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2020-12-14 悟空談歷史

在國軍中有個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這句話牽扯到兩個人,一個是「西北王」胡宗南,另一個則是「金門王」胡璉。為什麼說「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呢?因為「西北王」胡宗南總是打敗仗,被稱為「常敗將軍」,而「金門王」胡璉的軍事指揮水平卻明顯高於胡宗南,因此才有此說法。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金門王」胡璉的故事。

胡璉出生於1907年,他是陝西華州人,出身貧寒。胡璉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家人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省吃儉用供他讀書。1925年,胡璉考入黃埔軍校,進入黃埔第四期,也正是在黃埔軍校中,胡璉認識了人生中的貴人陳誠。

胡璉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了北伐戰爭,作戰時有勇有謀,戰績出色,深受陳誠賞識。在陳誠的提拔下,胡璉很快就從一名排長晉升為營長。中原大戰中胡璉也有出色的表現,戰後被陳誠晉升為團長。

胡璉所在的軍是國軍的王牌軍18軍,這裡能人很多,不過胡璉依然出色。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胡璉已經由團長晉升為旅長。胡璉此人作戰中善用計謀,讓人防不勝防,在對日作戰中,胡璉曾經讓日軍摸不到規律,用水雷炸毀66艘日軍艦船,立下了大功,並因戰功晉升為副師長。

當然,胡璉在抗戰中還有其他著名戰績,比如石牌要塞戰役,此戰胡璉抱著必死的決心,指揮11師與日軍在石牌要塞展開肉搏,消滅日軍一千餘人,為鄂西會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開戰前,胡璉公開祭天,發誓為抗日抱著必死的決心,希望列祖列宗保佑中國人能取勝。如今這篇誓言讀起來依然令人心潮澎湃,仿佛回到了那段抗日歲月。戰後,胡璉也因為戰功成為18軍副軍長,並在一年後成為18軍軍長,抗日勝利後晉升為少將,一時風光無二。

不過,風光無二的胡璉卻在淮海戰役中被英勇的解放軍打敗,他所屬的十二兵團幾乎被全殲,最高司令官黃維兵敗被俘,只有胡璉與一小部分士兵衝出包圍,回到了南京。隨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節節敗退,胡璉最終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到了臺灣後胡璉深受蔣介石重用,並被任命為「福建省主席」,胡璉更是被稱為「金門王」,並且被蔣介石授予了上將軍銜。胡璉此人確實「能徵善戰」,蔣介石逃往臺灣後在軍事方面主要依仗的人就是胡璉。

胡璉在臺灣先後任「金門防衛司令」、「駐越南大使」等職務。剛逃到臺灣時蔣介石還對「反攻大陸」抱有幻想,因此胡璉是蔣介石面前的紅人,不過隨著蔣介石的這個幻想破滅,蔣介石開始逐漸棄用胡璉。胡璉在任「駐越南大使」八年後被蔣介石免職,之後成為「戰略顧問」。

「戰略顧問」實際上是個閒職,胡璉倒也樂得自在,晚年的他主要從事歷史與軍事研究,寫了不少著作與回憶錄。1977年,胡璉因病去世,終年70歲,他死後葬在了澎湖列島。

參考資料:

