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鬱山鎮:紅薯「趟」出致富路

2020-12-27 騰訊網

鬱山鎮

位於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東北部

地處渝東南,與黔江區接壤

因為獨特的地質優勢

鬱山鎮的紅薯個大、味甜

該鎮將紅薯產業作為扶貧特色產業打造

「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

帶動當地貧困戶

「趟」出一條致富路

育種

栽植

收穫

在產業幫扶帶動下,當地貧困戶楊倫發靠著自己的雙手,在2016年順利脫貧。

嘗到勤勞致富的甜頭,楊倫發不斷擴大產業規模,今年種植紅薯達150畝,成為脫貧致富帶頭人。

小紅薯做成大產業

變成村民增收的「金疙瘩」

紅薯經過清洗、粉碎、過濾,每道工序毫不馬虎。

傳統加工工藝

全手工精緻提煉

光亮透明,口感綿軟,富有彈性

鬱山晶絲苕粉成為叫得響的品牌

目前,鬱山鎮年加工苕粉約600噸,生產有澱粉、粉絲、苕塊、方便粉絲等產品,除銷往全國各地外,還遠銷到英國、韓國、加拿大、阿聯等國,帶動貧困戶329戶1200餘人脫貧致富。

都卷子

酸辣粉

鬱山三香

以紅薯澱粉為主要原料的彭水縣特色小吃「都卷子」、酸辣粉,還有鬱山三香等,色香味俱佳。

除了紅薯,辣椒、糯玉米、羊肚菌等也在鬱山鎮漸成產業。

清潔村發展辣椒產業

2019年,鬱山鎮清潔村發展辣椒2000多畝,參與種植辣椒的農戶200多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

白池村糯玉米示範基地

鬱山鎮白池村500畝早期糯玉米示範基地,有23戶貧困戶86人參與。

大壩村羊肚菌基地

「我們在羊肚菌基地打工,搭棚、整地、施肥、採摘,一天80元錢,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大壩村1組村民田石清說。

