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會持續分享職場,更新會第一時間提醒。
人是一個社會性的存在,人是社會群居的動物,人的個體不像大象那樣龐大,不像獅子那樣威嚴,也不像老虎那樣兇猛神速,也不像鱷魚那樣嗜血兇殘。在面對這些動物的時候,人類生存能力就顯得比較弱了,特別還只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時,顯得我們的生存能力是極低的,而且成長時間也是比較漫長的。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對於生存的環境比較高,這也決定人是需要群居、團結,依靠集體的力量去獲取生存的這些物料,維持個體以及集體的生存。
那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辯論說,人性到底是怎樣的呢?人性,意思其實就是人之所以是人,是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殊性,這就是我們講的人性。如果我們要認識人性,那應該怎麼樣去認識呢?接下來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一)首先是滿足人的各種基本生理需求
如果我們要想了解人性,就必須要了解人的需求。人在最原始的時候,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在物質層面,所以物質層面的人性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生理需求。包括你需要維持你能量的食物,包括你的新陳代謝的生理活動,與外界環境進行的能量和物質的交換,甚至是自我成長的這些過程,都是需要物質來提供能量的。這也是我們經常會在人身上看到食色性也這些現象,理解人身上存在生命的延續性。
(二)精神層面的人性
第2個層面就是人精神層面的人性,具有豐富的意識活動,非常重要的精神活動。借用心理學的理論來講,那包括了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以及性格氣質等等,而人的這些屬性奠定了人自身的地位基礎。正是由於精神的屬性,人才能夠認識自己,而動物卻不能夠意識到自己存在的關係,只有人才意識到這種關係,所有人具有自我認識的功能。
(三)社會層面的人性
第3個層面就是社會層面的人性,因為人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是具有複雜的社會關係。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具體的環境裡面的,要遵守規則,比如說像某地的風俗、道德、國家的法規這些社會規範。就如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社會屬性是人而非動物的重要屬性。
談到這裡,那我們人到底是善還是惡的呢?自古有以來就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也引發了很多爭論,也有不同的認識。那主要的就是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兩種極端的認識,那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觀念呢?
(四)人是善還是惡
對於人性本善的這種觀念,在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就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辱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那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字經》裡面就看過人之初,性本善。對於這些支持人性本善的人來講,他們會覺得人與人之間,因為合作有愛,使這個社會更加發展、更加進步,也使個人更加完善。覺得人人都是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著良好的教育環境的,那就像我們尋找適應天性的環境,從而得到發展的教育一樣,我們強調的仁義禮智,這種都能夠順乎自然的發展起來,想成為明人倫、知人意、有浩然之氣的人,結果都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人物。人性本善強調要順其自然的去開發和發展人的本性,善良使人的本性充分的發展,所以反對社會對人做出種種不合本性的規範,並把現實社會中人表現出來的種種惡行,看作是由於文化和壞的風氣所造成的。
那說人性本惡是什麼樣的認為呢?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是認為人的身體較之靈是卑俗的,這種主要是來自於宗教,認為人生而有罪,因此需要心裡進行懺悔,除去身上的罪惡。人性本惡者認為,人的自然欲望是貪婪的,是卑劣的,是不理性的,人的天性也是自私的,人的本性中就富有攻擊性,這就造成社會上種種惡行存在的人性的根源。
面對堅持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兩種極端的觀念,我們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呢?那當代中國著名的葉瀾教授就指出關於人性善惡的問題,我們寧可取非善非惡說,那我們看他是怎樣認為的。
(五)非善非惡說
從一個靜態角度來分析,一個人的人性不能夠做出善和惡的極端的判定。那就比如說我們面對一個剛出生的孩子,怎麼可以鑑定他是善還是惡呢?並且想採取相應的養育措施呢,那面對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朋友,怎樣先認為他是善良還是惡意的呢?所以不管一個人到底是善還是惡,歸根到底還是由於他的行動來表明的,我們不能夠首先設定他是善或者惡。
第2點就是從一個動態的角度,因為人的善與惡並不在於人性本身,而在於環境對他的影響,教育的引導。人性是善還是惡,它是有一定的穩定和變化的緣故,那就比如說一個人他在職場上是一個看起來很友善的人,但是他之後的表現不一定會一直表現這樣的善良,對於這種不確定性,可能他會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發生在自身的一些相對性,可能繼續會善良,但也有可能會轉而為惡,所以同樣的,當下表現為惡的人,他日後表現是善還是惡,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如果他表現的極其惡,那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果轉而為善,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這就如我們的春秋戰國時期告子曾說過「性猶揣水也,決諸東則東流,決諸西則西流,人性之分於善與不善,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所以,人的善和惡是在於環境對他的影響和自身的變化的。
人存在善和惡的趨向,是來自於人對於物質層面是否滿足,他精神層面的活動是否有向善或者惡的傾向性。善與惡的可能性是產生善與惡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的條件,所以具體一個人的人性其實是多樣性的,他可能會一直為善,也可能會一直為惡,也可能會善與惡的交替,人性本善有助於激發人類對生活的熱情,人性本惡的觀點,雖然極度強調了人性生理需求的一面,也無視了人性正當的生理需要。
所以關於人性是善是惡,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對於人性是善和惡,我們都要從他的行為以及環境來進行綜合判斷,而不能夠根據自己的預先設定,先入為主決定是善還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