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軍中有個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這句話牽扯到兩個人,一個是「西北王」胡宗南,另一個則是「金門王」胡璉。為什麼說「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呢?因為「西北王」胡宗南總是打敗仗,被稱為「常敗將軍」,而「金門王」胡璉的軍事指揮水平卻明顯高於胡宗南,因此才有此說法。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金門王」胡璉的故事。
胡璉出生於1907年,他是陝西華州人,出身貧寒。胡璉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家人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省吃儉用供他讀書。1925年,胡璉考入黃埔軍校,進入黃埔第四期,也正是在黃埔軍校中,胡璉認識了人生中的貴人陳誠。
胡璉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了北伐戰爭,作戰時有勇有謀,戰績出色,深受陳誠賞識。在陳誠的提拔下,胡璉很快就從一名排長晉升為營長。中原大戰中胡璉也有出色的表現,戰後被陳誠晉升為團長。
胡璉所在的軍是國軍的王牌軍18軍,這裡能人很多,不過胡璉依然出色。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胡璉已經由團長晉升為旅長。胡璉此人作戰中善用計謀,讓人防不勝防,在對日作戰中,胡璉曾經讓日軍摸不到規律,用水雷炸毀66艘日軍艦船,立下了大功,並因戰功晉升為副師長。
當然,胡璉在抗戰中還有其他著名戰績,比如石牌要塞戰役,此戰胡璉抱著必死的決心,指揮11師與日軍在石牌要塞展開肉搏,消滅日軍一千餘人,為鄂西會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開戰前,胡璉公開祭天,發誓為抗日抱著必死的決心,希望列祖列宗保佑中國人能取勝。如今這篇誓言讀起來依然令人心潮澎湃,仿佛回到了那段抗日歲月。戰後,胡璉也因為戰功成為18軍副軍長,並在一年後成為18軍軍長,抗日勝利後晉升為少將,一時風光無二。
不過,風光無二的胡璉卻在淮海戰役中被英勇的解放軍打敗,他所屬的十二兵團幾乎被全殲,最高司令官黃維兵敗被俘,只有胡璉與一小部分士兵衝出包圍,回到了南京。隨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節節敗退,胡璉最終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到了臺灣後胡璉深受蔣介石重用,並被任命為「福建省主席」,胡璉更是被稱為「金門王」,並且被蔣介石授予了上將軍銜。胡璉此人確實「能徵善戰」,蔣介石逃往臺灣後在軍事方面主要依仗的人就是胡璉。
胡璉在臺灣先後任「金門防衛司令」、「駐越南大使」等職務。剛逃到臺灣時蔣介石還對「反攻大陸」抱有幻想,因此胡璉是蔣介石面前的紅人,不過隨著蔣介石的這個幻想破滅,蔣介石開始逐漸棄用胡璉。胡璉在任「駐越南大使」八年後被蔣介石免職,之後成為「戰略顧問」。
「戰略顧問」實際上是個閒職,胡璉倒也樂得自在,晚年的他主要從事歷史與軍事研究,寫了不少著作與回憶錄。1977年,胡璉因病去世,終年70歲,他死後葬在了澎湖列島。
參考資料:
《國民黨軍狐-胡璉》丁川、《國民黨悍將胡璉》劉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