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養生修煉之十大類方法是什麼?

2020-12-16 鄧方朔

據元代李道純的統計,當時流傳的養生修煉方法有三千餘種,而道書上記載的大約只有二百種,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十大類。

1、導引按摩類

這一類功法是以健身強體為目的的動功,包括導引術、按摩術、點穴術、叩齒法、鼓漱咽津法、鳴天鼓、幹梳頭、乾洗臉、揉耳運目、仙鶴點水、擦腳心、兜外腎、自發動、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動搖肢體為門徑,與服氣、存思配合,組成系列功法。

馬王堆導引術(資料圖 圖源網絡)

2、吐納行氣類

這類功法是以調煉呼吸為門徑,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的延年益壽效果,並能發放內氣利他濟人。這類方法包括採氣、食氣、閉氣、鍊氣、布氣(發氣)、胎息、調息、六字訣等。大體可歸為服食外氣、吞咽元氣、存思服氣、調動內氣等四種。

3、意念修煉類

我國道教氣功,除「內丹」堪為不二法門,「行氣」久稱一樹奇葩,其他如守一術、虛靜術、存神、內觀、定觀、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竅、存思術等等,方法尚多;而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不外以意念修煉為主,所以,可一言以蔽之為「意念修煉」,並從而與「內丹周天」、「吐納行氣」鼎足而三。

教氣功:十二段錦(資料圖 圖源網絡)

道教三大類功法足以概括我國氣功中的一切靜功,其中「行氣」以呼吸修煉為主,「意念修煉法」以意念修煉為主;然而兩者卻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涇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行氣」功法常須藉助意念活動進行配合,而「意念修煉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參與,只不過是各有專攻,側重不同罷了。而「內丹」之術則綜合「呼吸」、「意念」,嫁接孕育,另展奇姿,從而成為我國氣功中的千古絕招。

4、內丹周天類

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氣神為「藥物」,而在體內煉「丹」的系統修煉方法。在道教修煉諸法中,內丹的理論最稱精湛,方法最為周密成熟,堪稱道教氣功的代表、精髓。內丹的流派分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東派、三豐派、青城派;修煉的方法有十多種,但皆以性命二字為綱宗。就修煉的順序來說,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有先修性後修命及先修命後修性的漸法。

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稱「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煉神之道與禪宗之禪的融合,入手即逕直煉神還虛,絕情忘念,明心見性。

內經圖(資料圖 圖源網絡)

先修性後修命,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從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見性入手,至念住心息,再依次了徹命功。這種丹法的修習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百日築基,煉精化氣,亦稱為小周天;第二階段為十月養胎,鍊氣化神,亦稱為大周天;第三階段為三年哺乳,練神還虛;第四階段為九年面壁,練虛合道。

先修命後修性,為南宗所倡。其法從鍾呂派內丹的傳統方法入手,守竅調息,循序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至煉神階段,參究禪宗性理,以「打破虛空為了當」。

從修煉方式講,內丹又分為清修、雙修二派。清修派主張陰陽具足自身,只可自己清修,這是內丹的主流。雙修派認為陰陽分具於異性之身,主張男女合修,取藥於「同類彼法」。這類方法實屬秦漢以來房中術的進一步發展。道教還認為,男女生理不同,故煉丹的方法應有所區別。宋元以來,出現了不少「女丹」的修煉方法,一般都從意守羶中「煉體」入手。

5、辟穀斷食類

辟穀亦稱「卻谷」、「休糧」、「絕粒」、「斷谷」等,即在一段時間內,乃至長期不食蔬谷和煙火食。我國辟穀起源很早,並不是有了道教以後才有辟穀的。道教興起後,接過辟穀之法,不僅把辟穀實踐推向縱深,而且還予理論上賦予一種神秘色彩。辟穀大略可分為辟穀後服氣、辟穀後飲水、辟穀後服食藥物三種,其中辟穀服藥法有百種之多。這三種辟穀法,一般都與服氣等類靜功配合。

