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規小兒推拿怎麼做?中醫專家教你常見小兒病推拿手法

2020-12-04 澎湃新聞

孩子與父母間的餵飯拉鋸戰並不少見,厭食已然成為獨生子女的通病,尤其常見於2-4歲的兒童中間,5-6歲的孩子厭食情況也趨於普遍。父母們關心的是,除了吃藥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綠色、無副作用的方法治療小兒厭食?這時,小兒推拿或許可以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摩腹:以手掌掌面或食、中、無名指指腹著力於腹部,以腕關節連同前臂有節律地做環形摩擦,摩腹需用力輕柔緩和,速度均勻協調,壓力大小適當,操作3-5分鐘。順時針摩腹具有消食、和胃、通便之效,逆時針摩腹則具有健脾、止瀉的作用。

小兒推拿有別於成人

小兒具有一些非常典型的生理特點,他們肌膚柔嫩、腸胃柔弱、筋骨不強、血脈不充、免疫力低下、生長發育旺盛、代謝快、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這些特點決定了小兒發病容易、傳播迅速。於外,易受風寒溼熱等外邪入侵;於內,又易被乳食不節所傷,從而導致脾胃系病症,如厭食、腹瀉、便秘等,以及肺系疾病,如感冒、咳嗽、反覆呼吸道感染等。

小兒推拿是以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原則,通過手法作用小兒體表某些特定穴位,改變或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提高小兒機體免疫力,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小兒推拿不用吃藥打針,無創傷,無毒副作用,屬中醫外治法的一種。

不過,紀清也指出,雖然小兒推拿屬於中醫推拿的一個部分,但與成人推拿有著明顯的區別:首先,小兒推拿手法強調輕快柔和,平穩著實,「小兒肌膚柔嫩,所以要求操作者手法上『輕而不浮,重而不滯』,太重的力會損傷寶寶稚嫩的皮膚,太輕又起不到效果;其次,小兒推拿穴位系統獨特,多數分布於手、頭面、背部、腹部等部位,不僅有『點』狀穴,還有『線』狀穴和『面』狀穴,如果寶寶媽媽要嘗試推拿,可以先買些相關書籍進行學習,或向專業的中醫醫院醫生學習推拿手法和穴位,並在醫生的辨證指導下根據醫生處方進行推拿。」

減少藥物創傷

在中醫看來,小兒推拿有諸多作用:首先,緩解、解除疾病。中醫認為人體陰陽失衡,正氣虛弱,各種疾病則會乘虛而入。小兒推拿通過刺激經絡、穴位,可以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平衡陰陽、恢復正氣的作用,達到減少病痛、縮短病程、治癒疾病的目的。

其次,減少抗生素對小兒的危害。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人對抗生素的認識越來越清楚。抗生素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殺死了保護人體的正常菌群。另外,抗生素可以使細菌產生抗藥性。病原體的變異和抗生素耐藥性的上升,使許多疾病治療和預防起來面臨「無藥可用」的難題。基於上述情況,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並接受小兒推拿的綠色療法。

再者,提高小兒機體各項功能。經絡和穴位的功能和作用已被科學證實。現在臨床研究表明,小兒推拿對小兒機體的神經、循環、消化、泌尿、免疫、內分泌等系統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調整作用。推拿可以產生生理物理作用,也可以產生生物化學作用,促進肝糖原的利用率,還可以促進核糖核酸的合成,這是提高小兒機體免疫力的營養物質。也可以促進消化系統分泌消化酶,促進小腸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促進孩子的生長發育,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另外,已病防變。已病防變指小兒臟腑嬌嫩,發病容易,傳變迅速,易發生危重病候。通過推拿可以有效阻止疾病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從而達到防止急危症候的出現,減少疾病的臟腑及大腦的傷害。而對於一些慢性病,比如小兒斜頸、小兒腦癱,則可達到減輕症狀,改善將來生活質量的作用,像大部分的小兒斜頸患者是可以治癒的,從而避免了開刀的可能風險。

操作和時間的把握

一般情況下,小兒推拿應按「先頭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操作順序進行。在操作過程中有以下注意事項:

