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胡適:美國、臺灣與蔣介石——專訪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

2020-12-18 三聯生活

晚年胡適:美國、臺灣與蔣介石——專訪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所長」、研究員黃克武

2012-05-25 11:30 作者:李偉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2年第21期

胡適知道從事民主改革的風險,也知道蔣介石的底線。他必須踩著底線走,希望在可能的情況下去爭取最大的進步。「坐而言」與「起而行」之間,胡適選擇的是「坐而言」。

胡蔣之間

三聯生活周刊:1948年12月,胡適坐蔣介石的專機離開了北京。在國共兩條道路的選擇上,為什麼他最終還是站在了國民黨一邊?

黃克武:選擇國民黨不是一個意外。長期以來,他和蔣介石之間有密切的互動,雖然他並不完全同意蔣介石的做法,但還是願意在「道義」上支持他。

胡適與國民黨的關係比較長久。1927年他從國外考察回來後就扮演國民黨的「諍友」的角色。他不願意加入政府,而是希望從獨立知識分子的角度批評政府。不管與汪精衛、胡漢民的關係還是對孫中山的態度,他都是站在一個為國家諫言,為國民黨提供施政參考的角度。除了駐美大使、北大校長以及晚年擔任的「中研院院長」三個職務外,他一生都是在野的身份。他參與創辦了《每周評論》、《努力》、《新月》和《獨立評論》,以及最後的《自由中國》,也都秉承了這種獨立身份。

他對國民黨是寄予希望的。他認為,在當時的政局之下,他與國民黨的結合有更多的改造中國的機會。

三聯生活周刊:寄予希望的基礎是什麼?

黃克武:胡適的思想很清楚,就是倡導民主與科學。1927年,他寫《我們對西洋文明的態度》,對社會主義持肯定態度。然而晚年在《自由中國》上發表《從〈到奴役之路〉說起》,他就認為社會主義的傾向與他的自由主義思想間有衝突,於是開始公開地懺悔,甚至清算自己過去的思想。這和上世紀50年代大陸形勢有關,同時他也受到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一書的影響。

他在政治上倡導自由民主,經濟上推崇資本主義。比較能配合他思想的是國民黨的意識形態,特別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論,是可以和他的自由主義的政治思想結合在一起的。

三聯生活周刊:胡適在幾次歷史轉折關頭都有過表態,就是在「道義」上站在蔣介石一邊。那麼,該如何理解他所說的「道義」?是個人交情還是立場的認同?

黃克武:胡適與蔣介石的關係還是「道統」與「治統」的關係。胡適認為他是知識的權威,是「道統」;而蔣介石掌握國家權力,是「治統」。

胡適認為蔣介石對知識分子還是比較尊重的。1948到1958年,兩個人的聯繫也非常頻繁。蔣對胡既有精神上的尊重,也有經濟上的支持。胡適流亡海外,生活開銷大,收入不多,蔣一直資助他。他所說的「道義」上,我想是有思想的共識,也有交情成分在其中的。儘管他們之間有很大的分歧,很多看法與做事的原則是不同的。

胡適的墓在「中央研究院」對面的小山上,妻子江冬秀、長子胡祖望都葬於此

三聯生活周刊:1949年蔣介石希望離開北京的胡適去美國,以民間身份推動外交,爭取援助。但實際這一塊的工作沒有具體開展,美國的對華政策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這段時期的主要經歷是什麼?

黃克武:胡適於1948年12月離開北平,轉赴上海,至1949年4月6日再轉赴美國定居。到美國後,胡適仍十分關心國內局勢。5月7日他曾應于斌、曾琦之邀,致電李宗仁與蔣介石。不久之後,胡適接到蔣介石5月28日寫的一封來信,蔣在信中談到:現時對美外交之重點在不承認中共政權為第一要務,務請胡適協助積極進行外交上的努力,以阻止美國承認共產黨政府。6月23日,胡適致函蔣介石,懇辭擔任閻錫山內閣之外交部長。至6月29日,蔣介石又致電胡適,「甚望適之先生能先回國」出任職務。但胡適一直沒有接受蔣的邀請,直到1950年3月31日,蔣介石續聘胡適為「資政」。此時,胡適又受聘為普林斯頓大學中文圖書館館長。

