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貴州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實現脫貧923萬人,每年減貧100萬人以上
本報貴陽11月23日電 (記者顧仲陽、蘇濱)2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宣布:全省剩餘9個未摘帽的紫雲縣、納雍縣、威寧縣、赫章縣、沿河縣、榕江縣、從江縣、晴隆縣、望謨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這個昔日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66個貧困縣全部出列。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累計實現脫貧923萬人,每年減貧100萬人以上,減貧人數全國第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到2019年底,貴州累計實現57個貧困縣脫貧摘帽,剩餘9個貧困縣均是國務院扶貧辦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縣,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脫貧難度大。
為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貴州省委和省政府提前謀劃、周密部署、盡銳出戰,貧困地區群眾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老大難問題得到普遍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了保障,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今年以來,貴州省集中力量發起總攻,對9個未摘帽縣和3個剩餘貧困人口超過1萬人的縣(區)掛牌督戰,推動了絕對貧困「見底清零」。
「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貴州將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原刊於《人民日報》2020年11月24日頭版
新華社——
中國貧困人口最多省貧困縣「清零」
新華社貴陽11月23日電(記者胡星、向定傑)23日,貴州省宣布剩餘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記者從貴州省人民政府23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根據相關數據和評估檢查,此次出列的赫章縣、望謨縣等9個貧困縣綜合貧困發生率、錯退率和漏評率均為0,群眾認可度平均為99.12%,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標準和要求。
2012年,貴州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923萬人,為中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此後,貴州以每年減貧100萬人以上的速度推進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生態扶貧、東西協作……一系列脫貧攻堅舉措在貴州推進。僅易地扶貧搬遷,貴州就創造了搬遷188萬人的全國紀錄。
特別是今年以來,貴州省集中力量向脫貧攻堅「最硬骨頭」發起總攻,對9個未摘帽縣和3個剩餘貧困人口超過1萬人的縣(區)掛牌督戰,推動了絕對貧困「見底清零」。
望謨縣樂旺鎮坡頭村是掛牌督戰村之一,貧困發生率曾高達70.99%。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劉恭利說,針對連片土地少、產業單一等短板,全村271戶村民中的157戶進行了易地扶貧搬遷,560畝坡地栽種了花椒,同時套種小黃豆,開展林下養雞,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
在新聞發布會上,貴州省扶貧辦主任李建表示,貴州將落實好「四個不摘」要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健全防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確保脫貧退出成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央視——
央視《新聞聯播》:貴州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11月23日央視《新聞聯播》報導貴州省宣布最後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省內所有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至此,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晴隆、望謨、威寧、赫章、納雍、榕江、從江、紫雲、沿河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省內所有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貴州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全省有188萬人從大山深處搬遷到城鎮,搬遷規模佔全國近五分之一,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
貴州省生態移民局副局長徐敏接受採訪時說:「通過配套產業園區、強化培訓和就業等措施,保障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的目標,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發展產業是貴州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目前已發展蔬菜、食用菌、茶葉等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有效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增收。通過一系列脫貧舉措,貴州現行標準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貴州省扶貧辦主任李建說:「通過合力攻堅,9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
截至11月23號,我國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河南、湖南、海南、重慶、西藏、陝西、青海、湖北、江西、安徽、雲南、新疆、寧夏、四川、廣西、甘肅、貴州22個省區市的832個貧困縣,全部實現了全部脫貧摘帽。
2016年以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指導中西部22個省區市,科學制定脫貧滾動規劃和年度減貧計劃,每年組織第三方對貧困縣摘帽,貧困人口脫貧開展嚴格的評估檢查抽查,嚴把脫貧質量關。到2019年底,全國還有7個省區的52個貧困縣沒有脫貧摘帽,中央安排部署對這52個貧困縣進行掛牌督戰,截至目前,這52個貧困縣已經全部脫貧摘帽。
脫貧摘帽後,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將按照20%的比例對脫貧摘帽縣開展抽查,確保脫貧摘帽經得起檢驗。各地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保持有關政策穩定,確保穩定脫貧。
光明日報——
23日,貴州省宣布剩餘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
脫貧攻堅帶動貴州大踏步前進
光明日報本報記者呂慎
11月2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出公告,經縣級申請、市州初審、省級審核、第三方機構實地評估、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和省人民政府審定、社會公示等程序,紫雲縣、納雍縣、威寧縣、赫章縣、沿河縣、榕江縣、從江縣、晴隆縣、望謨縣9個縣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條件,同意這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貴州曾經的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貴州消除了區域性絕對貧困。至此,我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脫貧攻堅工作不斷加速,脫貧成色不斷提高。自2012年以來,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少了923萬,實現了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成為黨和國家事業大踏步前進的一個縮影。
全省總動員打贏攻堅戰
「海嘎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不下山。」這是貴州省六盤水市海嘎村第一書記楊波的誓言。他紮根貴州海拔最高的村寨11年,帶領村民把一個全是茅草房、人均收入不到1600元的極貧村,變成了人均收入過萬元、戶戶住樓房、村集體經濟近百萬元的小康村,而他也從青年變成了中年。
像楊波這樣的第一書記貴州有8848名。36000名駐村幹部,全省每位幹部身上都有脫貧攻堅任務,舉全省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在貴州不是一句口號。
