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道教真正的食養之法

2020-12-14 騰訊網

整體營養觀

道教的營養觀是一種,重外養,更重「內養」:「養德」、「養氣」、「養精」和「養神」的整體營養觀。《長生詮經》:「去暴怒以養性,少思慮以養神,省言語以養氣,絶嗜欲以養精。」去除狂暴憤怒可以修養心性,不過妄的思慮可以修養心神,簡練語言可以修養心氣,杜絕過度的嗜好和欲望可以修養精神。只有內外養結合,我們才能身心通泰,祛病延年。

(圖片來自網絡)

飲食的利弊

俗語:「藥補不如食補。」飲食營養是身健體康的根本,所以我們道教在養生方面認為人的機體需要得到補益、精氣需要獲得充實。

蒲虔貫《保生要錄》說:「飲食者,所以資養人之血氣。血則榮華形體,氣則衛護四肢。精華者,為髓、為精;其次者,為肌、為肉。」飲食是人們生活中的營養的來源,可以滋養我們的血氣,血可以滋養我們的形體,氣可以護衛我們的四肢;髓和精是人體中的精華,其次是人體中的肌肉。孫思邈在《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篇記載:「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飲食是安頓身體的根本,不知道如何適宜地飲食的人,是不足以合理的養生的。此外,孫思邈還認為食物帶來的營養能夠排邪、安腑臟、悅性爽志、調理氣血,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病功能。

(圖片來自網絡)

另一方面,道教對不合理的飲食所帶來的損害,也具有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警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痛陳:「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踰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人們得得各種疾病,大多是由飲食不合理引起的,不合理的飲食所帶來的危害,遠遠超過了縱情聲色所帶來的危害;人們到了一定的年紀,對聲色的欲望會降低,但飲食確實每天都需要的;飲食合理的話,久而久之,會帶來很大的好處,不合理的話,日積月累就會帶來很大的危害。

具體而言,飲食損害功能的產生有以下幾個原因:

1.飲食導致丹田元氣的散失。《雲笈七籤》:「始生之後則飲食。飲食之後即腑臟實。腑臟實即諸髒相隔。諸髒相隔即丹田氣亡其本也。」人出生之後需要開始飲食,但飲食也會致使腑臟充塞,丹田之氣僅在臟腑和心胸之間短短幾寸的狹窄空間往來運行,這樣一來,人不可避免地因元氣的不足而加速衰老。

2.飲食滋養人的同時也在滋養體內的「三屍九蟲」。「三屍九蟲」有人認為是指體內的各種寄生蟲,也有人認為是指人體內的各種,導致人走向毀滅的負面因素,包括貪慾、邪淫、不良的情緒等等。《雲笈七籤》稱:「貪於飲食,屍(指三屍)乃千變萬化,隨欲而歸,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對飲食有過多貪慾的人,身體內的三屍會跟隨人們的各種欲望而千變萬化,危害人們的健康,讓人們的各種禍患日益加深,讓人愚鈍,甚至過早的死亡。

(圖片來自網絡)

內養的重要性

龔廷賢在《壽世保元·飲食》裡說:「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流行衝和,百病不作。養外者恣口腹之慾,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精神虛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齡。」擅長養生的人以「養內」為主,不擅長養生的人則以滋養形體為主;「養內」的人擅長使各臟腑大道和諧,使血脈順暢,讓一身的衛氣營血的流行自然和諧,依此能百病不生。只知道「養外」的人,其實難免只是縱口腹之慾,貪戀各種滋味,追求飲食帶來的身體愉悅;這樣雖然能使得肌膚、形體豐腴,臉色光潤、悅澤,其實在身體裡面,酷烈之氣灼傷、侵蝕著人的臟腑,使其精神虛弱。這樣的情況是不能保全人們本來的和諧狀態的,又何談祛病延年呢。

(圖片來自網絡)

「外養」和「內養」的最大差別就在於「外養」主要滋養肌和肉,不合理地偏重外形的滋養;「內養」則主要是填精補髓,使五臟盈溢,髓實血滿,萬神具足。

道教飲食「內養」的內涵非常豐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養德

首先,道教的飲食不能傷害其他生命,強調「養德」。所以道教的飲食也是遵循著慈心於物、積善立功的教導的。《太極真人說二十四門戒經》說:「第一誡者,不得殺生,割斷他命,煎煮美味,以饒一身。」第一條誡命是,不得故意追求美味去殺生,去割斷其它動物的生命,用各種方式來烹煮成美味,來滿足自己對味道的貪求。《抱樸子·內篇》說:「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追求長生久視的人,必須要有志於積善立功,要能慈心愛物,寬以待人,保護生態和諧。

其次,道教還主張少食為佳,強調「養氣」、「養精」和「養神」。司馬承禎在《坐忘論》裡也說:「蔬食弊衣,足養性命,豈待酒肉羅綺,然後生全哉!是故於生無所要用者,並須去之;於生雖用有餘者,亦須舍之。」