這一年7月,應美國學者的邀約,胡適花了40天時間寫成一篇英文長文《史達林雄圖下的中國》,發表在美國《外交》雜誌上。這一篇學術性長文參考了許多中英文一二手材料,有37個附註說明數據來源,並以層層剖析的方式向英文讀者詳細解釋1949年共產革命的緣由。就胡適的學術生涯來說,這篇文章是他首度以類似考證之細密功夫與法官斷案的態度,針對現實問題所寫成的學術著作。

通過《史達林雄圖下的中國》,胡適進行了一次學術外交。他從學者角度,對中國1949年的大轉變進行了一次歷史詮釋,並將其作為自己對時代的反省,同時也對美國學術界進行了響應。這種學術上的詮釋是支持蔣介石的。雖不是直接的外交工作,但對於蔣介石在臺灣站穩腳跟做出了很大貢獻,也為蔣的政權提供了「合法性」依據。

三聯生活周刊:胡適的觀點是什麼?

黃克武:胡適認為蘇聯的扶植乃是中共由敗轉勝的關鍵,也是導致1949年大陸政權易手的根本原因。「西安事變」和「雅爾達密約」是兩個關鍵的轉折點。

他的這種觀點配合了「冷戰」格局,是在美蘇對抗的背景下研究中國的命運。其實兩個陣營的想法,在他離開大陸前已經成型了,長期盤桓在他的心頭。

這篇文章成為蔣介石的思想來源,後來蔣介石寫的《蘇俄在中國》也繼承了這個思路,把蘇聯對中國的侵略作為中共成長,以及政權易手的原因。蔣介石藉此提出了一套「反共抗俄論」,此一理論後來成為蔣氏在臺主政期間,對內安撫人心、對外從事宣傳的重點。

三聯生活周刊:在臺灣,蔣介石給予了胡適非常高規格的禮遇,甚至和他一起閱兵,非常希望胡適回來。實際上,在這個階段他們在思想上達成了一定的共識。

黃克武:胡蔣關係,一方面是類似傳統的君臣,另一方面也是對中共作戰的盟友。不過兩人最終能夠合作共事、彼此尊重的基礎還是在於反共議題上的共識。尤其在1949年之後,國民黨統治精英與中國自由主義者面臨了在大陸政權易手、退居孤島的重大挫折,為圖日後之再起,乃積極地消弭彼此的不滿,突出兩方的共識。1949至1956年,他們的思想交往充分說明了雙方存異求同、尋求合作的傾向。

三聯生活周刊:胡適離開大陸後在美國生活了近10年的時間,「外交」四處碰壁,也沒有合適的工作,生活很困難。為什麼他這麼長時間都沒有選擇回臺灣?

黃克武:1949到1958年,是胡適在美國的寂寞時光。他朋友很多,開銷很大,但也沒幹什麼大事,正事只有在普林斯頓大學管理了一段時間中文圖書館。這是流亡在外的狀態,也只有回臺灣胡適才能有所作為。

另一方面,他並沒有很快回臺灣,他想和蔣介石保持一定距離。傅斯年去世後,蔣介石邀請他回來做臺灣大學校長,他也拒絕了。包括最後蔣介石邀請他回來擔任「中央研究院」的「院長」,最初他也推辭身體不好。雖然胡適一直表現出對自由陣營的信心,但我想他內心還是有些彷徨的。在當時大陸與臺灣嚴重對立的時期,武力上的威脅依舊存在,對臺灣能否守住也會有顧慮。此外,在政治思想上他與蔣介石之間還是有芥蒂的。