第一,推拿時手法要輕,不要過重。在推拿前安撫孩子,便於其配合治療。

第二,身心放鬆。心平氣和,全身也不要緊張,做到身心都放鬆。

第三,取穴準確。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準確、手法正確。

第四,用力恰當。因為力度過小可能會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而力度過大易損傷皮膚。

第五,循序漸進。推拿手法的次數應由少到多,推拿力量應由輕逐漸加重,推拿的穴位可逐漸增加。有些穴位刺激性較強,容易引起小兒哭鬧,應先按摩刺激較輕、不易引起小兒哭鬧的穴位,並且儘量先按摩主穴,後按摩配穴。

第六,持之以恆。用推拿來進行小兒保健或治療慢性病,都不是一兩天就能見效的。常需積以時日,才能逐漸顯出效果。所以給小兒做推拿應有信心、耐心、愛心和恆心。

除上述注意事項外,還要掌握推拿的時間,每次以10-20分鐘為宜。

為了加強療效、防止皮膚破損,在施以推拿時可選用一定的藥物作為潤滑劑使用,如蔥姜水、滑石粉、按摩乳等。操作時手法儘量直接接觸皮膚。按摩後有出汗現象時,應注意避風,以免感冒。

此外,在過飢、過飽,或過度疲勞時,也不要給小兒做推拿。

小兒推拿的手法操作簡單,直觀易學,只要按照要求,遵循它的規律,幾次操作練習就可初步掌握。

和小兒推拿專科醫生相比,家長學習小兒推拿是相對容易和簡單的。小兒推拿醫生要為不同的孩子診斷病情並做針對性治療,因此,需要學習大量的專業知識和長期的專業訓練。而每一個普通家長,只為自己的孩子服務,服務對象具有單一性,關注的小兒常見病可能也只是局限於幾個病種。因此,家長不必掌握所有的穴位,只要重點了解自己關注的常見病和保健方法就能夠滿足需求,掌握正確的手法,就可以循序漸進、學以致用。而且,四季均可進行。

小兒的穴位大多分布在手、頭面、背部、腹部等部位,無論衣服穿得厚薄,操作起來都比較容易。每天做推拿都沒關係,不過次數最好是一天1-2次,再多就不提倡。天冷的季節給寶寶做推拿時,要調整好室溫,防止寶寶受涼。

推拿也有禁忌證

小兒推拿療法範圍廣泛,效果良好,但也有一些情況不適合使用。

皮膚發生燒傷、燙傷、擦傷、裂傷及生有疥瘡者,局部不宜推拿。

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窩織炎、骨結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

各種惡性腫瘤、外傷、骨折、骨頭脫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某種急性傳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結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嚴重心臟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

常見症狀如何推拿治療

症狀:發燒38.5℃以下,小兒有內熱(中上焦之熱)亦可,多表現為眼屎、口氣重、鼻血、黃鼻涕。

推拿:清天河水,200-300次。

症狀:高燒38.5℃以上。

推拿:清天河水,300-500次以上。

症狀:39℃以上,如肺炎、支氣管炎、扁桃體炎、中耳炎(耳屎多)等。

推拿:打馬過天河(拍打,吹氣),2歲以下20-30次,2歲以上30-50次;退六腑,300-500次。

症狀:感冒,受涼導致升溫,常見手腳發涼。

推拿:外感四大手法(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穴、掐揉耳後高骨)、推三關、外勞宮等。

