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術十要》,是楊氏太極拳宗師楊澄浦先生對太極拳的巨獻。雖出於楊氏太極,因太極拳「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所以它也是對整個太極拳界的貢獻。
之前說過,初學者練功要分清哪些是過程?哪些是經過一定過程而取得的結果。而楊先生的《太極拳術十要》敘述的東西,對於初學者基本上都是結果。而一旦這個結果上身,就又成了練拳者一生必遵循的過程。初學者練拳不易按照楊先生的十要來要求自己的拳架,只要拳架工整就好。應該多練功,因為十要裡的東西都是出自於功法的。
虛靈頂勁,楊先生「十要」中的首要。現在多做「虛領頂勁」。「靈」與「領」,哪個才是楊先生的本意?從楊先生「神貫於頂也」的文字介紹可以判斷:現代漢語用「領」字還是恰當的。
有道是拳在拳外,功在拳中,虛領頂勁也不例外。要體會到虛領頂勁的感覺,還是要在功中求。此功就是站樁。渾圓樁練到一定的火候,在百會與會陰之間產生對拉拔長的感覺,虛領頂勁就快要形成了。下顎微收,尾屢松垂,脊柱被整個拉起來。這種對拉拔長的勁很大,像是用力拉扯一塊鬆緊布的感覺,力量很大。這就是太極拳身背三張(五張)弓的一張,有了這張弓太極拳最基本的勁——豎勁就初具雛形了。
第二要是含胸拔背,從字面上就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對陰陽組合。拔背是陽是開,含胸是陰是合。肩鬆開之後面臨的就是拔背了,就是把兩塊肩胛骨往外對拉。含胸就是胸部中縫的肋骨要有向裡含的動作。站樁時通過氣沉丹田的訓練做到空胸實腹,肋骨內陷,自然而然就含胸了。拔背要在站樁中伸展雙臂,時間久了後背自然拔開。剛開始會覺得自己穿的襯衣瘦了,後背緊緊的。慢慢的覺得肩胛骨向外、向下開出。雙臂就有連成一體的感覺。這是太極拳身背三張弓的一張。
第三要是松腰。這裡要搞清楚,老前輩們說的腰就是現在我們說的腰胯。楊先生說「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實際上是說松胯之後兩腳與地面的壓力明顯增加的現象,並不是兩腳有力了。渾身的勁力往地下打,人體下盤自然穩固。這種現象用現代物理學是無法解釋的,人體的重量沒有增加的前提下,腳底的負重感明顯的增大了。這就是鬆開筋骨產生的奇妙效果。
鬆開了胯骨,人身體的第三張大弓就形成了,就是由雙腿組成的。太極拳有說身背五張弓之說,我覺得不恰當。雙臂和雙腿各組成一張大弓,不是比單臂單腿分別是一張弓更加整嗎?再加上脊柱的一張弓,身背三張弓,齊了。
身背三張弓,練到這時候你已經可以窺見太極拳的神秘世界了。由於篇幅的關係,餘下的數要請看下文。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