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營養觀
道教的營養觀是一種,重外養,更重「內養」:「養德」、「養氣」、「養精」和「養神」的整體營養觀。《長生詮經》:「去暴怒以養性,少思慮以養神,省言語以養氣,絶嗜欲以養精。」去除狂暴憤怒可以修養心性,不過妄的思慮可以修養心神,簡練語言可以修養心氣,杜絕過度的嗜好和欲望可以修養精神。只有內外養結合,我們才能身心通泰,祛病延年。
(圖片來自網絡)
飲食的利弊
俗語:「藥補不如食補。」飲食營養是身健體康的根本,所以我們道教在養生方面認為人的機體需要得到補益、精氣需要獲得充實。
蒲虔貫《保生要錄》說:「飲食者,所以資養人之血氣。血則榮華形體,氣則衛護四肢。精華者,為髓、為精;其次者,為肌、為肉。」飲食是人們生活中的營養的來源,可以滋養我們的血氣,血可以滋養我們的形體,氣可以護衛我們的四肢;髓和精是人體中的精華,其次是人體中的肌肉。孫思邈在《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篇記載:「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飲食是安頓身體的根本,不知道如何適宜地飲食的人,是不足以合理的養生的。此外,孫思邈還認為食物帶來的營養能夠排邪、安腑臟、悅性爽志、調理氣血,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病功能。
(圖片來自網絡)
另一方面,道教對不合理的飲食所帶來的損害,也具有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警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痛陳:「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踰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人們得得各種疾病,大多是由飲食不合理引起的,不合理的飲食所帶來的危害,遠遠超過了縱情聲色所帶來的危害;人們到了一定的年紀,對聲色的欲望會降低,但飲食確實每天都需要的;飲食合理的話,久而久之,會帶來很大的好處,不合理的話,日積月累就會帶來很大的危害。
具體而言,飲食損害功能的產生有以下幾個原因:
1.飲食導致丹田元氣的散失。《雲笈七籤》:「始生之後則飲食。飲食之後即腑臟實。腑臟實即諸髒相隔。諸髒相隔即丹田氣亡其本也。」人出生之後需要開始飲食,但飲食也會致使腑臟充塞,丹田之氣僅在臟腑和心胸之間短短幾寸的狹窄空間往來運行,這樣一來,人不可避免地因元氣的不足而加速衰老。
2.飲食滋養人的同時也在滋養體內的「三屍九蟲」。「三屍九蟲」有人認為是指體內的各種寄生蟲,也有人認為是指人體內的各種,導致人走向毀滅的負面因素,包括貪慾、邪淫、不良的情緒等等。《雲笈七籤》稱:「貪於飲食,屍(指三屍)乃千變萬化,隨欲而歸,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對飲食有過多貪慾的人,身體內的三屍會跟隨人們的各種欲望而千變萬化,危害人們的健康,讓人們的各種禍患日益加深,讓人愚鈍,甚至過早的死亡。
(圖片來自網絡)
內養的重要性
龔廷賢在《壽世保元·飲食》裡說:「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流行衝和,百病不作。養外者恣口腹之慾,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精神虛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齡。」擅長養生的人以「養內」為主,不擅長養生的人則以滋養形體為主;「養內」的人擅長使各臟腑大道和諧,使血脈順暢,讓一身的衛氣營血的流行自然和諧,依此能百病不生。只知道「養外」的人,其實難免只是縱口腹之慾,貪戀各種滋味,追求飲食帶來的身體愉悅;這樣雖然能使得肌膚、形體豐腴,臉色光潤、悅澤,其實在身體裡面,酷烈之氣灼傷、侵蝕著人的臟腑,使其精神虛弱。這樣的情況是不能保全人們本來的和諧狀態的,又何談祛病延年呢。
(圖片來自網絡)
「外養」和「內養」的最大差別就在於「外養」主要滋養肌和肉,不合理地偏重外形的滋養;「內養」則主要是填精補髓,使五臟盈溢,髓實血滿,萬神具足。
道教飲食「內養」的內涵非常豐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養德
首先,道教的飲食不能傷害其他生命,強調「養德」。所以道教的飲食也是遵循著慈心於物、積善立功的教導的。《太極真人說二十四門戒經》說:「第一誡者,不得殺生,割斷他命,煎煮美味,以饒一身。」第一條誡命是,不得故意追求美味去殺生,去割斷其它動物的生命,用各種方式來烹煮成美味,來滿足自己對味道的貪求。《抱樸子·內篇》說:「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追求長生久視的人,必須要有志於積善立功,要能慈心愛物,寬以待人,保護生態和諧。
其次,道教還主張少食為佳,強調「養氣」、「養精」和「養神」。司馬承禎在《坐忘論》裡也說:「蔬食弊衣,足養性命,豈待酒肉羅綺,然後生全哉!是故於生無所要用者,並須去之;於生雖用有餘者,亦須舍之。」
(圖片來自網絡)
養氣
《雲笈七籤》中說:「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意思是說,人的情性形命出自元氣,元氣是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所以,修煉培養元氣,就是道教養生的基本理念和實踐方法。
