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孟平紅:科技興農 種下脫貧攻堅菜

2020-12-20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 謝博韜):「產業扶貧是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都需要通過發展產業來實現長期穩定就業、穩定增收。」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所長孟平紅對產業扶貧的重視正來自她這些年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實踐。

從「185」到「321」

蔬菜產業是貴州省脫貧攻堅重要產業之一,貴州各地對蔬菜種植的技術需求十分強烈。而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山區省份,貴州耕地面積少,地形破碎,種植蔬菜的「先天條件」並不突出,機械難以施展拳腳不說,畝產值也非常有限。

在著名蔬菜專家李桂蓮的指導下,孟平紅帶領團隊以科技破局。孟平紅團隊結合市場需求和全國蔬菜上市淡旺季規律,採用間套作、複種、輪作等方式,讓貴州過去的蔬菜種植由一年一季變為一年兩季、三季甚至多季,增加了複種指數,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量和產出,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在之前蔬菜產業的「185」(年畝產值1萬元、8000元、5000元)的基礎上,成功轉型升級為「321」(年畝產值3萬元、2萬元、1萬元)。

孟平紅團隊的「321」通過在貴州不同生態區19個縣的試點,將貴州冬春蔬菜、春夏蔬菜、夏秋蔬菜、秋冬蔬菜等錯節栽培技術成果熟化提升、科學組裝配套,研究總結出多套適宜不同生態區的一年多季蔬菜高效種植技術模式,其中6種高效種植模式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實現了思路和技術模式的創新。

截至目前,孟平紅帶領團隊在貴州累計示範推廣蔬菜「321」高效種植242.37萬畝次,總產值341.96億元,惠及農民19.39萬戶,其中帶動貧困戶17685戶。

孟平紅博士(左三)在惠水縣蔬菜基地現場指導

「我們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科研」

2019年貴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壩區畝均產值增長30%以上,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75%以上,全省農業增加值增長5.7%,增速連續位居全國前列。而取得這樣成果背後離不開科技興農的助力,孟平紅團隊正是其中一分子。

利用貴州「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獨特山地氣候資源優勢,孟平紅團隊與氣象部門合作,在省內首次研究提出貴州600米以下低海拔河谷區的秋冬和冬春喜溫蔬菜高效種植產業帶、1300-2400米高海拔區的夏秋蔬菜高效種植產業帶、600-1300米中海拔的春夏喜涼蔬菜和名特優蔬菜高效種植產業帶建設。目前已經成功研發出一整套適宜貴州不同海拔地區不同上市時期的山地特色高產高效錯季栽培技術體系,即貴州反季節蔬菜栽培「四部曲」。

同時,孟平紅團隊引進蔬菜品種在貴州不同區域進行引種試驗,鑑選出61個優良品種,特別是鑑選出耐抽薹的大白菜、甘藍、蘿蔔、萵筍等優新品種,克服了早春先期抽薹的技術難關,能夠在蔬菜產出的淡季填補供應缺口。「平時就賣到兩角、三角一斤,甚至還賣不到,但是我們在四月上中旬全國到處都在抽薹開花的時候能夠上市,就能賣到好價錢。」孟平紅自豪地說。

30多年來,孟平紅一直潛心於大宗蔬菜的研究和技術推廣,談到自己為什麼選擇大宗蔬菜作為研究對象,孟平紅說:「我們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科研,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二要考慮我們貴州生態環境對品種的需求,三要考慮大眾的需求。不是說研究一個珍稀品種才能體現我的科研水平。」

孟平紅(右三)指導蔬菜科技人員

要培養產業扶貧的「造血細胞」

孟平紅深知,產業扶貧才是造血式扶貧,要扶大扶強、扶持產業發展才能實現真正的扶貧。

為了推廣先進的蔬菜種植技術,孟平紅帶領團隊長期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牽頭組建了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的蔬菜科技特派員隊伍。同時,她採取課堂集中授課、現場培訓、田間指導、骨幹強化培訓、駐村入戶等多種形式,開展不同層次的蔬菜技術培訓,更通過新媒體平臺為全省蔬菜從業人員答疑解惑,快速推廣蔬菜種植新技術。

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後,孟平紅將自己的視線更多地投向了農業科技。2018年全國兩會,她為基層農技人員職稱問題發聲,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重點關注。2019年,孟平紅提出在西部地區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和扶持蔬菜產業發展的建議,受到中央和貴州省領導的高度重視。今年經過深入的調研後,孟平紅準備圍繞提高綠色農產品的品質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提出建議。