因為《自由中國》雜誌的事情,胡適往來臺灣很多次,蔣也給予很高規格的接待。胡適一直在考慮最合適的發展平臺,所以,最後選定了「中研院院長」,畢竟發展科學是他一生的信仰和目標。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1962年2月24日,胡適在臺灣去世
    胡適家族世系是徽州胡氏中的明經胡,到胡適父親胡傳(1841年-1895年)時,家業茶商,家道殷實。1891年12月17日,胡適生於江蘇川沙縣(今上海浦東新區)。1893年,胡傳擔任臺灣臺南鹽務總局提調,辦理臺南鹽務,此時 2 歲的胡適隨母親去臺灣胡傳任所居住。
  • 胡適是如何被構陷為「僱傭打手」的?
    事實上,胡適的辭職信就像一塊試金石,檢驗出了蔣介石治下的臺灣並不如其口頭標榜的那樣是個「自由中國」。正如雷震所言:「只要臺北相關方面不採取限售或禁銷行動,讓雜誌去流通,則表示臺灣有言論自由,胡適所說的《自由中國》沒有言論自由不是事實;如果軍事機關加以幹涉,那么正如胡適所說臺灣沒有言論自由。」(參見雷震1951年9月2日日記,《雷震全集》第33卷,第151頁。)
  • 「蔣介石研究」在臺灣的歷史演變
    人們在關心這股「蔣介石熱」究竟收穫了怎樣的學術成果的同時,也同樣好奇:海峽對岸的臺灣,對這位歷史人物的研究是否也經過歷史的變遷?與大陸的研究究竟有什麼不同?  1981年是分界點  「臺灣的蔣介石研究,我們可以說1981年是一個分界點。」在臺北家中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電話專訪的劉維開,開門見山地介紹起了他所專注的事業。
  • 「中統局長」朱家驊,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1949年,朱家驊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晚年的結局如何呢?朱家驊出生於1893年,他是浙江吳興人。1914年是改變朱家驊人生的一年,這一年他跟隨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前往德國自費留學,也正是這段留德經歷,讓朱家驊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成為民國的「親德派」,他的個人行為也對當時中國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 北大清華的校長,胡適、梅貽琦為何跟著蔣介石去臺灣?
    當時的知識分子諸如胡適、梅貽琦、梁思成等都面臨著「去留」的思考。當然林徽因、陳寅恪、梁思成等選擇了留下,而當時北大校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則選擇了跟隨蔣介石到了臺灣。他們到底是處於什麼考慮去臺灣了呢?
  •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導語:1948年11月,第四野戰軍解放東北全境。不久後林彪將軍帶領野戰軍全面進入華北,並同傅作義的部隊形成對峙之勢。蔣介石匆忙從北平帶走了大批黃金和財寶,之後又運走了許多故宮文物。
  • 臺北訪書記:胡適紀念館賣的都是「白菜價」
    前三種都是影印本,印刷質量非常高,胡適的紅筆批註,亦以原色出之,絕非大陸各種粗製濫造的影印書籍可比。不過研習營期間與臺灣學生交流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對於胡適都不是很感冒,這也許就是為什麼紀念館裡的胡適著作30多年都賣不完的原因吧?反而是很多大陸學者近年熱衷談「自由與容忍」,參觀胡適紀念館或者拜謁胡適墓時,幾乎有種朝聖感。
  • 蔣介石去世40周年︱威權時代,臺灣如何操辦蔣介石喪事
    1975年4月5日夜,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在臺北北郊的士林官邸病逝,享年88歲。第二天,蔣介石逝世的消息便傳遍了全世界,而有關蔣介石的治喪活動也由此拉開了序幕。此時,臺灣在蔣介石的威權統治下已經歷了二十餘年,蔣的個人崇拜無以復加,但事實上此時不僅「反攻大陸」的迷夢已然幻滅,臺灣當局的國際地位也正在風雨飄搖中。
  • 席雲舒:胡適英文文獻的挖掘與整理
    》獲得了首屆海峽兩岸「胡適獎學金」一等獎,我不確定這是不是大陸學者首次獲得臺灣地區「中央研究院」的獎項,但在胡適研究領域,您是第一個獲此獎項的人。2016年1月下旬,臺灣地區「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和華中師範大學近代史研究所的網站上同時登出了「胡適獎學金論文徵集啟事」,徵集2011-2016年國內各高校有關胡適研究的博碩士學位論文。起初我並不知道,直到3月份我的導師李玲教授把這個信息轉給我,我也沒太在意。