(圖片來自網絡)

養氣

《雲笈七籤》中說:「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意思是說,人的情性形命出自元氣,元氣是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所以,修煉培養元氣,就是道教養生的基本理念和實踐方法。

道教所說的「氣」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它的理論直接源自於博大精深的「精氣」學說:首先是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氣,這稱為「清氣」;其次是指先天父母雄精時的元氣,這稱為「先天之精氣」;其三是指通過飲食物質所產生的能夠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後天之精氣」。在道教看來,人的活力源泉在於體內之氣,因此,通過保持和充實體內元氣的「養氣之道」,就能達到祛病延年、長生久視的目的。

(圖片來自網絡)

養精

《隨機應化錄》記載:「養精者,少淫寡聽」,保養精氣,需要減少不合適的欲望,降低不合適的聲音的影響。

《雲笈七籤》記載:「含氣養精,血脈豐盈,骨濡筋強,潤滋皮膚」,涵養精氣,可以使得血脈豐盈,脛骨強勁,皮膚細膩滋潤。

(圖片來自網絡)

養神

《淮南子》:「心者,神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寶也! 形勞而不休則蹶,精用而不已則竭。是故聖人貴而尊之,不敢越也!」心是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心的,形體長時間的勞作而不休息,則會枯竭,精神長久的消耗而不停止則會竭盡,對作為生命之根的精神,不要讓其過度勞碌,不過度勞碌的最好方法就是節制嗜欲,清靜無過分的作為,克制慾念,只有這種以中致外的內修的養生方法才能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

道教飲食思想的基本理論

飲食自然

道教思想家並不是局限於人類自身的生存活動境域中來談「飲食」,而是把它歸置在一個整體的自然、社會生態系統中來加以審視和認識。

(圖片來自網絡)

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少勝於多:這是道教對飲食的量的基本規定。所謂「少勝於多」,並非是禁慾式的節制飲食,而是「節量飲食」,要求人們根據自身生命活動的能量需求狀況,按一定的量和程序來合理地攝取飲食。

2.熟勝於生: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指出:「凡食皆熟,勝於生」,這裡的「熟」,可能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製成熟;二是指作為食物的動植物資源,應是已經「成熟」的個體。

3、素勝於葷:總體來說,道教提倡以素食為主,慎用葷腥食物。道教對於飲食結構選擇的傾向性:一是儘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從而減低飲食用量;二是在飲食過程中,儘量不傷及其他生命。

根據自然飲食的觀念,道教飲食還提倡「三因制宜」,即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圖片來自網絡)

陰陽五行思想

陰陽五行的觀念也是我們道教飲食理論的淵源之一。

《保生要錄》論述五行、五味、五臟六腑調和論:「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腎法水,酸納肝,苦納心,甘納脾,辛納肺,鹹納腎。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製土,土製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時無多食所王並所制之味,皆能傷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氣也。」在挑選食物的時候應該多挑選與當時的季節的「五行」相生的屬性的的食物,這樣可以達到按時節養生的效果。為使陰陽平衡,則飲食上就需要「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則傷而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藏氣不均。」自己喜歡的食物不能吃太多,不能太過偏食,否則會產生疾病;所討厭的食物也不能全然的不吃,否則身體所藏的五行之氣會配屬不均勻。因此,在挑選食物的時候,除了要按照時節挑選之外,還需要注意營養的均衡搭配。

五臟學說

精氣學說、四氣五味學說、辨證論治、五臟六腑補養論,皆可從陰陽五行學說追溯理論基礎。

(圖片來自網絡)

《黃帝內經》奠定的五臟六腑食療理論主要包括:飲食偏倚害五臟與五臟所欲五味理論;五味各歸所喜理論;生、克、制、化關係與對應的補、洩、散、收、軟、緩等食療法;五臟應四時、五方、五色、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理論。我們在選擇食物的配屬的時候可以多參照這樣的配屬體系。

此外,孫思邀還系統地歸納了「五味動病法」、「五味所配法」等有關飲食法則。各位在日常的食材挑選的過程中,也可以多加參照。

(圖片來自網絡)

四氣、五味與季節攝養論

四氣(或四性)是指食物或藥物的寒、熱、溫、涼,五味則是指辛、甘、酸、鹹、苦。四氣、五味搭配不同的季節,可以形成一個複雜的飲食養生系統,這樣的攝養系統可以非常精緻地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食材的挑選,具體烹飪方法的擇取,等等。

