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2020-12-14 騰訊網

蔣介石一直推崇德國軍事思想,他的治軍理念受德國人影響較深。德國納粹有一個情報組織,名叫褐衫軍,而蔣介石也模仿褐衫軍,成立了服務自己的情報組織,名叫藍衣社(也被稱為復興社,屬於力行社的外圍組織)。藍衣社以黃埔學生為主,都是蔣介石的心腹。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那麼,他後來的結局如何呢?

鄧文儀出生於1905年,湖南人,黃埔一期畢業。客觀來說,其實鄧文儀的軍事才能在國民黨內並不算特別出色,他之所以能夠在蔣介石面前站穩腳跟,完全是憑藉著兩個條件:第一,他是黃埔一期學生,蔣介石一直都把黃埔學生視為自己的嫡系,對黃埔一期尤其重視;第二,鄧文儀對蔣介石忠誠,認可蔣介石的地位,並追隨蔣介石。鄧文儀畢業後不久就跟隨在蔣介石身邊,曾經連續七年被任命為蔣介石的隨從參謀,由此可見蔣介石對鄧文儀的信任非同一般。

在蔣介石的大力扶持下,鄧文儀在國民黨內可謂是位高權重,復興社成立後,鄧文儀成為十三太保之一,深得蔣介石信任,並身兼十幾個職位。這讓蔣介石身邊的其他得力幹將有一些不滿,因此南昌機場被毀事件發生後,他們聯合在一起彈劾了鄧文儀一把,使得鄧文儀一夜之間從天上到了地下,身兼的十幾個職位全被撤掉,蔣介石對他的寵愛更是不復存在。

失寵後的鄧文儀被逐漸放到一些無關緊要的崗位上,曾經的風光已經不復存在,要是換成其他人,遭遇這樣的變故多半都會悶悶不樂,可是鄧文儀卻覺得自己能力本來就有不足,正適合幹這種清閒的活,因此他並不在意外人對自己的看法。

然而他的風評並沒有因此變好,他這人有個毛病,雖然能力平庸,卻極愛演講,喜歡到處給人說教,而且動不動就長篇大論,然後又說不出個真正的所以然,即便私底下那些人已經都把他當笑柄看待,鄧文儀還是一個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又是辦雜誌又是開書店,幹得不亦樂乎。

1949年,隨著三大戰役的結束,國民黨連連敗退,鄧文儀還沒有過足演講癮,就跟著蔣介石逃到了臺灣。到臺灣後,鄧文儀被任命為國民黨省黨部主任委員,不久後,他又得到蔣介石的重用,被任命為「內政部政務次長」,主要負責臺灣的土地改革,也算是一個位高權重的職位。

晚年的鄧文儀投身教育事業,先後擔任了大學講師以及教授,不久後他投身道教,成為了一個道教徒,後來更是當上了臺灣道教總會理事長。這下子他是想講多久就可以講多久,沒人能攔他了,而且他還會到處演講,宣傳道教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的鄧文儀一直堅持兩岸和平,為兩岸的和平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單衝這一點來看,他其實也算是一個愛國者。1998年,鄧文儀在美國去世,終年93歲。

參考資料:

《蔣介石麾下十三太保》李新麗

相關焦點

  • 1949年,孫連仲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馮玉祥是西北軍的首領,他在擔任旅長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小派系,他手下的五個團長與十三個營長被稱為「五虎將」與「十三太保」。在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中,孫連仲是資歷比較老的一位,作為曾經的抗日名將,孫連仲將軍的最終結局如何呢?
  • 「中統局長」朱家驊,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1949年,朱家驊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晚年的結局如何呢?朱家驊出生於1893年,他是浙江吳興人。1914年是改變朱家驊人生的一年,這一年他跟隨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前往德國自費留學,也正是這段留德經歷,讓朱家驊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成為民國的「親德派」,他的個人行為也對當時中國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 1949年,蕭毅肅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晚年結局怎麼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正式投降,14年的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取勝而告終。日本宣布投降後,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作為投降代表在湖南省芷江縣正式向中國投降,史稱「芷江受降」;中國方面,主持芷江受降典禮的受降官名叫蕭毅肅。
  • 1949年,陳立夫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來說說陳氏兄弟的代表人物陳立夫,他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如何呢?客觀來說,陳立夫雖然被稱為「四大家族」的代表,但是從財產角度來說,陳家算不上什麼大家族。陳家被稱為四大家族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把持了國民黨黨務,控制著與「軍統」齊名的「中統」,並且成立了自己的派系「cc系」。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張發奎的結局。 那麼張發奎後來為什麼會反對蔣介石呢?這就得從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一事說起了。1927年,為了與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對立,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並拉來胡漢民當國民政府主席。張發奎不同意蔣介石這一計劃,公然打出了要討伐蔣介石的旗幟。
  • 蔣介石的五虎將的結局怎麼樣?4個逃到了臺灣,1個留在了內地
    蔣介石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他之所以能在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面中立足,是因為他打敗了其他軍閥,令其心悅誠服。而蔣介石之所以能夠打敗其他軍閥,這離不開他手下的五員猛將。他們也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將,分別是陳誠、衛立煌、顧祝同、劉峙和蔣鼎文。
  • 山東出了三李一王,兩個逃到臺灣,兩個留在大陸,各自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末期,隨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節節敗退,「三李一王」也迎來了不同的結局:李延年與李玉堂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李仙洲與王耀武兵敗被俘,被關進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改造,被特赦後主動留在大陸。那麼,山東的「三李一王」各自的結局怎麼樣呢?
  • 民國首任南京市長,曾強拆蔣介石的官邸,逃到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27年4月,寧漢分裂之際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將國民政府的首都遷到南京,並親自指定劉紀文為南京市市長。劉紀文由此成為民國首任南京市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民國南京市第一任市長劉紀文逃到臺灣後的結局怎麼樣?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胡璉出生於1907年,他是陝西華州人,出身貧寒。胡璉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家人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省吃儉用供他讀書。1925年,胡璉考入黃埔軍校,進入黃埔第四期,也正是在黃埔軍校中,胡璉認識了人生中的貴人陳誠。胡璉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了北伐戰爭,作戰時有勇有謀,戰績出色,深受陳誠賞識。
