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性本惡?荀子說:人之性惡也,其善者偽也!

2020-12-15 七星照臨

圖徵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圖文無關,下同!

最近看荀子有這樣一段話: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其偽也!

大概意思就是說人都是重利的,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性之初就是惡的,所以才會需要法律規矩來約束,而有了約束的善,就是偽善!

從來沒看過能把這麼長的古文給總結的這麼短的吧?連我都佩服我自己......

但不得不說,這一觀點影響了很多人,比如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

就是現在我還想不明白,為什麼作為儒學大家的荀子會教出個法家的弟子......

接下來我們又要說一下儒家的另一位領軍人物,孟子!

他的理論就和荀子不同了。

孟子說:「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大約是說水東西流可以無所謂,但是上流和下流也可以無所謂嗎?水都是向下流的,人性的善就像水一樣沒有不向下流的!

也就是說,孟子認為人都是有一顆善良的心的,就是不忍之心!

而有意思的是這兩位都是一個流派裡的,然而觀點卻截然不同,那麼到底誰說的對呢?

這個問題說實話已經被這二位大神的粉絲爭論了千百年了,到現在也沒個準確的說法,各說各的理,又各都有道理,要我自己說的話,其實這人世間本無善惡,所謂的善惡也都是由人去定義的。

就這樣說吧,善惡是個概念,人類創造出來的概念,人們想說它善就善、惡就惡。

某一行為是人性使然,我們稱其為善;另一行為也是人性使然,我們卻要稱其為惡。

一切的行為又是憑藉人類的好惡和標準來定義的,也許不同的人對同一行為的看法就不一樣,就拿我們都知道的一個故事來說說吧。

一個殺人犯劫持了一個孕婦做人質,結果孕婦一激動,當場就要生孩子,可是現場沒有大夫,眼看就要難產死了,那殺人犯卻突然被打動,說自己是個婦產大夫,能救這孕婦,只求警察給個機會,不要現在抓他,等救完人自己會束手就擒!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個故事,那麼我就想問一下,這個犯人殺人了,是不是惡?現在救了兩條人命,是不是善?那麼他到底是善是惡?

個人覺得人性不管是生來就善還是生來就惡,都沒有意義,還是劉備說得對,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凡事無愧於心就好了!