嗣漢天師府 | 道教祖庭

福生無量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轉發者及眾讀者

···

小編提示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眾號

自然|無為|玄德|清靜

「嗣漢天師府」修行人的第一訂閱號

致力於傳統國學及道學文化的復興、闡釋、傳播

修行人的心靈淨土,煉道者的法海梯航|開悟|增慧|止心

相關焦點

  • 禍從口出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禍從口出,災禍從講話中引出。指說話不慎就會招來災禍。出自:晉 傅玄《口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近義詞有:言多必失多言買禍,反義詞有:謹言慎行、喜從天降,禍從口出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常與病從口入連用。
  • 「禍從口出,一看便知」:一個人,說話有三種表現,容易禍從口出
    說話看似簡單,但要真正地說好,卻並非易事,說什麼,怎樣說,什麼時候說,說到什麼程度,都要有所掌握。老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如果說不好,就很容易禍從口出,害人又害己。不過,禍從口出其實是不能辨別的,甚至可以說一看便知,如果有所掌握的話,也就能有效避免了。一般來說,一個人,在說話上有以下三種表現,容易禍從口出!而真正情商高的人,從不會亂說話。
  • 道教的符咒法篆的濫觴
    道教本身是源於中國原始社會的「巫」,因此,道教至東漢時期正式成立後,長期保持著巫術成分,其中作為科義齋醮活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符圖和法咒;在晉唐時期,法咒多是祝神的讚頌詞,在此時期的道教,還保留較多的義理化,但到宋後一轉此局面,道教義理風氣突變成重點宣揚法術,少於宣通教理,各流派道士多收集和整理符咒來充其卷首
  •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四種「口業」,最損自己的福報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有口德的人一定會注意自己說話的影響;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話可以殺人,一句話也可以救人。我們每個人都願意聽好聽的話,卻往往用語言暴力傷害了別人。
  • 谷方程催芽能量餐——健康,當以食養
    原標題:谷方程催芽能量餐——健康,當以食養穀物配方,在近年成為了食品行業的熱詞。在現代飲食偏向「肉慾」的當下,人體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攝入嚴重不平衡。很多人因為錯誤的飲食習慣,引發了人體代謝和內循環等一系列健康問題。病從口入已經成為共識,可是如何實現「病從口出」呢?
  •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想要一生好命,別說4種話!
    正所謂「禍從口出」,乍看有點危言聳聽,實則確實如此。很多時候,一句無心的話,常常在無意中會給別人帶去難以言說的痛苦。而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常常是因為「言語不當」導致。想要一生好命,別說4種話!
  • 古代神秘的屍解成仙之法,因為過於極端而被道教摒棄
    自古關於成仙的方法論多種多樣,到底哪條路能通,是道士們一直都在思索的一個問題,其中有一種方法因為過於邪性而被道教摒棄,它就是古代神秘的屍解成仙之法。這個解釋起來就有點複雜,東晉道教學者葛洪云:仙有三種,天仙、地仙和屍解仙。道士遺棄肉體或假託一物,遺世而升天,謂之屍解,用屍解這種方法成仙的人,就是屍解仙。 道教《無上秘要》記載,屍解者,形之化也,本真之練蛻也,軀質之遁變也。簡單的說,屍解就像是蟬蛻變的過程,用蟬蛻來比喻就好理解多了,但所謂的屍解仙,還是比其它成仙原理神秘複雜的多。
  • 墨裡·乾坤|張即之小楷《度人經冊》——道教萬法之宗,毫素通靈
    此本鈐有「乾隆御覽之寶」、「八徵耄念之寶」「古稀天子之寶」、「三希堂鏡鑑璽」、「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印記,卷首有乾隆親題「毫素通靈」四字,曾為清宮寶物。今藏故宮博物院。本帖即《度人經冊》,《度人經》是道教經名,通稱《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全稱《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作者不詳,為道教靈寶派經典。內容演說元始天尊、開劫度人,以及科儀、齋法、符術、修煉、教戒、緣起等,為南北道教中通行的主要經典。
  • 食養之適合中秋傷食後的食養粥!
    昨天即是國慶,又是中秋,因是雙節,再加上中秋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了中秋之夜全國人民賞月吃餅的習俗。
  • 道教雷法之興與武當崛起!
    壹雷法是道教在探索天人奧妙中,掌握的以人力而影響天氣變化等與人類生產生活,健康否泰息息相關的實踐活動。是道人在長期修煉過程中體悟天地法則與個體生命法則相通相合而創造的一種濟世方法。代表著道法的最高成就。其以虛化實,祈晴禱雨如反掌的神奇,至今仍是芸芸眾生難以企及的。
  • 「屍解成仙」——道教神秘的修煉成仙之法