  • 「倒戈將軍」馮玉祥的十三太保都是誰?他們最終結局如何?
    圖:馮玉祥要說馮玉祥的西北軍,那就是他手下的「十三太保」,這13個人是馮玉祥最信任的人,他們跟隨馮玉祥徵戰多年,那麼「倒戈將軍」馮玉祥的十三太保都是誰?他們最終結局如何?左二:宋哲元這13個人又細分了一下,有「老五虎將」和「新五虎將」,「老五虎將」主要有宋哲元、鹿鍾麟、李鳴鐘、張之江、劉鬱芬;這個五人在北伐的時候非常出名,北伐的時候他們都在要職,但不是十三太保
  • 蔣介石的五虎將,個個忠肝義膽,可晚年的結局卻落差巨大!
    陳誠在黃埔軍校時期就已經決定要為蔣介石效犬馬之勞了,起初陳誠並沒有被蔣介石關注到,但陳誠一次又一次地參與東徵的戰爭。每次立下的軍功都無不讓蔣介石動容。 軍中有一句話來形容陳誠對於蔣介石的重要性,那就是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當蔣介石決定逃到臺灣,陳誠自然也會追隨蔣介石。他在臺灣地區成為了國民黨的第二把手。
  • 「傳奇將軍」郭汝瑰和平起義後,他手下兩個軍長的結局怎麼樣?
    郭汝瑰是陳誠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因此蔣介石對郭汝瑰信任有加。解放戰爭期間,蔣介石從沒懷疑過郭汝瑰,甚至還任命他為二十二兵團司令。郭汝瑰的二十二兵團下轄二十一軍、四十四軍與七十二軍,其中七十二軍由郭汝瑰自任軍長。1949年12月,郭汝瑰在四川宜賓和平起義,正式加入解放軍。那麼郭汝瑰和平起義後,他的22兵團的另外兩位軍長的結局怎麼樣呢?
  • 1949年,63代天師張恩溥逃到臺灣,他在臺灣過得怎麼樣?
    解放戰爭後,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的人很多,大部分都是自願跟隨著蔣介石的,這些人逃到臺灣後多次暗中算計大陸,阻礙新中國的發展。不過,張恩溥卻不是這樣的人,他跟蔣介石逃到臺灣後致力於兩岸關係的發展,還把道教傳播到更廣闊的世界。
  • 最後的太保—西北軍十三太保
    要是談起西北軍,就不得不提起馮玉祥手下的鐵桿嫡系「十三太保」唐朝末年,軍閥李克用曾收了十三個義子,將這十三個義子都封為太保。從此以後,人們對某些大人物的一些親信下屬往往喜歡冠十三太保稱呼。如復興社十三太保等等, 馮玉祥的十三太保。1924年底,馮玉祥聯合胡景翼、孫嶽「北京政變」後,段祺瑞委任馮玉祥為西北邊防督辦。
  • 「頭號王牌飛行員」柳哲生,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可惜高志航在1937年與日軍交戰過程中英勇犧牲,年僅30歲。高志航雖然犧牲了,但是他的精神卻影響了後來無數的飛行員,這些飛行員繼承了高志航的遺志,在裝備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勇敢地對抗日本侵略者,湧現出了很多令日軍聞風喪膽的王牌飛行員。在這些飛行員中,有一位被日軍深深忌憚,他就是號稱國民黨頭號王牌飛行員的柳哲生。
  • 海南島戰役結束後,薛嶽逃到臺灣,他手下的5個軍長結局怎麼樣?
    那麼薛嶽逃到臺灣後,他手下的五個軍長的結局怎麼樣呢? 第一,62軍軍長李鐵軍 李鐵軍是廣東梅縣人,黃埔軍校一期畢業。1949年12月,海南防衛司令部成立後李鐵軍被任命為副司令,同時兼任62軍軍長,配合指揮官薛嶽守衛海南島。
  • 張發奎多次反對蔣介石,1949年沒有逃往臺灣,後來結局如何?
    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不服從武漢國民政府,這標誌著國民黨政府正式分裂,歷史上稱之為「寧漢分裂」。寧漢分裂時,有一個早期的國軍名將公開反對蔣介石,並且擁護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他還在以後的革命生涯中多次反對蔣介石,也多次依附蔣介石,但是蔣介石卻一直沒有對他趕盡殺絕,這個人就是北伐名將張發奎。
  • 「南天王」陳濟棠,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有南天王之稱的陳濟棠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他出生於1890年,受當時運動的影響,陳濟棠在年少時便有機會閱讀到很多進步書籍,這給了他很大的觸動,也為他後來加入同盟會埋下伏筆。
  • 晚年胡適:美國、臺灣與蔣介石——專訪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
    三聯生活周刊:胡適在幾次歷史轉折關頭都有過表態,就是在「道義」上站在蔣介石一邊。那麼,該如何理解他所說的「道義」?是個人交情還是立場的認同?黃克武:胡適與蔣介石的關係還是「道統」與「治統」的關係。胡適認為他是知識的權威,是「道統」;而蔣介石掌握國家權力,是「治統」。胡適認為蔣介石對知識分子還是比較尊重的。
  • 蔣介石秘書憶:1949年時臺灣人曾熱盼中共來解放
    這是目前可查到記載蔣介石最後離開大陸時最為準確的文字記錄。其中,俞濟時是蔣介石的侍衛長。盛文是蔣介石不久前指定保駕的成都警備司令,已經棄職潛逃了。毛人鳳是保密局副局長。胡宗南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軍政長官顧祝同)副長官兼參謀長,代行軍政長官職權。蔣介石留下他在西南統領大局,繼續打遊擊;3月27日,他倉皇逃到臺灣時大軍全無,孤身一人,「光杆司令」連秘書都打丟了。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