持人性本善的人來講,他們會覺得人與人之間,因為合作有愛,使這個社會更加發展、更加進步,也使個人更加完善。覺得人人都是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著良好的教育環境的,那就像我們尋找適應天性的環境,從而得到發展的教育一樣,我們強調的仁義禮智,這種都能夠順乎自然的發展起來,想成為明人倫、知人意、有浩然之氣的人,結果都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人物。人性本善強調要順其自然的去開發和發展人的本性,善良使人的本性充分的發展,所以反對社會對人做出種種不合本性的規範,並把現實社會中人表現出來的種種惡行,看作是由於文化和壞的風氣所造成的。

那說人性本惡是什麼樣的認為呢?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是認為人的身體較之靈是卑俗的,這種主要是來自於宗教,認為人生而有罪,因此需要心裡進行懺悔,除去身上的罪惡。人性本惡者認為,人的自然欲望是貪婪的,是卑劣的,是不理性的,人的天性也是自私的,人的本性中就富有攻擊性,這就造成社會上種種惡行存在的人性的根源。

面對堅持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兩種極端的觀念,我們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呢?那當代中國著名的葉瀾教授就指出關於人性善惡的問題,我們寧可取非善非惡說,那我們看他是怎樣認為的。

(五)非善非惡說

從一個靜態角度來分析,一個人的人性不能夠做出善和惡的極端的判定。那就比如說我們面對一個剛出生的孩子,怎麼可以鑑定他是善還是惡呢?並且想採取相應的養育措施呢,那面對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朋友,怎樣先認為他是善良還是惡意的呢?所以不管一個人到底是善還是惡,歸根到底還是由於他的行動來表明的,我們不能夠首先設定他是善或者惡。

第2點就是從一個動態的角度,因為人的善與惡並不在於人性本身,而在於環境對他的影響,教育的引導。人性是善還是惡,它是有一定的穩定和變化的緣故,那就比如說一個人他在職場上是一個看起來很友善的人,但是他之後的表現不一定會一直表現這樣的善良,對於這種不確定性,可能他會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發生在自身的一些相對性,可能繼續會善良,但也有可能會轉而為惡,所以同樣的,當下表現為惡的人,他日後表現是善還是惡,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如果他表現的極其惡,那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果轉而為善,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這就如我們的春秋戰國時期告子曾說過「性猶揣水也,決諸東則東流,決諸西則西流,人性之分於善與不善,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所以,人的善和惡是在於環境對他的影響和自身的變化的。

人存在善和惡的趨向,是來自於人對於物質層面是否滿足,他精神層面的活動是否有向善或者惡的傾向性。善與惡的可能性是產生善與惡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的條件,所以具體一個人的人性其實是多樣性的,他可能會一直為善,也可能會一直為惡,也可能會善與惡的交替,人性本善有助於激發人類對生活的熱情,人性本惡的觀點,雖然極度強調了人性生理需求的一面,也無視了人性正當的生理需要。

所以關於人性是善是惡,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對於人性是善和惡,我們都要從他的行為以及環境來進行綜合判斷,而不能夠根據自己的預先設定,先入為主決定是善還是惡。