本文由作者晚來瘋原創,謝謝大家的支持和關注!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首《三字經》應該是很多人小時候第一首會背的詩歌了吧。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也應該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吧。但是在《三字經》之前,有一個人提出了「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的言論,這個人就是李斯和韓非的老師——荀子。荀子所說的「人性本惡」是指人從一出生就是有壞意識的,所以只有用規矩來規範一個人的成長,所以後期的「善」也不過都是被規矩抑制之後假裝出來的善。所以荀子這個人雖然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但是荀子卻又有著很深切的「依法治國」的思想。
  • 人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古時孩童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第一句。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句子。這句話出著儒家亞聖孟子的人性本善論。而中國古代又一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卻是說:人性本惡。到底是人性是善還是惡,從古至今一直有人爭論,可到今天也沒有確切的結論,沒有爭出高下。小編本不是學哲學的,也不研究歷史的,可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小編對兩句話的認識也越加深刻。先說人之初,性本善。
  • 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我們小時候讀《三字經》,經常搖頭晃腦地背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可見《三字經》教導給我們的是人性本善,而一切惡源來自於外部的環境。以前上歷史課,古人也曾就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探討過,如孟子就說「人性本善」,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先秦儒家中三個最重要的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幹,那麼孟子和荀子則相當於這顆大樹的不同分支。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代表著積極進取;而荀子則代表儒家的右翼,代表著悲觀保守。這種說法雖能令人一新耳目,但不免過於簡單化。孟子強調個人自由,就這一點說,他可以被看為是「左」的,但孟子重視超越道德的價值,與宗教比較接近。
  • 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對的嗎?荀子有不同看法
    但是在孟子以後出現了一個與他思想相反的哲學家,他就是荀子,荀子所提倡的是「人之初,性本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他們的思想。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一種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那就是「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的「同情心」。「不忍人之心」孟子也叫做「惻隱之心」。除此之外,孟子認為人人生來都有的天賦本性還有「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就是孟子說明天賦道德觀念和論證人性本善的根據。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作為一本傳統的啟蒙教材,主要是想給我們表達的中國的「仁,義,誠,敬,孝。」小時候雖然不是很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依然能背得很流利。接觸到的人性的醜陋越多,就越開始懷疑,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把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即人類最原始的思想,如飢餓,口渴等原始的欲望。餓了想吃飯,渴了想喝水,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作者 | 書友kw泰山玉書屋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從小就背的三字經,可是每個人都是性本善嗎?這需要看你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如果你身邊都是善良、純真的人,擁有美好的事物、環境,那麼你是善良的,如果你的身邊都是粗鄙之人、處處勾心鬥角,那你就很難成為善良的,就像下面我要說的故事一樣:瑪絲洛娃原是一個農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誠地愛上聶赫留朵夫。
  • 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三
    《性惡》開篇稱: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註:又)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註:導),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三字經》讀了好些年,能記住的也就這一句……但顯然這句話是很有爭議的。早在百家爭鳴階段,就有性善論、性惡論、無善無惡論三種調調。食色,性也。——告子「食色,性也」並不是孟子說的,也不是孔子說的,而是告子說的。告子認為人的本能是食和色,並不是那些惻隱之心、是非之心。性無善無不善也。
  • 《壞種》: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文:白茅如玉「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開篇第一句,它告訴我們人生來是善良的,只是因為不同的教育塑造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作風的人。也就是那句「性相近,習相遠。」01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格羅斯曼是一位單親父親,他獨自帶著女兒艾瑪一起生活。雖然妻子去世得早,但女兒艾瑪乖巧懂事,格羅斯曼的日子過得並不算艱難。
  • 為什麼說人之初,性本惡?其實,人之惡,是因為人認識不到惡
    「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意思是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之所以有人會變壞,無非是環境和習慣的影響而改變罷了。其實不然,小編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其實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比較惡的,之所以社會相對比較和諧,完全是因為法律的存在,才讓大部分人正視自己。
  • 「人之初,性本善」這的是這樣的嗎?我覺得應該是「人性本惡」
    裡面充斥著儒家思想,而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又主張「人之初,性本善」。但事實真是這樣的嗎?後來,歷史上一個著名人物荀子,對孟子的「人性本善」學說予以了反駁,他主張「人性本惡」。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好利惡害,如果任人順性發展,人與人之間就會互相爭奪,使社會陷入混亂;必須由聖人制定禮義,進行教化,才能使人轉而為善,使社會正常安定。所以他認為人性是惡的,而善則是後天人為教育的結果;善不是性,而是「偽」。
  • 人之初,性本惡?絕非危言聳聽,有理有據
    從小我們背誦的三字經裡面就有「人之初,性本善」這麼一句話,此話出自孟子的觀點,是典型的儒教思想。然而在同一時期,荀子則是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認為「人性本惡」,然而從今天來看,荀子提出這個觀點絕非譁眾取寵。至少小編更傾向於荀子的觀點。
  •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談性命雙修的同一性與對立性!
    孔穎達「疏」曰: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夭壽之屬。性為天所賦予,而命是指一切自然運作與變化的道理。程頤說:在天為命,在人為性,視性命為一體,三代之時,命也含有上帝之命的意思,稱為天命。 上述天命的思想對儒家有深遠的影響;但儒家論贊天命除接受殷周時代天帝之命不可勉強違逆的觀念外,已將討論的重點置於人事用功之上。
  • 「山人說國學」人之初,性本善,指的到底是哪個「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的第一部分講的是教育的重要性。開篇第一句就是爭議很大的地方,基本上就是對這裡所說「性」的理解不同,以及對性善和性惡的爭議。一.人之初,性本善這裡所說的「人之初」,指的是人初生之時,其性本來就是善良的。「性」的漢字是由一個「心」加上一個「生」組合而成的,這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性,從心從生。人之陽氣、性善者也。」
  • 人之初性本善?韓紅慈善所作所為是「善」還是「惡」?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開篇第一句,孟子認為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並能通過良好的學習教育,讓人去從內心自發自願地實施「善行」。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其實孟子的「性本善」與荀子的「性本惡」論,看似對立實則殊途同歸,都是要通過教育、學習、法律約束等手段,導人向善並控制惡行。讓我們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對「善」與「惡」的認知,來分析韓紅所作所為到底是「善」是「惡」?
  • 荀子為何提出與《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相反論斷——性本惡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重整儒家典籍有相當大的貢獻。其最為著名的是他提出的性惡論,這與孟子的性善論直接相反。在荀子看來,所謂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謂「生之所以然也」。其自然表現是「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人性的實質就是人天然就有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 《悟學.第440篇》性惡篇.荀子.1
    荀子從『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觀點出發,通過分析人的生理需求和物質欲望,提出了『人性本惡』的主張,並對孟子的『性善論』進行了尖銳的批判。荀子認為君子和小人的本性是一致的,普通人都可以成為禹。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製法度, 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 《荀子·性惡》篇「偽」的多重含義及特殊表達一-梁濤
    如將荀子的性噁心善說理解為性惡說,就是忽略了「其善者偽」一句或不了解其含義所致。[ 對此筆者已有專文討論,參見梁濤:《荀子人性論辨正——論〈荀子·性惡〉的性惡、心善說》,《哲學研究》2015年5期。]其實,《性惡》篇中偽字共二十七見,[ 據廖名春教授統計,《荀子》三十二篇中,「偽」字共四十二見,除了用作「行為」(兩見)和「詐偽」(五見)之外,作為哲學概念共三十五見,其中《性惡》篇有二十七例,為各篇之最。廖名春:《由〈荀子〉「偽」字義論其有關篇章的作者與時代》,《臨沂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荀子敲黑板說,這是兩種不同的武功心法
    說「人性本善」的認為FF之流不惜與社會主流意識對抗,在於後天環境對神經系統的影響,最終形成畸變的人格、甚至出現被害狂想症狀。而堅持「人性本惡」的則認為這是每個人生下來就有的一種本能,為了求生或獲得更大利益,而不惜犧牲他人利益的一種「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