6、滋補服食類

這類養生修煉方法又稱為「服餌」、「服食」。所服之物大體可分為草本金石類藥物。道教宣揚服食用金石等煉成的丹藥可長生成仙,已被實踐證明屬謬誤之談。但所服草木之類藥物,多有滋補作用,服食得當,當非無益。比如適量的服食大棗、靈芝、胡麻、五加皮、茯苓、枸杞、松脂、五味子、人參、幹地黃等對人均有滋補作用。

道士煉丹(資料圖 圖源網絡)

7、房中養生類

此法因議論不一,在此不再論述,望見諒。

8、起居攝生類

道家養生修煉之術,除內丹、行氣、存思、服餌、房中、導引等法之外,還包括心身兩方面的養生之道,涉及行止坐臥、生活起居、飲食、語言、情緒等方面的雜修之法,這就是起居攝生類修煉法,可謂博大精深,網羅無遺。它包括四時調養法、情緒調攝法、飲食調養法、起居調養法等。

9、香湯沐浴類

在多種多樣、異彩紛呈的道教修煉方法中,還有一類不被外界注意,但在養生修煉中確有一定特殊作用的養生修煉法,這就是香湯沐浴。所謂「香湯」,就是調進各種芬芳藥料的溫熱洗澡水。香湯沐浴的作用不僅在於洗淨身體,滌盡垢膩,並且還在於藉助洗滌身垢的啟發影響,反過來對潔淨內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氣自然清朗,有利於養生修煉。道教作道法之前,皆當香湯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香湯沐浴(資料圖 圖源網絡)

沐浴的香湯常用五種香湯。所謂「五香」,就是白芷、桃皮、柏葉、零陵、青木香五種香藥或香料的總稱。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揮髮油,味芳香,據道教密傳,有避邪和去三屍的作用。桃皮是桃樹去掉栓皮後的樹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氣味芳香,具有較強的健腦醒腦作用,且可以殺諸瘡蟲,止息痧氣。柏葉,則具有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溼痺、止飢的作用。零陵香,對心腹惡氣、齒痛、鼻塞皆有較好的療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還能清醒毛孔,促進皮下毛細管的血液循環,使沐浴者遍體舒適。香湯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湯等加制而成。調湯之人,功德無量。

10、指印符咒類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樣,也有手印、咒語。道教的手印「訣」、「手訣」,手指做成訣的姿勢叫「掐訣」。訣的種類有數十種,其作用與佛教的手印相同,但手指配合之法則相異。道教的咒語,稱為「祝」或「咒」。

道家手訣(資料圖 圖源網絡)

大約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韻文,第二種是無韻的短語,第三種取自佛教咒語。道教在修煉時,多用咒語,尤其是存思、存服外氣一類,在開始做功及做功結束時,都要掐訣念咒。內丹修煉中亦往往用咒語。念咒時不但要掐訣,而且要存思。存思、念咒、掐訣同時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應。道教的符篆派,在修煉時,還常書符。符的種類很多,各有其用場,雖召神制鬼自屬無稽,但符籙的實際運用,都與氣功修煉密切相關。