《國民黨軍狐-胡璉》丁川、《國民黨悍將胡璉》劉立軍

相關焦點

  • 1949年,孫連仲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馮玉祥是西北軍的首領,他在擔任旅長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小派系,他手下的五個團長與十三個營長被稱為「五虎將」與「十三太保」。在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中,孫連仲是資歷比較老的一位,作為曾經的抗日名將,孫連仲將軍的最終結局如何呢?
  • 1949年,陳立夫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來說說陳氏兄弟的代表人物陳立夫,他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如何呢?客觀來說,陳立夫雖然被稱為「四大家族」的代表,但是從財產角度來說,陳家算不上什麼大家族。陳家被稱為四大家族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把持了國民黨黨務,控制著與「軍統」齊名的「中統」,並且成立了自己的派系「cc系」。
  • 1949年,蕭毅肅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晚年結局怎麼樣?
    日本宣布投降後,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作為投降代表在湖南省芷江縣正式向中國投降,史稱「芷江受降」;中國方面,主持芷江受降典禮的受降官名叫蕭毅肅。作為芷江受降官,單憑這一點,蕭毅肅足夠名垂青史。不過,蕭毅肅卻在解放戰爭中站錯了隊伍,他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最終失敗也是理所當然。1949年,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蕭毅肅選擇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
  • 「中統局長」朱家驊,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1949年,朱家驊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晚年的結局如何呢?朱家驊出生於1893年,他是浙江吳興人。1914年是改變朱家驊人生的一年,這一年他跟隨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前往德國自費留學,也正是這段留德經歷,讓朱家驊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成為民國的「親德派」,他的個人行為也對當時中國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 金門戰役中指揮部隊的李良榮,被蔣介石召回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28軍的三個團在前線總指揮蕭鋒的命令下進攻金門,金門戰役由此爆發。不過,解放軍的三個團登陸金門後卻遭遇頑固抵抗,最終因為後援乏力而戰敗,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金門戰役的交戰雙方分別是解放軍第十兵團28軍的三個團以及國民黨李良榮的22兵團(後續胡璉的十二兵團增援)。聽到李良榮這個名字,大部分人都表示很陌生,李良榮是什麼人?他是如何在金門戰役中讓我軍吃了大虧?金門戰役後,李良榮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國民黨22兵團司令李良榮的結局。
  • 「南天王」陳濟棠,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陳濟棠進入部隊後沒多久,國民黨因面臨著四面楚歌的境地急需會打仗的人才,陳濟棠就這樣慢慢脫穎而出。在東徵西戰中,陳濟棠用自己的實力贏得了話語權。 之後陳濟棠被貶,只能去國外待了一段時間,直到蔣介石上臺後,陳濟棠才得到了東山再起的機會。陳濟棠為了獲得蔣介石的認可,為他在蔣桂戰爭中誓死拼殺,用這一決心換來了蔣介石的提攜。蔣桂戰爭後陳濟棠的勢力與日俱進,很快就成了廣東的地方大員,也因為一手執掌廣東的軍政大權,陳濟棠被稱為「南天王」。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張發奎的結局。1927年8月13日,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武漢國民政府也與南京國民政府順利合併,史稱寧漢合流。寧漢合流後,國民黨各個派系完成了統一。張發奎彷徨無措,不久之後蔣介石復出,張發奎又成了蔣介石的部下,兩人又一次共事。
  • 「頭號王牌飛行員」柳哲生,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逐步開始加強空軍力量的建設,以應對日本侵略者。空軍飛行員中也誕生了好幾位民族英雄,比如被稱為「東北飛鷹」的高志航就是中國第一代飛行員中的佼佼者。可惜高志航在1937年與日軍交戰過程中英勇犧牲,年僅30歲。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蔣介石的五虎將的結局怎麼樣?4個逃到了臺灣,1個留在了內地
