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知道從事民主改革的風險,也知道蔣介石的底線。他必須踩著底線走,希望在可能的情況下去爭取最大的進步。「坐而言」與「起而行」之間,胡適選擇的是「坐而言」。
胡蔣之間
三聯生活周刊:1948年12月,胡適坐蔣介石的專機離開了北京。在國共兩條道路的選擇上,為什麼他最終還是站在了國民黨一邊?
黃克武:選擇國民黨不是一個意外。長期以來,他和蔣介石之間有密切的互動,雖然他並不完全同意蔣介石的做法,但還是願意在「道義」上支持他。
胡適與國民黨的關係比較長久。1927年他從國外考察回來後就扮演國民黨的「諍友」的角色。他不願意加入政府,而是希望從獨立知識分子的角度批評政府。不管與汪精衛、胡漢民的關係還是對孫中山的態度,他都是站在一個為國家諫言,為國民黨提供施政參考的角度。除了駐美大使、北大校長以及晚年擔任的「中研院院長」三個職務外,他一生都是在野的身份。他參與創辦了《每周評論》、《努力》、《新月》和《獨立評論》,以及最後的《自由中國》,也都秉承了這種獨立身份。
他對國民黨是寄予希望的。他認為,在當時的政局之下,他與國民黨的結合有更多的改造中國的機會。
三聯生活周刊:寄予希望的基礎是什麼?
黃克武:胡適的思想很清楚,就是倡導民主與科學。1927年,他寫《我們對西洋文明的態度》,對社會主義持肯定態度。然而晚年在《自由中國》上發表《從〈到奴役之路〉說起》,他就認為社會主義的傾向與他的自由主義思想間有衝突,於是開始公開地懺悔,甚至清算自己過去的思想。這和上世紀50年代大陸形勢有關,同時他也受到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一書的影響。
他在政治上倡導自由民主,經濟上推崇資本主義。比較能配合他思想的是國民黨的意識形態,特別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論,是可以和他的自由主義的政治思想結合在一起的。
三聯生活周刊:胡適在幾次歷史轉折關頭都有過表態,就是在「道義」上站在蔣介石一邊。那麼,該如何理解他所說的「道義」?是個人交情還是立場的認同?
黃克武:胡適與蔣介石的關係還是「道統」與「治統」的關係。胡適認為他是知識的權威,是「道統」;而蔣介石掌握國家權力,是「治統」。
胡適認為蔣介石對知識分子還是比較尊重的。1948到1958年,兩個人的聯繫也非常頻繁。蔣對胡既有精神上的尊重,也有經濟上的支持。胡適流亡海外,生活開銷大,收入不多,蔣一直資助他。他所說的「道義」上,我想是有思想的共識,也有交情成分在其中的。儘管他們之間有很大的分歧,很多看法與做事的原則是不同的。
胡適的墓在「中央研究院」對面的小山上,妻子江冬秀、長子胡祖望都葬於此
三聯生活周刊:1949年蔣介石希望離開北京的胡適去美國,以民間身份推動外交,爭取援助。但實際這一塊的工作沒有具體開展,美國的對華政策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這段時期的主要經歷是什麼?