  • 晚年隱居美國的宋美齡,一把火燒了蔣介石的那封信
    ▲蔣介石和宋美齡(資料圖片)從一個歷史反諷的角度來看,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才享受到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與尊榮,臺灣才是蔣家王朝的金湯城池。然而,蔣介石過世後,宋美齡如同失了根,在臺北、紐約兩地漂泊。其實,對一生浸潤於榮華富貴和享受無上權力的宋美齡來說,權力沒有了,住在哪裡都一樣。
  • 走進士林官邸正館「觸摸」蔣介石夫婦晚年生活
    中新社臺北1月2日電 題:走進士林官邸正館「觸摸」蔣介石夫婦晚年生活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黃少華  臺北士林官邸正館2日正式開放,公眾有機會「觸摸」蔣介石、宋美齡夫婦晚年生活的場域。  從1950年3月31日住進士林官邸,至蔣介石1975年4月5日辭世,蔣介石夫婦在此生活長達26年。
  • 晚年的胡適,住破爛小公寓,落魄到圖書館打小工!妻子:裝啥慈善家
    晚年胡適。郎靜山攝,胡適題字並鈐印 在這群人中,論文化人,最有名的,當屬作為知識分子精神領袖的安徽績溪胡適之。 胡適一生,都屬於很開掛的那類現代史人物。 他位高望重,從27歲進北大當教授開始,就古道熱腸助弱扶困,號稱學界「頭號老闆」。可他離開大陸流亡美國那八九年,不要說幫助別人了,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 1949年,他58歲。
  • 走進神秘士林官邸 探秘蔣介石晚年生活(圖)
    記錄蔣介石與宋美齡晚年生活的士林官邸,堪稱臺北最神秘的建築之一,尤其是其核心「正館」,遊客從來只能隔著鐵欄遠眺,直到1月2日士林官邸正館正式開放——走進神秘的士林官邸  位於臺北市士林區福林路的士林官邸,三面環山,地形猶如口袋,既利防衛,也合乎中國人所謂藏風聚氣的格局
  • 胡適擔任駐美大使,逐字反駁蔣介石來電,蔣介石:我是小學生嗎?
    常公的本意是,胡適到美國之後,要發揮特長,儘量在美國宣傳中國抗戰的正義性,爭取美國人民的支持,推動美國援助中國抗戰。這方面其實胡博士完成得還是不錯的,到了美國,他就到處巡迴演講,談笑風生,收名譽博士頭銜,忙得不亦樂乎。這段時間算是胡博士和常公各得其所,配合默契的一段時間。
  • 中國最值錢的寶貝,被蔣介石帶到臺灣了,不是黃金也不是故宮文物
    蔣介石在匆忙之中,正在做兩件大事,那就是把中國最頂級的專家學者接到臺灣,另外還要把故宮文物和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中搬運到臺灣。由於故宮文物和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太多了,蔣介石不得不命人挑選精品之中的精品帶走,而負責文物揀選事宜的學者就是傅斯年,傅斯年是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他當然知道哪些文物是精品,後來也證明,他帶走的文物確確實實是精品之中的精品。
  • 1949年,孫連仲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請示馮玉祥無果後,孫連仲主動派自己的參謀聯繫何應欽,與何應欽談判,通電宣告歸順蔣介石,從此之後,孫連仲被蔣介石收編,成為蔣介石的麾下大將。孫連仲剛被蔣介石收編時頗得蔣介石信任,蔣介石知道他是一個對上司忠誠的將軍,因此處處拉攏他。孫連仲正值落魄,又得到蔣介石的拉攏,心生感激,遂決定投奔蔣介石,為蔣介石效犬馬之勞。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1949年蔣介石退往臺灣,為什麼不敢直飛臺北,而是降落在高雄
    臺北在日據時代就一直是臺灣的中心城市,1945年,臺灣光復後,臺北成為臺灣省轄市,依然是省內中心。1948年,隨著戰爭形勢的不斷變化,蔣介石有意準備後路,便將自己的心腹陳誠任命為臺灣省主席兼任臺灣警備總司令,駐紮在臺北,主管臺灣所有的民政、軍政、整編大陸來臺軍隊事宜。
  • 孫科流亡美國,蔣介石為何不聞不問?
    1949年12月10日,隨著蔣介石從成都乘飛機逃亡臺灣,「國民政府」也從大陸徹底消亡。 孫科雖然辭去了「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職務,但他一直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1949年7月改為「中央非常委員會」)常務委員。蔣介石不但沒有通知在香港的孫科去臺灣,還一再阻撓他赴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