對孟平紅而言,人民代表既是榮譽,更是責任。在科技興農的路上她從未停下腳步,將產業扶貧的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校對:宋春燕)(圖片來自多彩貴州網)

相關焦點

  • 上海科技興農成果助力脫貧攻堅
    在上海「科技興農」的成果中,許多項目都實現了立足上海、輻射長三角、服務全國。它們既豐富了市民的餐桌,又幫助了農民增收,還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彩色花菜種植技術正是其一。深綠色、淺綠色、翠綠色、紫色、橙色等一系列彩色花菜很受消費者關注,它們是上海市農科院功能花菜創新團隊的研究成果。
  •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中醫藥大學校長唐農傳達全國兩會精神
    6月4日下午,廣西中醫藥大學在仙葫校區圖書館第二會議室召開傳達學習全國兩會精神暨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擴大)專題視頻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廣西中醫藥大學校長唐農向全校師生傳達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以下簡稱「全國兩會」)精神。
  • 我省打造農產品商標品牌、發展產業扶貧示範項目、力推科技興農...
    產業扶貧是助力我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支撐。海南日報記者1月2日從省扶貧辦獲悉,去年以來,我省聚力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通過擦亮「瓊」字農業品牌、強化科技興農,讓「瓊」牌農業實力強,脫貧攻堅底氣足。
  • 會寧:副縣長直播帶貨 為農代言助脫貧
    直播活動中,從會寧杏仁露、苦蕎茶、香菇牛肉醬到地達菜、良穀米等,會寧縣縣委常委、副縣長王華慶在直播間如數家珍地介紹著會寧的農特產品,傾情助力會寧消費扶貧。  王華慶說,這是他第一次進行網絡直播,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作為副縣長,他十分願意為會寧的優質農產品代言,為脫貧攻堅助力。
  • 廣西中醫藥大學校長唐農被責令辭去全國人大代表職務,此前已被查
    廣西中醫藥大學校長唐農被責令辭去全國人大代表職務,此前已被查 「廣西人大」微信公號 2020-11-24 18:59
  • 脫貧攻堅最美人大代表 | 粟友卓:小小茶葉變「黃金葉」 他帶村民一...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衝刺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重慶市、區縣、鄉鎮三級人大代表憑藉拼勁和韌勁,給重慶人民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履職答卷,也將脫貧路上服務人民的動人故事留在了田坎上、心坎裡。即日起,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開設「脫貧攻堅最美人大代表」專欄,講述人大代表奔走田間地頭,攻克貧困堡壘的故事。
  • 用腳步丈量大涼山的脫貧路——全國人大代表吉克石烏採訪手記
    新華社成都5月18日電 題:用腳步丈量大涼山的脫貧路——全國人大代表吉克石烏採訪手記  新華社記者吳光於、吳曉穎  清晨6點起床,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慶恆村黨支部書記吉克石烏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快到下午2點才吃午飯,夜裡
  • 上海研究這一名貴藥材60年,現在全國70%產區都用上了「上海成果」
    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是上海「科技興農」服務全國的載體。豐收節裡,主題為「長三角農業科技成果推介」就介紹了上海最新的農業科研成果,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支撐。 科技興農價值何在?上海圍繞名貴藥材靈芝的科研成果或許能說明一二。1960年,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所首任所長陳梅朋從野外利用組織分離技術,在國內首次獲得了靈芝的純菌種;此後培養獲得了靈芝子實體,為開發利用藥用菌提供了新途徑。
  • 種下番石榴 收穫甜日子 ——記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三八紅旗手溫...
    來自高州的溫錦玲是高州市果留香石榴專業合作社社長兼法人代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認識她的人都知道,這位創新型、開拓型、服務型的婦女種植能手有個外號叫「石榴妹」。她帶著「種下番石榴,收穫甜日子」的夢想,自2010年起從事農業種植業,帶領農村鄉親脫貧致富。她有個心願,那便是帶領更多的群眾自立自強,齊心協力走出一條以種植時鮮果蔬為主打的鄉村振興之路。
  • 在粵全國人大代表、住粵全國政協委員返回廣東
    南方網訊 5月28日,在分別圓滿完成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各項議程後,在粵全國人大代表、住粵全國政協委員乘機回到廣東。在粵全國人大代表:提出議案28件,同比增長65%28日下午,在返航飛機中,國旗飄揚,剛剛參加完全國人大會議閉幕式的在粵全國人大代表走進飛機還在熱烈地交流中。