相關焦點

  • 人性中的「善」與「惡」,你認為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我想很實際的一個「點」是,若能明白「善惡」的標準,自己在生活中能夠避免很多不合理的事情,生活能過得更好。比方說不知「善惡」的人會任由自己的天性發揮從而做出不符合自然對人賦予的「天性」,從而導致不好的結局產生。這體現在人們「工作」、「家庭」、「健康」、「生存」等方面。
  • 人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這句話出著儒家亞聖孟子的人性本善論。而中國古代又一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卻是說:人性本惡。到底是人性是善還是惡,從古至今一直有人爭論,可到今天也沒有確切的結論,沒有爭出高下。小編本不是學哲學的,也不研究歷史的,可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小編對兩句話的認識也越加深刻。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都不是,人性本真
    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爭論的幾千年,未來還會一直爭論下去。目前是「人性本惡」佔了上風,主要論點是人的自私自利是天生的。但是一個嬰兒說他是「惡」讓人莫名其妙,說他是「善」也不合情理。人性本惡有一個關鍵論據是,如果人性本善,那「惡」是從哪裡來的?如果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善良的,怎麼可能還會有惡人呢?
  • 人性終究是善是惡?中國傳統文化四大類解釋探究人性善惡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自古至今,這都是哲學上一大問題,古今中外都在討論這個問題,至今世界上也沒有公認的定論,但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可以找到四大類的解釋,來一探人性善惡的究竟。【性本善論】根據孔孟思想,認為人性的本質,本來是善良的,不善都是後天學壞了的惡習氣。最有名的《三字經》,第一句話就引用孔子「人之初,性本善。」所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看到悲慘可憐的人,心裡為他難過。
  • 人性是什麼?人性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質好,心質良好.在三字經中:善,就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會有善的行動.善是指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對剛出生的嬰兒上說,是無分善惡的.「善」其實並不是指空和無知.因為它的儒學含義並不在此.在儒學和哲學上說.「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義在於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趨勢永遠都是向善的.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你的善良要有條件
    揭秘人性,解析情感,一針見血;想要閱讀更多文章,就點擊右上角藍字關注我吧關於人性,莫言說過這樣一句至理名言,他說,這個世界上的很多冠冕堂皇的事兒,都是在黑燈瞎火裡面幹出來的我想說的是,本就沒有什麼純粹的好人和壞人?你要看他的出發點以及行為本身的傷害性。好人也有幹壞事的時候,壞人也有幹好事的時候。你可以相信人性中,有良知,有善良。但是你也一定要警惕,人性中,有獸性,有惡的一面。前段時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說一個農民工冒著生命危險救了一位落水的女生。這個女生被救之後打算給這個農民工一些錢財,以感謝他的救命之恩。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性相近,習相遠」,可見《三字經》教導給我們的是人性本善,而一切惡源來自於外部的環境。以前上歷史課,古人也曾就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探討過,如孟子就說「人性本善」,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而同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荀子就認為「人性本惡」,他表示「人之生也固小人」,這小人就是所謂的「惡」了。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爭議性話題探討
    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來是我們幾個師兄弟在探討這個三字經啊,但突然我的導師問了我們一句話,說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說你們幾個思考過沒有啊,說人這個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實際上,後來我們幾個呢?在那看到的時候就發現了,實際早在2500年前啊,我們國家的先賢們就有提出啊,認為人性是善的,而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三字經啊,他說的最早當然後來也有很多的人在論證說人事啊,人生下來是善的,但後來呢,唉,也有我國的一些市民就說,1000年前啊,就是聖經誕生了,那麼聖經裡面說人是惡的,那麼到底人性是善還是惡?
  • 《楢山節考》:生存和貧窮的壓力下,藏著人性的善和惡
    你為什麼總想拍這些蛆蟲一樣的人?我將書寫蛆蟲,至死方止。面對小津安二郎的質疑聲,日本導演今村昌平如是說。日本導演金村昌平曾經是小津安二郎的學生,這兩位大師卻彼此不待見。而作為他學生的今村昌平卻不認可,他認為底層人物艱難的生活狀態才能真實反映戰敗後日本的狀態,他的電影多數是灰暗低沉的,他關注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電影中,沒有溫情和刻意,只有對人性最赤裸裸的刻畫,人性或灰暗,或貪婪,或暴力,電影中美與醜,善與惡 ,質樸與野蠻,慈悲和殘忍,用這種矛盾的對比剖析人性的複雜,讓人思考和反省。
  • 疫情之下:災難是人性的試金石,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在這次疫情大背景下,引發了人們對人性的性善以及性惡的思考。應奮不顧身為大局著想?還是為了一己私慾對他人置之不理?今天,我們就疫情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對當今時代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進行探索。1.23日,武漢宣布封城。我心裡一緊,想到的竟然是韓國的人性電影《流感》。
  • 從《安家》中的4個人物,透視出人性的惡與善
    她的到來,只能讓這個原本貧困的家更加貧困,讓潘貴雨生兒子的願望又一次被打碎,瞬間變成了失望,能讓她活著,就已經是對她天大的恩賜了,還想吃飽穿暖,你沒這個權利,這就是潘貴雨的邏輯。房四井沒有任何錯!她的錯不過是潘貴雨的欲加之罪,不過是潘貴雨對她搜刮盤剝的藉口!
  • 孟子曰「性善」,並不是「人性本善」
    而討論人性究竟是「善」、「惡」、「無善無惡」或「兼有善惡」等問題,歸根究底,也只為回答下列兩個問題:究竟人類在天地萬物之間是一種什麼形態的存在?究竟什麼是「善」?人類該怎麼活著,才是真正的好?最後,說明《孟子》認為「人性」必然為「善」的原因如果只是沒頭沒腦地丟出「你覺得人性究竟是善或是惡」的問題出來,可想而知,每個人的答案一定都有很大差異。有些人會主張「性惡」,有些人則會主張「性無善惡」、「性兼善惡」或是其他各種五花八門的答案。
  • 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兩人互相矛盾嗎?
    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孟子從生活經驗中得到啟發,認為人的本心中有善的種子。他舉例子說,一個人看到孩子快要掉到井裡去了,那一瞬間會產生一種驚懼害怕和惻隱之心。他不是說和這個孩子的父母有什麼關係,他也不是想謀取一個好名聲,他這種惻隱之心,是自然而然從內心深處發出來的。這說明,人的心中就本來存在善的種子。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告子關於告子的長篇大論可以參考《孟子·告子》,這倆哥們針對善惡問題有過深入探討,非常精彩,這裡僅摘錄隻言片語供夥伴們欣賞: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性本惡?荀子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其偽也!大概意思就是說人都是重利的,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性之初就是惡的,所以才會需要法律規矩來約束,而有了約束的善,就是偽善!
  • 韓紅慈善所作所為是「善」還是「惡」?
    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人類天生就是自私自立的,如果放任人們遵循本能去生活,那麼導致的後果就會不堪設想,需要用學習感化,用法律去約束。其實孟子的「性本善」與荀子的「性本惡」論,看似對立實則殊途同歸,都是要通過教育、學習、法律約束等手段,導人向善並控制惡行。
  • 人性向善也趨惡,這份不確定給教育帶來了什麼?
    古今中外,無論私學還是官學,學校向學生所傳授的一切內容,都離不開人性假設。我國古代私塾有三種人性假設:孟子的「性善論」,提出良知是天賦的道德觀念;荀況主張人性有「惡」,指出「惡」的程度由後天環境和教育決定;第三種假設的代表人物鬼谷子,側重道家的出世,認為善惡由入世的範圍來決定。
  • 《一個勺子》人性總是兩面的,人之初性亦善亦惡!
    《一個勺子》這部影片很生活化情節,結局還是很讓人唏噓。從拯救傻子到自己變成別人眼中的傻子,淳樸的本性變成好被欺騙的特質,發生在身邊這種類似的事情太多。做了一件自己覺得正確的事在別人眼中或許變成了一件傻子才會去做的事情,所以越來越冷漠。
  • 善與惡的精準定義
    從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善」與「惡」概念是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對於「善」與「惡」內涵的不同理解,可以分化為若干不同的學術派別和理論體系,理論界的許多重大爭論都起源於「善」與「惡」的不同理解。因此,對「善」與「惡」進行精準定義是社會科學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