症狀:感冒伴便秘。

推拿:清大腸、退六腑300次。

症狀:咳嗽。

推拿:清肺經,逆運內八卦,推小橫紋,揉羶中,搓摩脅肋,揉肺俞。

症狀:嘔吐。

推拿:天柱骨(頸後髮際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線)。

症狀:消化不良,舌苔白厚。

推拿:摩腹(順時針消食通便,逆時針止瀉),揉足三裡。

相關焦點

  • 小兒推拿包治百病?專家:有效果但別盲從!
    記者在一家小兒推拿店內的服務項目表上看到,除了感冒發燒等常見小兒病,還可以通過小兒推拿治療鼻炎、腹瀉,甚至發育遲緩等,聲稱「不靠打針吃藥就能治病」。很多接受小兒推拿的家長表示,一般都是通過朋友介紹才去的,考慮到小兒推拿僅僅是一種保健方式,副作用小,因此沒有特意詢問推拿師的從業資質,更沒有想到還有從業證書的來源及真偽。   在昆明市新園路上,有多家小兒推拿店。
  • 小兒發燒 首選推拿
    發燒是小兒的常見病症之一。小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體溫調節能力也較差,而且年齡越小調節功能越差。但小兒對發燒的耐受力較好,經過及時治療後,恢復也較快。  中醫認為,小兒具有「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故很多急慢性疾病均可出現發燒症狀。小兒推拿是中醫的一種傳統療法,在兒科中應用比較廣泛。
  • 老中醫介紹 小兒推拿的四種常用手法
    推拿保健是保健養生的一個好途徑,小兒推拿在防治兒童疾病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那麼小兒推拿的手法有哪些呢?都能治療哪些疾病呢?下面尋醫問藥中醫為大家介紹一下小兒推拿的手法及功效!小兒推拿安全簡便 寶寶防病的不二選擇寶寶的健康成長是每個家長心中共同的願望,隨著「治未病」觀念的普及,小兒推拿這一無藥化、低風險的綠色療法自然成為家長們的不二選擇。小兒推拿具有治療範圍廣、療效顯著、安全簡便、患兒易於接受這四大優點,對兒童健康成長有較大幫助。
  • 小兒便秘推拿 小兒便秘推拿清大腸
    小兒便秘推拿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和提高,人們特別是小兒的健康質量也越來越高,患大病危病的機率越來越少,然而一些常見病如腹瀉、咳嗽、便秘、體質差等卻越來越多,針對這些常見病吃藥打針往往對小兒身體會造成很大的副作用,我們醫院採取的推拿按摩療法治療這些常見病往往能起到治癒和預防的作用,嬰幼兒的健康質量更是當今社會
  •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疝氣莫煩惱,腹股溝疝氣小兒推拿調理穴位手法
    小兒推拿李波:寶寶疝氣莫煩惱,腹股溝疝氣小兒推拿調理穴位手法 小兒疝氣 小兒疝氣是指小腹疼痛牽引睪丸腫痛而言。
  • 小兒推拿:中醫增高推拿手法圖解
    以前的父母對於孩子 只希望平平安安、快快長大 現在父母們對於孩子的期待 除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還要孩子高挑出眾 但孩子在長高的這條路上 你真的找對了方向麼
  • 孩子發燒這些原因最常見,教你全套小兒推拿手法,真人動圖
    然當孩子發燒的時候別著急餵退燒藥,這些小兒推拿手法,一推就好、立馬退熱,簡單一學就會。對於家長來講,分清是哪種發熱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對症下藥,配穴準確!下面我就傾囊相授。一、積食發熱小兒百病食積為先!積食導致的發熱叫「積熱」,老百姓叫「食火」。
  • 小兒推拿能退燒嗎?小兒推拿退燒的方法介紹
    不過,也有人認為,在孩子發燒的時候,推拿有利於退燒。小兒推拿有助於退燒嗎? 推拿對於發燒的小兒有起到輔助退燒的作用,推拿退燒主要是給小兒使用清天河水的推拿手法進行退燒,天河水位於前臂內側部位正中線,要手腕橫紋一直到手肘連成直線,具體手法為食指、中指併攏並沾些清水
  • 掌握著 13種小兒推拿手法,輕鬆解決寶寶日常小病!
    藏象培訓學校 您有 32位 好友已關注 小兒推拿在操作方法上 小兒推拿 13種手法 01、補脾經/消化系統疾病
  • 4個月女嬰推拿後意外身亡,「小兒推拿」是治病良方嗎
    @小兒外科裴醫生評論稱,小兒推拿最大的危害不是直接導致的身體損害,而是把它當成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在廣泛使用,而且被毫無醫學常識的人在使用。導致很多真的有病的人不去找正規醫院,或者需要正規治療的人沒有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延誤診療才是最大的危害。