黃克武:胡適於1948年12月離開北平,轉赴上海,至1949年4月6日再轉赴美國定居。到美國後,胡適仍十分關心國內局勢。5月7日他曾應于斌、曾琦之邀,致電李宗仁與蔣介石。不久之後,胡適接到蔣介石5月28日寫的一封來信,蔣在信中談到:現時對美外交之重點在不承認中共政權為第一要務,務請胡適協助積極進行外交上的努力,以阻止美國承認共產黨政府。6月23日,胡適致函蔣介石,懇辭擔任閻錫山內閣之外交部長。至6月29日,蔣介石又致電胡適,「甚望適之先生能先回國」出任職務。但胡適一直沒有接受蔣的邀請,直到1950年3月31日,蔣介石續聘胡適為「資政」。此時,胡適又受聘為普林斯頓大學中文圖書館館長。
這一年7月,應美國學者的邀約,胡適花了40天時間寫成一篇英文長文《史達林雄圖下的中國》,發表在美國《外交》雜誌上。這一篇學術性長文參考了許多中英文一二手材料,有37個附註說明數據來源,並以層層剖析的方式向英文讀者詳細解釋1949年共產革命的緣由。就胡適的學術生涯來說,這篇文章是他首度以類似考證之細密功夫與法官斷案的態度,針對現實問題所寫成的學術著作。
通過《史達林雄圖下的中國》,胡適進行了一次學術外交。他從學者角度,對中國1949年的大轉變進行了一次歷史詮釋,並將其作為自己對時代的反省,同時也對美國學術界進行了響應。這種學術上的詮釋是支持蔣介石的。雖不是直接的外交工作,但對於蔣介石在臺灣站穩腳跟做出了很大貢獻,也為蔣的政權提供了「合法性」依據。
三聯生活周刊:胡適的觀點是什麼?
黃克武:胡適認為蘇聯的扶植乃是中共由敗轉勝的關鍵,也是導致1949年大陸政權易手的根本原因。「西安事變」和「雅爾達密約」是兩個關鍵的轉折點。
他的這種觀點配合了「冷戰」格局,是在美蘇對抗的背景下研究中國的命運。其實兩個陣營的想法,在他離開大陸前已經成型了,長期盤桓在他的心頭。
這篇文章成為蔣介石的思想來源,後來蔣介石寫的《蘇俄在中國》也繼承了這個思路,把蘇聯對中國的侵略作為中共成長,以及政權易手的原因。蔣介石藉此提出了一套「反共抗俄論」,此一理論後來成為蔣氏在臺主政期間,對內安撫人心、對外從事宣傳的重點。
三聯生活周刊:在臺灣,蔣介石給予了胡適非常高規格的禮遇,甚至和他一起閱兵,非常希望胡適回來。實際上,在這個階段他們在思想上達成了一定的共識。
黃克武:胡蔣關係,一方面是類似傳統的君臣,另一方面也是對中共作戰的盟友。不過兩人最終能夠合作共事、彼此尊重的基礎還是在於反共議題上的共識。尤其在1949年之後,國民黨統治精英與中國自由主義者面臨了在大陸政權易手、退居孤島的重大挫折,為圖日後之再起,乃積極地消弭彼此的不滿,突出兩方的共識。1949至1956年,他們的思想交往充分說明了雙方存異求同、尋求合作的傾向。
三聯生活周刊:胡適離開大陸後在美國生活了近10年的時間,「外交」四處碰壁,也沒有合適的工作,生活很困難。為什麼他這麼長時間都沒有選擇回臺灣?
黃克武:1949到1958年,是胡適在美國的寂寞時光。他朋友很多,開銷很大,但也沒幹什麼大事,正事只有在普林斯頓大學管理了一段時間中文圖書館。這是流亡在外的狀態,也只有回臺灣胡適才能有所作為。
另一方面,他並沒有很快回臺灣,他想和蔣介石保持一定距離。傅斯年去世後,蔣介石邀請他回來做臺灣大學校長,他也拒絕了。包括最後蔣介石邀請他回來擔任「中央研究院」的「院長」,最初他也推辭身體不好。雖然胡適一直表現出對自由陣營的信心,但我想他內心還是有些彷徨的。在當時大陸與臺灣嚴重對立的時期,武力上的威脅依舊存在,對臺灣能否守住也會有顧慮。此外,在政治思想上他與蔣介石之間還是有芥蒂的。
因為《自由中國》雜誌的事情,胡適往來臺灣很多次,蔣也給予很高規格的接待。胡適一直在考慮最合適的發展平臺,所以,最後選定了「中研院院長」,畢竟發展科學是他一生的信仰和目標。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