    蔣介石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他之所以能在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面中立足,是因為他打敗了其他軍閥,令其心悅誠服。而蔣介石之所以能夠打敗其他軍閥,這離不開他手下的五員猛將。他們也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將,分別是陳誠、衛立煌、顧祝同、劉峙和蔣鼎文。
  • 民國首任南京市長,曾強拆蔣介石的官邸,逃到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27年4月,寧漢分裂之際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將國民政府的首都遷到南京,並親自指定劉紀文為南京市市長。劉紀文由此成為民國首任南京市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民國南京市第一任市長劉紀文逃到臺灣後的結局怎麼樣?
  • 金門戰役,解放軍推遲作戰計劃,胡璉12兵團卻在此時趕到
    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在金門戰役之前,解放軍已經在1949年7月進入福建地區,先後發生了福州戰役,廈門戰役等戰鬥。經過這些戰役以後,在大陸的福建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殘兵敗寇都已經被消滅乾淨,這時候以蔣介石等人為首的國民黨的高層統治者已逃往臺灣,打算將臺灣作為最後一塊地區來進行堅守。
  • 國民黨上將胡璉,於淮海戰役中逃逸,1977年病逝,葬於澎湖列島
    可能大家都多多少少了解號稱「天子門生第一人」又被蔣介石極為寵愛的西北王胡宗南,那麼也一定知道蔣介石最喜歡就是任用同鄉之人,所以他的手下多為浙江人士。然而胡宗南卻是其中最受寵愛的一位,1924年,胡宗南報考黃埔軍校,從此開始從軍生涯,一生經歷黃埔建軍、東徵、北伐、內戰、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曾經帶兵打入革命聖地延安。
  • 我軍解放金門卻遭遇失敗,蔣介石流淚道:臺灣安全了
    49年10月27日,金門戰役勝利的消息傳到臺北,蔣介石流了淚。他太需要一次勝利了,他太知道金門戰役的意義了。他說:「這一仗我們全勝了……臺灣安全了。」金門,距離臺灣只有210公裡,是臺灣的橋頭堡。歷史上,無論鄭成功還是施琅,都是以金廈為出發點拿下的臺灣。蔣介石說過:無金門,便無臺澎。自從渡江戰役以來,3野就沒有遭到過什麼有力的抵抗,所到之處往往如秋風掃落葉,區區一個金門,守軍只有2萬,6月才開始修築防禦工事,他拿什麼抵擋?
  • 山東出了三李一王,兩個逃到臺灣,兩個留在大陸,各自結局如何?
    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山東籍貫的將領有「三李一王」的說法,其中「三李」指的是黃埔一期的李延年、李仙洲與李玉堂。「一王」指的是黃埔三期的王耀武。雖然「三李」是黃埔一期,「一王」是黃埔三期,但是民間一直流傳著「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
  • 炮打金門之後,讓我們看看金門百姓在蔣介石統治下是如何生活的?
    炮打金門之後,金門百姓在蔣介石統治下是怎麼生活的?金門是處於最前沿的島嶼,此前卻幾乎沒有開發,十分貧窮,戰爭危機過去後,蔣介石希望通過新的建設措施使金門島上的經濟和社會現代化,將其打造成模範縣。蔣介石認為將與廈門僅一水之隔的金門建設好,可以和對岸形成鮮明對比,突顯出三民主義的優越性,於1960年4月指示建設金門、馬祖為「三民主義模範縣」。
  • 金門戰役失利的重要教訓,沒弄清楚胡璉兵團,到底有沒有登島
    第十八軍隸屬於胡璉第十二兵團。這是一個很危險的訊號:胡璉兵團有可能已經到達金門島了。蕭鋒將這一情報向第十兵團匯報,第十兵團回答說,胡璉兵團尚在潮汕一帶,還在海上徘徊,不大可能到達金門島,應該搶在胡璉兵團增援金門島之前,一鼓作氣拿下金門島。也就是說,胡璉兵團是否到達金門島,是關乎整個金門戰役成敗的關鍵。
  • 金門戰役除了國軍將領胡璉,李良榮外,還請了一位日軍將領當參謀
    除了以上這些原因外,蔣介石還動用了國軍中的王牌悍將胡璉擔任金門島總指揮。這一次,蔣介石啟用胡璉,確實是棋高一著。一貫在軍事上指揮失誤,用人失誤的蔣介石這次,這次用對了人。除了胡璉以外,還有前線指揮官第十八軍長高魁元,第二十二兵團司令李良榮也是功不可沒。
  • 十個西北王比不上一個金門王為何給予胡璉如此高的評價?
    ——塞萬提斯(西班牙)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659字,閱讀約2分鐘胡璉,陝西人,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他畢業於黃埔四期,陳誠是得力助手。民國後期與黃埔一期胡宗南並稱二胡。胡宗南稱霸西北時,被稱為西北王,但國民黨軍中流傳著十個西北王不如一個金門王的說法,這個金門王就是胡璉。胡璉畢業於黃埔四期,因北伐時戰功卓著,被調到陳誠十八軍。抗戰爆發前,胡璉任十八軍十一師六十六團團長。在淞滬會戰慘烈的羅店會戰中,胡璉多次組織敢死隊與敵人肉搏戰,有時一夜之間打退日軍十幾次進攻。
  • 國軍三大悍將,一個被擊斃,一個被俘虜,另一個逃到臺灣
    杜聿明先後擔任過東北安保軍總司令、徐州剿總副司令等要職,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都有他的身影;而張靈甫和胡璉則分別率領著國民黨五大王牌主力軍之一,一個是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一個是整編第十一師(第十八軍)師長。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三個人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