貴州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責任,一級督著一級,一屆接著一屆,用「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的幹勁跨越了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他們認真落實「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壓實各級責任,強化五級書記一起抓,逢會必講脫貧攻堅,調研必看脫貧攻堅,省級幹部帶頭掛幫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縣和鄉鎮,帶頭督戰貧困程度最深的縣,高頻次深入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的深度貧困一線蹲點調研,以抓具體抓深入的工作作風逐一研究解決問題,推動形成全省各級各部門持續聚焦脫貧攻堅的濃厚氛圍,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保障。
脫貧攻堅改變整體面貌
截至目前,貴州高速公路通車裡程位居全國第八,西部第一,高鐵運營裡程近1300公裡,位居西南之首。全省農村實現了「組組通」,三年就修成了7.87萬公裡硬化路。正是伴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貴州才能取得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成就。
貴州全省共有88個縣區市,其中有66個曾是貧困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就意味著全省的面貌將隨之發生根本改變。脫貧攻堅中解決了近千萬人口吃飯穿衣和教育醫療住房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使貴州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基礎有了根本提高,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4753元到2019年突破萬元,也釋放出了巨大的內需。
貴州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當頭炮」,搶抓重大政策機遇,全省有188萬人從大山深處搬遷到城鎮,其中貧困人口155萬人,搬遷規模佔全國近五分之一,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易地搬遷不僅改變了貧困群眾的命運,也徹底改變了貴州城鎮化率過低的困境,內需結構極大改善,為進一步發展蓄積了動力。同時他們注重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全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黨建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從2012年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23萬人到如今貧困人口動態清零,貴州成為中國消除絕對貧困人口最多的省區。伴隨脫貧攻堅,全省的GDP也從2012年6802.2億元提高到2019年的16769.34億元,排位也從26位上升到22位,增速八年全國領先。這些變化的背後是貴州人精神狀態的改變,幹部作風和工作能力的極大提升,也讓貴州成為黨和國家事業大踏步前進的縮影,形成了「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
在脫貧攻堅中貴州的創新舉措不斷,2018年以來,他們開展了振興農村經濟的產業革命,深入推進思想觀念、發展方式、工作作風「三場革命」,全面推行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等「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推進12個特色優勢產業,有效推動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化生產流通的轉變,為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伴隨著36000多名幹部下沉到脫貧攻堅一線,貴州貧困治理的能力也明顯提升。通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得到加強,基層幹部通過開展貧困識別、精準幫扶,本領明顯提高,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今年8月13日,晴隆縣極貧鄉鎮三寶彝族鄉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高國雲在「火把節」上眼含淚花對客人講:「共產黨讓我們進城享福,好日子要感謝共產黨!」
原刊於《光明日報》2020年11月24日頭版
經濟日報——
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侯雪靜) 23日,貴州省宣布剩餘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在全國範圍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
按照貧困縣退出的有關政策規定,貧困縣退出以貧困發生率為主要衡量標準,原則上貧困縣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區降至3%以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統一組織退出貧困縣的檢查,並對退出貧困縣的質量負責。貧困縣退出以後,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織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及相關力量對退出情況進行抽查,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檢驗。已經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和貧困戶在脫貧攻堅期內,有關扶持政策不變。
2017年2月26日,江西省井岡山市宣布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截至2016年年底,井岡山市貧困發生率降至1.6%,是我國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後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
發展產業、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每個貧困戶脫貧背後,都是一個系統工程、一場需要拼搏的硬仗。自2013年以來累計減少貧困人口9300多萬,年均減貧1000萬以上,經過今年的努力,剩餘貧困人口將如期脫貧。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中華民族徹底擺脫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的千年夢想,即將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實現。
本報貴陽11月23日電記者吳秉澤王新偉報導: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2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紫雲、納雍等9個未脫貧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退出。
貴州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2012年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23萬。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大力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全力打好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等「四場硬仗」,貧困地區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得到普遍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貴州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將188萬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群眾搬出大山,搬遷規模佔全國近五分之一,是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將產業發展作為實現脫貧和鞏固成效的根本之策,大力發展茶葉、蔬菜等12個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實施農村組組通、安全飲水等三年攻堅行動,建成通組硬化路7.87萬公裡,全省所有30戶以上的村民組通硬化路,全面解決279萬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其中貧困人口82.7萬人。
今年以來,貴州集中力量向脫貧攻堅「最硬骨頭」發起總攻,對9個未摘帽縣和3個剩餘貧困人口超過1萬人的縣(區)掛牌督戰,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原刊於《經濟日報》2020年11月24日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