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瀏覽國外網站學習的時候,發現了一篇加拿大小夥寫的關於上海美食的推薦 - 在上海必吃的八份食物。所以想藉此機會和大家一起來通過老外的眼睛,聊一下他們眼中的上海美食。
老外對紅燒肉的翻譯和理解為:燉豬肉。使用調味料製成的特殊棕色的五花肉,濃油赤醬,有焦糖的甜味。上海很多餐館的紅燒肉都會附加一兩個煮雞蛋,一些上海飯店的英文菜單中會把紅燒肉翻譯為red-cooked meat (紅顏色的肉料理) 或者 Hong Shao Rou(紅燒肉的拼音)。
老外推薦吃紅燒肉的餐廳為 老吉士酒家(天平路店)
評論:老外對紅燒肉的描述還算中規中矩,老吉士酒家在點評上為4.5分,但人均高達220元/人,總體評價和口味還是很得到大家的認可的,但是作為本幫菜菜館,價格略高。
老外對小籠包的翻譯和理解為:有湯的麵團(老外對所有麵食類的裡面有餡的都叫做Dumpling麵團),在很薄的麵團裡充滿了豬肉和調味料,也有蟹肉、蝦肉或者素餡。所謂的湯是在麵團裡面,而不是外面,非常的燙,吃起來要非常的小心。老外認為最好吃的小籠包是在南翔。
評論:南翔小籠現在除了名氣,啥都沒有,皮厚肉軟散,湯汁也不行。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推薦佳家湯包,雖然現在由於經營策略問題門店越來越少了,但是個人覺得最符合上海人的口味。
老外認為鱔絲面只有上海的市中心才有,澆頭和面分開上桌,鱔絲是很熱的,而面是很冷的,有特製的鹹甜味的醬汁,需要自己混合攪拌才能創造自己喜歡的平衡的味道。
老外推薦的地點是黃河路美食街或吳江路美食街。
評論:個人認為黃河路或吳江路的美食街東西都不咋樣,鱔絲面為上海及江浙的特色,個人推薦老西門的阿平麵館。
大閘蟹,老外翻譯為蒸的蟹,是一種當地人非常喜歡的海鮮之一,是上海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閘蟹細繩子將腿和爪子綁在身體上。在蒸之前,將螃蟹放入裝有一些其他成分(例如蔥)的竹製容器中。老外推薦吃大閘蟹的地方是黃河路的 Jia Tang Bao (這個店我找不到,可能是老外寫錯了)。
評論:大閘蟹不是海鮮,是湖蟹,屬於淡水蟹,可能老外的單詞有局限不如中文博大精深。對於老外來講大閘蟹的拆卸絕對是一門功夫,如果時候我帶外國友人去品嘗大閘蟹,我會選擇有師傅現場拆蟹服務和表演的王寶和,這樣既可以提現上海人的面子,還可以讓老外看看我們的功夫,讓他們炸舌。
老外翻譯為煎包,生煎包的外面是一層薄薄的麵團,而底部又厚又脆,然後對生煎包的做法老外認為是在平板鍋中放滿生煎,澆上油,然後將一碗水並蓋上烤盤,將美味的食物蒸熟直至變脆。老外推薦的是小楊生煎。
評論:小楊生煎現在連鎖覆蓋面非常廣。味道麼個人覺得還算ok,帶老外也可以,但是要把生煎的製作過程和吃的步驟,以及小楊生煎的發展(從吳江路一家小店鋪到現在的超級連鎖店)歷程和老外講講,其他更好吃的生煎比如大壺春、阿德生煎也可以推薦給老外。
老外英文翻譯不出來,直接給的是拼音。認為餈飯糰是一種糯米卷,有兩種口味:甜的和鹹的。是上海早餐的一種,裡面有油條和鴨蛋(指的應該是鹹蛋),老外認為油條是一種油炸麵包棍。在傳統的鹹味版餈飯糰中,還會加上一些其他東西,比如鹹菜。而甜味版裡面放的是白糖和芝麻。
老外表示餈飯糰非常受歡迎,在別的國家和地區如紐約也看到過,但是他們通常是做成橢圓形而不是滾成球形。
老外推薦的是 和樂點心店(襄陽北路)
評論:看的出來,這個老外對上海餈飯糰略有研究,還知道甜的鹹的可以加不同的料。我會和老外補充下油條到底是什麼一回事情,以及油條兩端的尖尖頭是最好吃的。然後還會和老外講,餈飯的樂趣還在於把油條吃出來之後,再自己DIY重新包個小的完整的飯糰。
老外又一次的直接音譯,在平板鍋上扔上麵團,等到麵團開始脆裂和起泡,師傅會在餅上塗滿雞蛋然後翻面,在脆的麵餅上圖上豆醬,撒上蔥和蘿蔔乾。老外表示這些街頭小販經常收到城管的打擊。
老外推薦的同樣是 和樂點心店(襄陽北路)
評論:我會和老外說,煎餅還分兩種,一種是山東雜糧煎餅,一種是像圖中現實的軟煎餅。然后里面可以放油條也可以放薄脆。對於上海人來講,更加偏愛的為放油條(油條最好是剛從油裡撈出來新鮮的)的山東雜糧煎餅。
音譯,粽子由糯米做成,裡面放有不同的餡料,然後用竹葉包裹並蒸熟。上海的粽子裡面添加豬肉和醬汁,和紅燒肉一樣,濃油赤醬的上海風味。
老外推薦的是徐家匯廣元路菜市場。
評論:我還會老外再講講粽子的起源和屈原的故事,然後粽子也有很多口味,上海人偏愛肉粽或蛋黃肉粽。
總的來說,這個老外一看就是一個直男,拍照片的水平有待提高,但是在國外各大網站和社交平臺推廣我們上海美食的精神值得讚賞。
同時,我也在嘗試聯繫這個老外,把我之前寫的兩篇關於上海特色小吃的文章想翻譯成英文提供給他,讓他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我們上海特色小吃。
歡迎關注,了解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