  • 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長凌雲談落實人民至上...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昭通市市長郭大進說,昭通舉全市之力脫貧攻堅,10個貧困縣區已經摘帽9個,接下來要不停步、不歇腳,咬緊目標不鬆勁,啃下最後的「硬骨頭」。2019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6%,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在今年剩下200多天的時間裡,要確保剩餘55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產業是扶貧的「硬核」。
  • 省人大常委會到中山橫欄開展鄉村振興與科技興農立法調研
    10月29日,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徐少華率隊到中山市橫欄鎮開展鄉村振興與科技興農立法調研。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馮煜榮、陳符英,橫欄鎮黨委書記馮金怡全程陪同調研。據當地花農介紹,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橫欄花木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產銷一體基地。秋楓、黃花風鈴、冬青樹、羅漢松等苗木,經過基地培育成型後,價格可翻10倍以上。基地的平均畝產超過10萬,每畝地的年平均租金1萬元以上。發展花木產業以後,當地的五沙村從貧困村搖身一變,成了特色精品村。
  • 全國人大代表初建美「直播帶貨」扶貧產品|通化供電公司|初建美|...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初建美在國網通化供電公司網絡直播間幫助我市扶貧產品吆喝「帶貨」。受疫情影響,我市部分貧困戶農產品滯銷。在得知情況後,國網通化供電公司黨委結合「黨建+扶貧」活動,特邀全國人大代表初建美作為形象大使,開展「真情通電·助力扶貧」活動,採取網絡直播「帶貨」的方式,幫助貧困戶銷售產品。
  • 全國人大代表喬進雙梅的行李箱真香
    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20日訊(記者 戴璐嶺 攝影報導)2020年全國兩會即將在北京拉開序幕。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四川代表團的人大代表們,行李箱裡到底有什麼呢?是裝上了各地特色的農特產品?或者是各式各樣的民族服飾?還是裝滿了老百姓們的熱切期盼?
  • 全國人大代表郭鳳蓮:讓更多鄉村「敢叫日月換新天」
    歲月流轉,已擔任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的郭鳳蓮從未改變農民本色。2018年,她在全國人代會的「代表通道」上接受採訪時鏗鏘有力作答:只要有場合就要為農民講話!面對全國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心繫农村的她擲地有聲回應:「大寨一直都和大家手拉著手,一起往前走,要讓更多鄉村也能『敢叫日月換新天』!」
  • 「五級代表助力脫貧攻堅」省人大代表劉準:將梅花村打造成「夢想...
    2016年,任梅花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農旅結合致富之路,築牢村裡的產業根基。2013年以來,當選兩屆省人大代表,履職期間,提出了「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的力度」「引導農民有序建房,適度集中居住」等多個助力農村發展的建議。
  • 「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望謨:科技興農帶民富
    在村中,山上到處都種有板慄。王建松自己也有3畝多板慄園,過去由於不懂管護技術、缺乏市場意識、缺少科技支撐,種出來的板慄要麼給豬吃,要麼壞在地裡,很少有機會能換成錢。板慄不能換成錢,老百姓積極性越來越低,導致產業發展不良,群眾增收受阻。
  • 海南東方火龍果快速發展 一杯果汁助農脫貧
    海南東方火龍果快速發展 一杯果汁助農脫貧 2020-05-15 04: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給自己立個脫貧「軍令狀」——訪全國人大代表、赤峰市松山區大廟...
    2018年1月,趙會傑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去年,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審議時,趙會傑與總書記真情對話。一年來,帶著總書記的深情囑託,村民們發展特色產業、致富奔小康的熱情更旺。趙會傑又有新想法:把產業變成產業鏈。不僅要大力發展藥材種植,還要進行清洗、包裝等深加工。
  • 五級代表助力脫貧攻堅︱彭水平:扶貧有水平
    編者按: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回顧波瀾壯闊的扶貧歷程,湖南各級人大代表展現了什麼樣的代表風採?紅網時刻新聞推出《五級代表助力脫貧攻堅》專題報導,講述各級代表的扶貧故事。紅網時刻記者吳公然 長沙報導能幹、有水平,是湖南省人大代表、湘潭縣春靜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湘潭市農產品女經紀人協會會長彭水平在當地百姓心中留下的印象。這樣的「人設」和「標籤」,是今年44歲的彭水平通過積極履行人大代表職責,投身脫貧攻堅工作,切實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