相關焦點

  • 道教修煉中的築基的含義,築基真的有效果嗎?
    築基,是常常出現於玄幻小說中的一個詞語,常常作為修煉中的一個層次而被大家所熟知,實際上在道教的內丹修煉中真的有築基的說法,而且築基是作為修煉中的第一步,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築基到底是什麼?怎樣修煉?有沒有作用?
  • 傳統的道教是如何修煉得?真的有所謂的洞天福地嗎?
    ……誠志枚勤,則神仙應而可接;修煉克著,則龍鶴升而有期。至於天洞區吵,高卑乃異二真靈班級,上下不同。」』《天地宮府圖》描述了王屋山洞等十大洞天、霍桐山洞等三十六小洞天、地肺山等七十二福地的名稱、地點、方圓面積、所屬神仙的名號。如「第一王屋山洞。周回萬裡,號小有清虛之天。在洛陽、河陽兩界,去王屋縣六十裡,屬西城王君治之。」
  • 道教神仙那麼多,他們是如何修煉成仙的?神仙又能分為幾個等級?
    在上千年的歷史中,從道教張道陵創立開始,一直到現在,道教塑造了許多神仙人物,比如說道教的最高神三清、玉皇大帝、輔佐玉帝的四御、五方五老、諸天星鬥等等。那麼道教中的那些神仙又是怎麼修煉的呢?服食之術一般有兩種,一是草木類的藥物;另一種就是金石類的藥物。其中,服食金丹的方式,又被稱為外丹修煉之法。道士以人體精氣神當作藥物修煉的方式稱之為修煉內丹,以藥石為原料修煉丹藥的方式稱之為外丹。
  • 淺談道教文化中的養生智慧
    因此,往往當一個人如若事業成功之時,伴隨之情志失調,健康已然成問題;一旦事業失敗,更導致神智紊亂,健康盡失,這就是大家所說的「人累垮了」。故滋養神智、調養情志、身體養生,以求達到身心健康,這就是道教文化的養生智慧。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生命質量。 道教「重人貴生」、「以人為本」,是全球最珍愛生命的宗教。
  • 「解惑」道教的修煉層次及對應的感悟!
    最近看到評論區許多網友對道教修煉層次不是很了解,大都以為是小說中的境界,什麼築基、金丹、元嬰……其實這些境界的說法也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創造這些境界的人,肯定參考了道教修煉層次。道教的修煉層次分為五大境界。
  • 郭世文:道教養生——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南華真經》(即《莊子》)內篇。養生又稱保生、衛生。養,有保養、調養、護養之義;生,有生命、生存、生長之意。養生即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用各種方法保養身體、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推遲衰老、延年益壽的目的。人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對於自然的種種變化,人們必須與之相適應。養生原則遵循的是順應天地自然變化,順應人體生物鐘走時,求得人與自然在動態中的和諧統一,使養生生活化。
  • 盤點:最有名的幾個道教流派及其修煉方式
    道教有著非常深的文化底蘊,在不斷的學習中,每個人也都有著自己的思想觀念、認識觀念、修煉方式,根據每個人領悟的不同也產生了不同的流派,那這些流派都是哪裡不一樣呢?,自己挖了一個「活死人墓」並在其中修煉,七年之後走了出來決定傳教,在山東傳教期間收了七位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自此創立了全真教;全真教主修內丹,意思也就是肉身是始終都要滅亡的,所以專修靈魂,做到陽神出體的效果,追求精神不死,屬於比較正統的一派。
  • 道教飲食|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而堅持素食幾乎可以防止此類疾病的發生,並且對這類疾病能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況且豆類就有代替肉類的效果,豆類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其胺基酸含量在所有的素食中排名靠前,多吃豆類就能夠為身體補充蛋白質,又能避免因通過肉類補充蛋白質時攝入過多的脂肪,更是美容減肥的佳品。道教修煉重視性命雙修,把凡人修道成真後稱為神仙。
  • 大理道教歷史變遷
    可以這樣說,在佛教進入大理之前,大理基本信仰為道教,東漢時期,五鬥米道創立者張陵設二十四治,「每治立仙官、陰官及祭酒之曹,分統之。」其中蒙秦治設在滇東北和滇西部分地區,這些地區分布著彝、白、納西等民族,由此可以推演出五鬥米道在當時已傳人白族地區。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一些奉道之民避亂進入雲南,使爨文化受到道教的影響。立於公元458年的《爨龍顏碑》載:「陽九運否,蟬蛻河東消遙中原。」
  • 道教的環境觀念與擇境之法是什麼?其實很有講究
    道教風水除了對山水的考察外,對動植物、草藥、礦物等情況也很關注。修煉環境分大環境和小環境兩種。山嶽整體是修煉大環境,也是道教風水中的重要一環。對修煉大環境的風水選擇也是道教風水的獨特內涵。總體上來說,有關注綠化、關注物產等若干方面。
