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那麼多年的貧困戶,我其實很不樂意。」王建松是望謨縣油邁瑤族鄉裡獎村貧困戶。 在村中,山上到處都種有板慄。王建松自己也有3畝多板慄園,過去由於不懂管護技術、缺乏市場意識、缺少科技支撐,種出來的板慄要麼給豬吃,要麼壞在地裡,很少有機會能換成錢。板慄不能換成錢,老百姓積極性越來越低,導致產業發展不良,群眾增收受阻。
在貴州省農科院熱作所望謨縣科技示範園,技術人員在教務工人員如何嫁接澳洲堅果苗
今年3月,黔西南州科技先遣隊隊員朱文華一行進村,組織群眾到板慄園裡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教授農戶如何完成板慄高接換種,如何在板慄林地實施林下間種木薯和竹芋。 「這個板慄種下去要管護好,要修枝,果實才會結實飽滿;要除草,才能保證樹木的營養;要除蟲,才能保證產量和質量。」朱文華一邊講解一邊示範,王建松聽得特別認真。「原來這個板慄種下去是要精心管護的,粗放的搞法要不得。」他似乎茅塞頓開,一臉的興奮。 今年,裡獎村的板慄也納入省科技廳的「14+2」項目中,實施了低產改種,同時產品由龍頭企業貴州光秀食品有限公司負責收購,群眾不再擔心市場銷售渠道。
坡頭村花椒種植現場培訓
「農技專家指導我們分批次種植板慄,還建立萬畝基地提供示範和管理技術指導。我把板慄管好了,產量提高了,收入就增加了。」王建松心裡越來越有底。 近年來,貴州省實施萬名農技專家服務「三農」,望謨板慄的增產也獲得實際效益,畝產量從原來的200斤到後來的800斤,從原來的粗放式管理逐漸發展成精細化管理。 發展農業產業,不僅要尋找到適宜當地氣候的新興產業,還要注重注入科技力量,以提高村民的積極性。讓村民們學會了種植技術,收入增加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就越走越寬廣。
在平洞街道納朝村芒果種植園,科技人員在指導種植戶
今年油邁鄉的芒果豐收,當收到今年銷售芒果的最後一筆尾款時,王卜諷激動地說:「要是沒有技術專家的指導,我們種出的芒果是賣不了這麼好的價錢的。」 「有農業專家手把手教我們技術,我們放心大膽地跟著他們幹就行了!」種植戶王顯志說,自從2013年拿出自家20畝坡地發展芒果產業以來,收入是一年比一年高,如今芒果已經進入豐產期,每年僅這一項就能為自己帶來近12萬元的收入。 在望謨縣,貴州省農科院熱作所農技專家張正學等人十幾年如一日,選育出「臺農」「紅貴妃」等優良品種,通過推廣種植和培訓農民,帶動發展10萬餘畝芒果產業,幫助1.2萬人穩定脫貧,為地處大麻山腹地的望謨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找到一條「優解」之路。 三年精耕細作,當熱作所的農技專家將15畝試驗地交回王卜諷的手上時,已經是畝產700斤、產值5000元的「致富田」,王卜諷跟著農技專家在地裡摸爬滾打,成為該服務團在望謨縣發展的第一批「農民科技二傳手」。 科技助力不僅是在果樹上喜獲豐收,在油茶樹上也有傲人成就。初冬的邁鄉各沙村,漫山遍野的油茶樹迎來最美的季節,花果同枝,宛如漫山白雪。 自1989年以來,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到望謨縣開展油茶研究,先後選育出望謨紅球油茶、黃球油茶、望油1號油茶、黔油4號油茶等省級認定的油茶地方良種。 2013年,望謨縣通過退耕還林、荒山造林、低改調優等措施推進油茶產業,布局打造山地生態油茶示範帶。如今,又成功引進江西新中野茶業科技有限公司,依託龍頭企業油茶全產業鏈現代科技加工基地,將陸續建成油茶博物館、油茶優質種苗圃、望謨紅球油茶原產地示範種植基地,同時,結合望謨布依文化打造「產旅一體化」多功能生態園區,為帶動全縣油茶產業發展注入有力動能。 科技興農,讓綠水青山成瞭望謨群眾的「綠色提款機」。如今望謨縣板慄、芒果、油茶已然發展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振興美麗鄉村的上規模上水平的支柱型產業。目前,望謨縣板慄種植面積逐步擴大至26.2萬畝,帶動全縣1.8萬戶7.56萬人,其中貧困戶約6000戶2萬餘人增收;芒果10.65萬畝,已帶動貧困人口4018戶10800人就地就近就業增收;全縣種植油茶麵積已達14.7萬畝,帶動農戶約7000戶29000人增收。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唐波
編輯 何濤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