    道教與佛教作為兩大傳統宗教在我國都存在了數千年之久,它們之間既相互借鑑並融合著思想教義,又會因為理念的不同而產生分歧。但是不管怎麼樣,道教佛教都是以勸人向善為目的的宗教。佛教的修行目標是涅槃脫離生死輪迴之苦,今生的種種努力可以在來世獲得福報。
  • 道教重要的「法印」指的是什麼?符籙齋醮常用的法印有哪些?
    道教重要的「法印」指的是什麼?符籙齋醮常用的法印有哪些?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道教法印,又稱「神印」、「印篆」,是象徵天界、神仙權威的印章。是模仿古代帝王玉璽和官府印章而成。通常以金屬、玉和木鐫成。還在道教教團形成前,方土和法師已經模仿官府、軍隊、朝廷使者用印的方式創為印章,施用於治病,解除等活動中。
  • 從《龍虎山張天師》帶你認識道教中的法劍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鹹崇。道人皆好,雲遊可防身,起壇可蕩穢招將。據資料記載,這對法劍乃是太上老君所授,也因此,助張天師降伏了蜀中的八部鬼帥。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繼承了天師劍的另一個道教著名法劍——景震劍。詩云:寶照含天地,神劍合陰陽。日月麗光景,星鬥裁文章。寫鑑表容質,佩服為身防。從茲一賞玩,永德保齡長。這首詩描述的就是景震劍。
  • 著名大師求前大師談道教法名和法號的區別
    下面就有著名大師求前大師跟你談一下道教相關的知識及道教法名和法號的區別。每個門派都有自己的傳承字輩譜系,代代相傳,法名必須是拜師後,師父賜給弟子們的。俗家弟子(居士),辦理皈依證,拜師後,皈依恩師亦會賜給法名,皈依證書上會載明門派、俗名、法名等事項。法號,又稱道號,是修道者自己根據自身特點給自己取的別號,道教中一般道號都為某某子或者是某某某道人。比如「純陽子」、重陽子、玄誠道人等。法名:一般來說只有一個(多個派系除外),法號可以有多個。
  • 中醫食療、食養與藥膳的區別
    其實食養、食療與藥膳均為中醫術語,三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食養即飲食營養,是通過調節正常的膳食營養也就是飲食調養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食養的主要意義在於均衡飲食,保持健康。中醫歷代醫家都十分強調飲食調養的重要性。《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谷肉果蔬,食養盡之,勿使過之,傷其正也」。
  • 道教養生修煉之十大類方法是什麼?
    就修煉的順序來說,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有先修性後修命及先修命後修性的漸法。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稱「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煉神之道與禪宗之禪的融合,入手即逕直煉神還虛,絕情忘念,明心見性。我國辟穀起源很早,並不是有了道教以後才有辟穀的。道教興起後,接過辟穀之法,不僅把辟穀實踐推向縱深,而且還予理論上賦予一種神秘色彩。辟穀大略可分為辟穀後服氣、辟穀後飲水、辟穀後服食藥物三種,其中辟穀服藥法有百種之多。這三種辟穀法,一般都與服氣等類靜功配合。6、滋補服食類這類養生修煉方法又稱為「服餌」、「服食」。
  • 道教的環境觀念與擇境之法是什麼?其實很有講究
    道教對修煉之地的綠化環境情況非常重視,道教修煉處的房屋一般建在植被豐茂、土地肥沃地帶,這些地方通常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植被為動物提供了生息繁衍的環境,有些植被本身也可以用作道教的草藥,茂盛的植被也是風水生氣的象徵,光禿禿的山丘或山脈是生氣不足、死氣有餘的表現,這種地質在遭遇暴雨和洪水時,極易發生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
  • 道教飲食|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道教是一個提倡素食的宗教,但是道教中不同教派的飲食習慣也有所不同,全真派規定素食,正一派則在齋期或法會期間素食即可。道教為什麼提倡食素?道教提倡素食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在道教的相關戒律中有明文規定,如《老君說一百八十戒》曰:「不得殺傷一切物命,不得漁獵傷煞眾生,不得冬天發掘地中蟄藏之物,以及不得妄上樹破卵」等,上天有好生惡殺之德,天地孕育萬物,喜其生而惡其死,道教弟子要體察天地之心,以殺生為戒,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倡素食。
  • 一哥食養|女性食養,做好這幾點
    有一種食養,叫做「常養內,久外俏」。關注女性食養 很多廣東女生愛煲湯,更愛喝湯,而女生食養需要注意的飲食禁忌挺多的,因為女性體質屬性屬陰,多補易上火,少補體寒重,加上特殊生理期,體質更易虛。女生食養,「一調百順」,長期堅持好的食養習慣,自會體會到這其中的道理。
  • 有趣的道教:你知道嗎?原來「方丈」、「木魚」都來源於道教
    很多人會誤以為「方丈」是佛教專有詞,其實不然,「方丈」最初是來自於道教的一種稱謂,道教也有方丈這個職位。像道教龍門派27代傳人張高澄道長於去年在浙江天台山桐柏宮舉行了方丈升座典禮,吉林玄帝觀的陳崇真道長也是在去年舉行了方丈升座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