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小兒推拿李波:小兒推拿常用手法之清大腸、補大腸大 腸
位置:在食指橈側緣,由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推大腸,分補大腸、清大腸、清補大腸三法。用右手拇指橈側面,自指尖直推至虎口為補,稱補大腸,亦稱側推大腸;反之為清,稱清大腸;來回推為調,名清補大腸。
次數:100~500次。
作用:調理腸道,止寒熱瀉痢,退肝膽之火,通便。
主治:洩瀉,痢疾,便秘,腹痛,脫肛,肛門紅腫。
臨床應用:
(一)用補法能調理腸道,止寒熱瀉痢。用於寒熱洩瀉、痢疾、大便秘結、脫肛等症,以推補大腸為主,多與補脾經、推三關、補腎經、分陰陽等合用。如治痢疾,色紅者配推腎經、清天河水;色白者配推三關。水瀉嚴重時,宜利小便,不可推補本穴,如推補之,則止瀉過急,往往使患兒發生嘔吐。
(二)用清法能清熱、除溼、導滯、退肝膽之火。用於溼熱滯留腸道,身熱腹痛,痢下赤白等症,以清大腸為主,配清天河水,分陰陽、清脾經、清肺經等。
在臨床上治痢疾、便秘常用大腸一穴,但需推30分鐘左右,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對急性痢疾裡急後重者,應先用清肺經,待裡急後重減輕,或消失之後,再用大腸穴。
(三)用清補法能調理腸道功能。用於虛實相兼、便秘、洩瀉,腹脹、納呆等症,多與運八卦、清補脾經等合用。
【引文】
《小兒按摩經》:「掐大腸,倒推入虎口,止水瀉痢疾肚膨脹用之。紅痢補腎水,白痢多推三關。」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大腸側推倒虎口,止瀉止痢斷根源。」
《幼科推拿秘書》:「大腸筋在食指外邊,絡聯虎口,直到食指側巔。」「向外正推洩肝火,左向內裡推補大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