  • 小兒推拿21種手法,輕鬆搞定幾種常見病
    為更好的服務患者,我院特推出由李現五老師主講的小兒推拿療法課程,對小兒腹瀉具有顯著療效。 李現五:中推專題授課專家,高級中醫小兒推拿保健師;資深小兒推拿培訓高級講師;高級中醫講師。
  • 小兒推拿,您了解多少?
    小兒推拿是中醫外治法的一部分,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根據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推拿按摩小兒身體特定穴位,調和陰陽,調整臟腑、氣血功能,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小兒推拿作為一種非藥物療法具有見效快、療效好、痛苦少等特點,廣泛受到家長的歡迎和信賴。
  • 濟南小兒推拿李波:道家道醫小兒推拿常用穴位手法之清心經
    濟南小兒推拿李波:道家道醫小兒推拿常用穴位手法之清心經心經(心火)位置:在手中指掌面末節。操作:推心經,分清心經、補心經兩法。用推法自中指掌面末節指紋起推向指尖(或自指端推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心經;反之(或旋推羅紋面)為補,稱補心經。
  • 教你幾招推拿手法 在家裡治小兒秋季腹瀉
    ■大家講堂(每周都有專家視頻講座)     教你幾招推拿手法 在家裡治小兒秋季腹瀉  見習記者 葛丹娣    本周,快報旗下大家健康網《大家講堂》邀請省中醫院推拿科陳薇醫師教家長几招推拿手法,不打針,不吃藥,治好小兒秋季腹瀉。
  • 濟南小兒推拿李波:道家道醫小兒推拿常用手法之清大腸、補大腸
    濟南小兒推拿李波:小兒推拿常用手法之清大腸、補大腸大 腸位置:在食指橈側緣,由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操作:推大腸,分補大腸、清大腸、清補大腸三法。用右手拇指橈側面,自指尖直推至虎口為補,稱補大腸,亦稱側推大腸;反之為清,稱清大腸;來回推為調,名清補大腸。
  • 渭南市二院康復中心:小兒病後如何推拿調理?飲食方面需要注意什麼?
    渭南青年網(編輯 姚和平)渭南市二院康復中心,小兒病後如何推拿調理?飲食方面需要注意什麼?孩子生病家人們焦急,使出三十六計終於讓孩子病癒了,本以為戰鬥就此結束,帶著孩子又開始了日常,沒成想才過了一兩天孩子又生病了!孩子生病的症狀沒了,算不算完全好了呢?
  • 上海推拿專家:並非常規臨床推拿手法
    上海推拿專家:並非常規臨床推拿手法  近日,微博上一位母親發帖,聲稱自己好好的孩子,在某醫院經歷了「康復治療」以後不幸腦癱了,並同時發布了孩子哭喊著被猛烈揉搓頭部的小視頻,一時引發了大量的關注。不過,醫院隨後發表聲明,稱家長的說法與事實不符,建議走正規司法途徑解決。  視頻存疑 反對危險治療  「目前,我們無法判斷,博主孩子的腦性癱瘓是否是由於這個操作引起。」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推拿科主任、主任醫師孫武權說,這個誇張的快速搖頭的手法操作再次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幾個公眾號的留言區評論五花八門,評論略過不談。
  • 教你幾招推拿手法,解決小兒腹瀉
    小兒洩瀉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許多家長因害怕藥物的副作用,越來越多地傾向於中醫外治法,症狀輕、單純性的洩瀉可以選擇小兒推拿手法。那麼,該如何操作呢?
  • 試試常用的小兒推拿手法,總結了很久(附圖解)
    寶寶發燒是很常見的,但是是媽媽們最勞神勞心的時刻,寶寶一發燒家長就特別的著急,而有的寶寶發燒常常還會不停的反覆,而很多媽媽們又不想給寶寶反反覆覆的吃藥,為了孩子的健康,媽媽們可真的是操碎了心。關於發燒也有一些家長經常會用這些常見的小兒推拿的方法,媽媽們也可以根據寶寶的情況進行推拿,有好多家長反應效果還是挺好的,家長們可以備著,寶寶發燒不嚴重的時候,可以給寶寶試一試。
  • 小兒推拿——提升孩子免疫力的推拿手法
    本期節選自正安文化小兒推拿線上課(第1期)第5講 主講人:朱寶民老師 以上圖片均出自正安文化小兒推拿線上課視頻,原創版權,盜圖必究。 以上內容作為生活中自我管理健康的小妙招,如遇複雜嚴重病情,請去醫院就診,謹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