對口幫扶彭水的兩江新區舉辦消費扶貧愛心購活動,為脫貧攻堅助力。

活動現場,農特產品銷售火爆

今年2月彭水脫貧摘帽,對摘帽後「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情況的監督檢查不鬆勁。

紀檢監察幹部在種薯檢疫復檢現場開展檢查

肯幹肯吃苦

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作者:何 浩 龍劍鋒

責編:喬子軒

編輯:鄧勝男

校對:徐 楊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晶絲苕粉變「金絲」 彭水走出舌尖上的致富路
    從烏江支流鬱江溯流而上,即可循跡而至千年古鎮鬱山鎮。一口伏牛山鹽井,開啟了鬱山鎮5000年的風雨歷程。數千年歲月,老鹽井不僅讓這座依山傍水的清靈小鎮孕育出了鹽丹文化,也留下了獨具魅力的飲食文化。其中,產生於清乾隆年間的鬱山晶絲苕粉,晶瑩剔透、滑軟爽口,幾百年來深受當地人和過往客商青睞。 作為土生土長的鬱山人,46歲的葛先萍從母親手中傳承了製作晶絲苕粉的好手藝。
  • 彭水舉行2019農村留守婦女「雙學雙比」紅薯插秧技能競賽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14日16時訊(通訊員 李亞軍)5月10日,彭水2019農村留守婦女「雙學雙比」紅薯插秧技能競賽,在彭水縣鬱山鎮白池村紅薯示範基地拉開帷幕。活動現場,來自鬱山鎮、漢葭街道、紹慶街道等16個鄉鎮街道的參賽隊伍在聽取農技人員講解了紅薯插秧的技術要領之後,帶著飽滿的參賽熱情,積極投入到紅薯插秧競賽中。參賽隊員們迅速彎腰、插秧、刨土,一氣呵成,短短幾分鐘,所有參賽隊伍便完成了任務。最終,裁判組根據各參賽隊伍的插秧速度、行距、窩距評判出一、二、三等獎及優勝獎,並為獲獎隊伍頒發證書及獎品。
  • 彭水過江村:小小紅辣椒「辣」出致富路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8日6時訊(特約通訊員 楊元忠 通訊員 李亞軍)初冬時節,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紹慶街道過江村,雲霧繚繞,群巒若隱若現,宛如人間仙境。村口,江潤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辣椒烘烤廠,工人們忙著將辣椒分揀、裝盤、烘烤,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 買斤彭水苕粉回家自己做吧
    紅苕之變  在外打工16年的他回鄉種地  「在彭水,苞谷、紅苕是最常見的農作物,在以前是農民種來餵豬的。」8月21日上午,在彭水鬱山鎮大壩村高澱粉紅薯基地,董世權正在田間除草。這是他種紅苕的第二年,在此之前的16年他和妻子一直在湖南打工。
  • 色香味俱佳的彭水傳統美食——鬱山三香
    在彭水,和燒白、鮓扣一樣,是當地逢年過節或紅白事宴席上必備的菜品。無論是彭水農村還是城鎮皆有在逢年過節、宴請朋友和紅白事時製作三香待客的習俗。縣城各大超市、農貿市場以及餐館都有三香銷售,但因做法不同或是原材料上的差異,口味各不相同,唯有鬱山三香色香味俱佳成為上品。
  • 大宋才子黃庭堅:文啟彭水 山谷墳荒
    坐落在彭水鬱山鎮鬱江畔的黃庭堅衣冠冢。出開封,入夔門,在巴東棄舟登岸,經鄂西、黔江,沿中井河谷,農曆四月底,黃庭堅抵達彭水,在此一住就是三年多。    9月21日,記者穿行在彭水的山巒河谷間,徐徐峽風中,青山碧水,也是否曾這樣在黃庭堅面前展開,「遇風日晴暖,從門生兒輩,扶杖逍遙林麓水泉之間,忽不知日月之成歲」。
  • 重慶彭水摩圍山上:萬壽菊開出致富花
    重慶彭水摩圍山上:萬壽菊開出致富花 2017年08月08日 09:57  來源:視界網/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導讀:這段時間,彭水摩圍山上成片的萬壽菊格外引人注目,橙色的花朵迎著陽光競相綻放,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更加嬌豔。
  • 彭水:黨建引領 村級集體經濟「破殼」重生
    如今的彭水,「空殼村」逐漸消失。彭水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產業,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目前,村級黨組織引領成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260多個。彭水給出的答案是:要從根源破解「本錢不夠」的問題,這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有力保障。為此,彭水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實施好財政資金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項目布局上適當向深度貧困鄉鎮傾斜。加大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對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適當安排發展啟動資金,縣財政每年適度安排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補助資金。
  • 彭水非遺美食,你吃過多少?
    一天,可心將雞脯肉剁碎後,調上雞蛋清煮出一道食品,形似豆花,太子吃後大加讚賞,於是這道佳餚便流傳下來。鬱山鎮地處烏江流域,相傳鬱山運鹽的船工帶乾糧很不方便,老婆就把肉、雞蛋卷在一起,讓丈夫帶在路上吃,這樣攜帶方便,既有營養又能吃飽,所以一直流傳至今。
  • 彭水6個紅薯新品種試驗成功
    11月2日,由西南大學、三峽農科院和市農技推廣總站三方聯合對彭水新培育出的6個紅薯品種進行對比試驗,畝產量和出粉率均高於傳統大面積種植的紅薯品種,其中彭蘇6號畝產最高,達到了3600多公斤。
  • 重慶特產傳說(156)丨彭水太子豆花:唐朝太子流放重慶時的發明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8月8日,全市區縣「曬文化 曬風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動將隆重推介彭水。今天,我們去彭水感受一道美食——太子豆花。相傳是唐朝皇太子李承乾流放彭水縣鬱山鎮時發明的一道菜。這道菜就是雞豆花,也叫太子豆花。
  • 重慶特產傳說(204)|彭水鬱山三香,你知道有哪三香嗎?
    三香,俗名包圓,在彭水,和燒白、鮓扣一樣,是當地逢年過節或紅白事宴席上必備的菜品。在縣城各大超市、農貿市場以及餐館,都有三香的身影。但因做法不同或是原材料上的差異,口味各不相同,唯有鬱山三香色香味俱佳成為上品。
  • 冬遊好去處 一起去苗鄉彭水赴一場浪漫之旅!
    彭水,這裡有你不能錯過的美景,到這裡去感受妙不可言的時光吧。一菜一味是鄉愁彭水美食舌尖上的彭水,美食自然不可少,鮮美可口的苗家小吃,酸香的味道讓你欲罷不能,香辣醇厚的味道裡,更蘊藏了滿滿的苗家風情。雞豆花雞豆花以上好母雞胸脯肉、特產紅薯澱粉、土雞蛋等原料精製而成。呈乳白色,微見金黃色的雞湯滲出,滑而不膩,香味誘人。都卷子彭水都卷子採用特殊的一種蕨類植物為原料。一捲入口,麻辣鮮香,軟糯滋潤,別具苗家風味。
  • 重慶彭水種植18萬畝油茶樹 結出脫貧「致富果」
    重慶彭水種植18萬畝油茶樹 結出脫貧「致富果」 2020-10-25 14:18:38 廖唯 攝   中新網重慶10月25日電 題:重慶彭水種植18萬畝油茶樹 結出脫貧「致富果」  作者 廖唯 羅永皓  寒露時節,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善感鄉石盆村4組建卡貧困戶董澤清家裡的油茶果熟了。
  • 寶雞鳳翔:小紅薯種出致富路
    寶雞鳳翔:小紅薯種出致富路 2020-12-08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彭水梅子埡鎮:黑木耳成致富「金耳朵」
    中國網4月24日訊   4月22日,在重慶彭水自治縣梅子埡鎮甘泉村3組稻田木耳種植基地,村民正在採摘黑木耳。在甘泉村,小小的黑木耳,已經成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耳朵」。在木耳種植基地,筆者看到,一排排整齊排列近30釐米高的白色黑木耳菌棒,格外引人注目。菌棒上密密麻麻長勢喜人的黑木耳,猶如一朵朵盛開「致富花」。種植黑木耳,「村民」樂開懷。
  • 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乾田村——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
    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核心閱讀  曾經的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乾田村,沒有一條硬化公路,沒有一個支柱產業。如今,全村建成通暢公路20餘公裡、通達公路12.2公裡,特色產業成為脫貧致富引擎,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 彭水三義鄉村民李方龍返鄉創業:從愁銷到暢銷 珍珠雞「飛」出大山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三義鄉曾是出了名的窮鄉僻壤,地無三尺平,山高坡陡還缺水,長期發展不起產業。可李方龍卻在這裡辦起了特色養殖合作社,帶領農戶養起了珍珠雞。就這樣,他晚上開車返回三義鄉裝雞,白天又開車到主城區送雞,前前後後跑了多少趟,他已記不清了,只記得微信群最多的時候有7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