  • 道教:太極開基,結金丹,大覺金仙,究竟怎麼回事?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大概發端於東漢末年。近代有許多學者認為,道教是因應佛教的傳入而產生的。道教之所以這麼具有吸引力,一方面是它的養生學說,另一方面就是它的長生之道和修仙之道。道教養生的方面,有其科學的成分;對於其長生之道和修仙之道,未免參雜著許多神秘主義的成份。
  • 道教養生術主要有哪些?
    「冬之於古人,乃養生保命之季節。」 那麼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道教中的養生術~ 道教中有許多養生術,我們在此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闡述,而只能揀出其中最富特色、對今天最有價值的幾個方面進行介紹。
  • 道家辟穀秘法的八種修煉方法,科學無法解釋的傳統養生文化
    在人不吃飯的情況下,通過一些特殊的方法可以起到養生健身,延緩衰老的效果,如果能提取到宇宙能量,則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就是聞名中外的神奇的養生方法-辟穀術。辟穀術最早是道家的一種修行方法,由於能夠對疾病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所以逐漸的傳入民間,道家養生是中國的傳統古老文化,充滿著神秘色彩。
  • 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道教真正的食養之法
    飲食營養是身健體康的根本,所以我們道教在養生方面認為人的機體需要得到補益、精氣需要獲得充實。 蒲虔貫《保生要錄》說:「飲食者,所以資養人之血氣。血則榮華形體,氣則衛護四肢。精華者,為髓、為精;其次者,為肌、為肉。」
  • 「屍解成仙」——道教神秘的修煉成仙之法
    道教與佛教作為兩大傳統宗教在我國都存在了數千年之久,它們之間既相互借鑑並融合著思想教義,又會因為理念的不同而產生分歧。但是不管怎麼樣,道教佛教都是以勸人向善為目的的宗教。佛教的修行目標是涅槃脫離生死輪迴之苦,今生的種種努力可以在來世獲得福報。
  • 道教經典書籍:《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
    其中共有最上乘的92枚符咒,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將、五嶽四瀆之君、魂魄邪精的隱諱姓字。 《靈寶經》是由葛氏家族傳播的一組道經。其中《靈寶五符序》三卷收錄於《道藏》中,內容為養生求仙,上卷為存思服氣之術,中卷為服食草木藥方,下卷為佩戴或吞服的符籙以及成仙之法。 以五行思想為基礎,構造道教修煉方術,是東晉靈寶諸經共同的特點。
  • 十大洞天,七十二福地,道教四大名山供奉的真神都是誰?
    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傳承至現在,逐漸形成了幾大流派。在文化的演變過程之中,洞天福地的存在對於其起到肯定積極的態度。在道教之中素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說法。在我國境內有四座山是道教的聖地,更是道教文化傳承的搖籃,分別是安徽齊雲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和江西龍虎山。
  • 以泥丸神為核心的道教「身神」體系!
    道教修煉術自成體系,各擅勝場,對學習道教修煉的人來說,今人的心智狀態可能沒多少進步,仍和道教創立初期所面向的那些沒文化教友一樣,內心希望獲得一個至簡至易的方法,將病痛、苦難、擔憂、恐懼等等去除。道教存思術、誦經術因其簡單易行,又具有神秘色彩、宗教韻味,更因為一旦堅持修煉這類道術並有所成時,神秘體驗歸於修煉者自身,具有非知識、思辨所能及的說服力,使得這種方法自古以來擁有獨特魅力。
  • 道家養生的四大基本原則,記得收藏哦
    道家養生方法眾多,但始終秉承著以下四個原則,熱愛養生的你可要認真看哦!1.重視自己的思想道德道教養生要求人們重視自己思想道德品質的修養,這是養生長壽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道教先賢曾這樣教導養生者:「養生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於自行。自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 除了道教4大名山外,還有這6大的道教著名聖地,據說很靈驗
    2、崆峒山崆峒山位於甘肅平涼市,相傳是仙人廣成子修煉得道之地,被道教尊為天下道教第一山。海內外旅遊者紛至沓來,使其知名度越來越高。也是道教最早的發源地,秦漢時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觀。歷代陸續興建,亭臺樓閣,廟宇殿堂,遍布山中各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