道教所說的「氣」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它的理論直接源自於博大精深的「精氣」學說:首先是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氣,這稱為「清氣」;其次是指先天父母雄精時的元氣,這稱為「先天之精氣」;其三是指通過飲食物質所產生的能夠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後天之精氣」。在道教看來,人的活力源泉在於體內之氣,因此,通過保持和充實體內元氣的「養氣之道」,就能達到祛病延年、長生久視的目的。
(圖片來自網絡)
養精
《隨機應化錄》記載:「養精者,少淫寡聽」,保養精氣,需要減少不合適的欲望,降低不合適的聲音的影響。
《雲笈七籤》記載:「含氣養精,血脈豐盈,骨濡筋強,潤滋皮膚」,涵養精氣,可以使得血脈豐盈,脛骨強勁,皮膚細膩滋潤。
(圖片來自網絡)
養神
《淮南子》:「心者,神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寶也! 形勞而不休則蹶,精用而不已則竭。是故聖人貴而尊之,不敢越也!」心是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心的,形體長時間的勞作而不休息,則會枯竭,精神長久的消耗而不停止則會竭盡,對作為生命之根的精神,不要讓其過度勞碌,不過度勞碌的最好方法就是節制嗜欲,清靜無過分的作為,克制慾念,只有這種以中致外的內修的養生方法才能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
道教飲食思想的基本理論
飲食自然
道教思想家並不是局限於人類自身的生存活動境域中來談「飲食」,而是把它歸置在一個整體的自然、社會生態系統中來加以審視和認識。
(圖片來自網絡)
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少勝於多:這是道教對飲食的量的基本規定。所謂「少勝於多」,並非是禁慾式的節制飲食,而是「節量飲食」,要求人們根據自身生命活動的能量需求狀況,按一定的量和程序來合理地攝取飲食。
2.熟勝於生: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指出:「凡食皆熟,勝於生」,這裡的「熟」,可能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製成熟;二是指作為食物的動植物資源,應是已經「成熟」的個體。
3、素勝於葷:總體來說,道教提倡以素食為主,慎用葷腥食物。道教對於飲食結構選擇的傾向性:一是儘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從而減低飲食用量;二是在飲食過程中,儘量不傷及其他生命。
根據自然飲食的觀念,道教飲食還提倡「三因制宜」,即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圖片來自網絡)
陰陽五行思想
陰陽五行的觀念也是我們道教飲食理論的淵源之一。
《保生要錄》論述五行、五味、五臟六腑調和論:「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腎法水,酸納肝,苦納心,甘納脾,辛納肺,鹹納腎。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製土,土製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時無多食所王並所制之味,皆能傷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氣也。」在挑選食物的時候應該多挑選與當時的季節的「五行」相生的屬性的的食物,這樣可以達到按時節養生的效果。為使陰陽平衡,則飲食上就需要「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則傷而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藏氣不均。」自己喜歡的食物不能吃太多,不能太過偏食,否則會產生疾病;所討厭的食物也不能全然的不吃,否則身體所藏的五行之氣會配屬不均勻。因此,在挑選食物的時候,除了要按照時節挑選之外,還需要注意營養的均衡搭配。
五臟學說
精氣學說、四氣五味學說、辨證論治、五臟六腑補養論,皆可從陰陽五行學說追溯理論基礎。
(圖片來自網絡)
《黃帝內經》奠定的五臟六腑食療理論主要包括:飲食偏倚害五臟與五臟所欲五味理論;五味各歸所喜理論;生、克、制、化關係與對應的補、洩、散、收、軟、緩等食療法;五臟應四時、五方、五色、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理論。我們在選擇食物的配屬的時候可以多參照這樣的配屬體系。
此外,孫思邀還系統地歸納了「五味動病法」、「五味所配法」等有關飲食法則。各位在日常的食材挑選的過程中,也可以多加參照。
(圖片來自網絡)
四氣、五味與季節攝養論
四氣(或四性)是指食物或藥物的寒、熱、溫、涼,五味則是指辛、甘、酸、鹹、苦。四氣、五味搭配不同的季節,可以形成一個複雜的飲食養生系統,這樣的攝養系統可以非常精緻地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食材的挑選,具體烹飪方法的擇取,等等。
嗣漢天師府 | 道教祖庭
福生無量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轉發者及眾讀者
···
小編提示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眾號
自然|無為|玄德|清靜
▼
「嗣漢天師府」修行人的第一訂閱號
致力於傳統國學及道學文化的復興、闡釋、傳播
修行人的心靈淨土,煉道者的法海梯航|開悟|增慧|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