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並巴代文化富有立體多向的意識崇尚

2020-12-13 騰訊網

作者:麻明進

麻榮富微信照

苗族由於歷史、源流的特殊性,觀念意識具有豐富多彩、神秘精深的多向運動形態,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響古今苗民的行為。我國苗族當今處於大分散小聚居狀態,近史與漢族大多斷絕交往,受漢文化的影響較少,而與其他少數民族或多有交錯,有一定的文化滲合,但有些處在多民族區域的苗族介紹意識文化時,說出融合了某某族的傳統,這是有問題的。因為古時如南方民族,部分族群從百濮南蠻中分出而成別的民族,他們的文化根源大多是濮蠻文化。因此,眾多的濮蠻意識形態文化,被外族包括漢族吸收了,苗族也就會或多或少地祟尚那些帶走而翻新的文化現象。了解苗族意識崇尚的廣泛性,這是應先提出的。而巴代在苗族中,普遍傳承高尚而豐富的思想意識和實用技能,祭祀等規儀符合民情需求,佔據意識崇尚風向標式的主導地位,被大眾敬仰。因而古老的苗族意識崇尚,既有唯心論,也有唯物論,既有天命觀,又有非天命觀,既有一元論,更有多元論。如今湘西苗族具有神秘精深的社會意識,多與巴代文化緊密連結,使民間及巴代的一些物質文化現象,時而交錯在一起,時而有所分開展現,不免令人眼花瞭亂,難辯是非,思緒不定。因此,對巴代及古巫等代表的苗族意識崇尚作些疏理和了解,是有益的。這裡依史順及,以祭記巫,作些淺見。

簡隆軍攝

1、巫史卜賨醫的立體意織

在苗族古代社會裡,就出現了巫、史、卜、賨、醫的分工,司事的頭人被尊稱為五老或五師,共同支撐本民族過來的社會意識形態。巴代是多種意識的掌控者,在司事時會或多或少地體現這些方面職能。就巫、卜而言,現在多看成唯心論、一元論,其實巫卜在古今多是對始祖的崇拜,是原始社會信仰、天文、歷算、概斷、佔事依循的觀念之源,主要表現對死去先人的神化與敬重。早期逐漸形成的原始巫教、鬼(魂)教,和後來崇尚的神教、道教,司事的祭祀時往往相交融,形成「南蠻」非天命觀的基礎。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發展,古時濮蠻族團的意識崇尚出現分化後,原始巫教成了南蠻支崇祖祀魂的非天命觀,而鬼教(魂)則成苗民荊蠻中崇魂驅鬼的天命觀。後來人們認為鬼魂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就產生特殊形態的靈魂護佑使者——神仙,有的就崇仙祀神而崇信天命觀的道教。而與純宗教形態相區別的史、賨、醫,屬唯物論,也有三元論。其中管理生產、發展經濟的賨,突出物質資料的改進,不時利用濮蠻的精神文化,推進黎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司史的苗民尊老,有的注重升華為司事歷史觀念、道德禮儀而成為有名望的理老,他們多以典型而具哲理的事相,告誡子嗣行事為人,司事宗族人文教育而視為寨長、族長或長老。掌管社會教育的史,後來與巫、卜相互鬥爭,其三元論的初級意識,一部分融入天命觀的道教,一部分則發展為生成哲學三本論。由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初始哲理觀念,經歷史衝撞,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琢成用唯物宇宙觀來對待事物。苗人巫醫同源,醫重實效更求發展,苗醫便分崇巫助、崇方劑、崇生成三本。崇巫的形成老苗醫,崇方的形成中草醫,崇「三」博採醫長,形成現代有理論指導的苗醫。苗民意識的多種崇尚,內容神秘廣泛,以下僅作簡述。

大修攝其父田興秀部分苗族醫藥書稿

2、崇尚巫教巫術方面

巫教,是人們沿用原始社會的信仰,相信祖魂能在另外世界護佑後嗣,而對始祖、列祖先人的神化。人們也認為巫師等從教使者,能聯繫陰陽兩界互為傳詣達意,通過奉承祭祀信眾的所有宗支先人,解開思念古往、嚮往未來之疑而消災求福。苗族發明的原始宗教,很早以前就為許多民族和王室所用,傳到東亞、東南亞及太平洋群島和南美、北美洲一帶,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巫教在三苗、楚國時得到大力發展,逐漸成為南方諸部落的主要思想意識和文化基礎。黃帝也藉助巫教來達到統治目的,後來為了樹立皇威,削弱巫的職權,演變成替人祈禱、敬祖的「巫」。但在苗區得到廣泛崇拜,為人祭祀消災企福,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湘西如今的「巴代」,其主持和表演法事的職能,是人們與祖魂交往的中間人,傳達人與祖魂意願,替人治病、佔卜、消災、降福而效力,我們應當依其司事本質而對待。

巫術,是幻想依靠超自然力對客體強加影響或控制的觀念行為。它產生於原始社會,為原始宗教的表現形態。如今表現為「巴代熊」「巴代扎」的各種法術,及民間特定能人如「乃茶乃挼」的奇幻巧技。因為原始人相信巫師是出現鬼魂和精靈觀念後,人們與鬼神交往崇信的中間人,具有支配超自然力的能力,能通過擊法鼓、跳神舞、上刀梯等方式,驅使鬼神,並以歌唱的形式傳達鬼神語言,替人佔卜、降福、達願、治病、消災而效力。湘西苗族是原始巫術保存和崇尚最完好的獨特景觀,崇祀的祖魂、鬼神很多。各種介紹苗族巫教、鬼教、巫術具體到縣域的書,都拿(永綏)花垣為例說明。據原同治、宣統版廳志所載「苗區祭祀的有三十六堂神,七十二堂鬼。」此如記載雖有偏頗,可從中通曉一斑。

吳吉榮攝

3、驅劣鬼敬善魂方面

鬼(魂)教,是基於天命觀敬魂驅鬼的信仰。鬼是指人傷亡、妖亡、產亡後,人們在意識上形成的不正常死鬼。雖始祖、列祖列宗的靈魂和其他亡魂都稱鬼,也都是不滅的,但分善魂和劣鬼。他們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只要虔誠崇敬和恰當祭祀,特別敬重善魂又突出驅出惡鬼,就會保佑子孫,祛邪避災,幸福安寧。對各種不正常離殤的亡人一般不得過問,葬時頭腳倒置,家祭也行驅遠。苗人若有重大疾患,難醫治的則要敬魂驅鬼,通過「系相突昂」「還儺願」等方式,並對鬼魂的分別對待或處理,使自我趨於達福平安。出門的新生嬰兒往往要在童帽上別吊一根針,背裙後蓋吊角也要釘塊銅元,其意就是借祖先發明金(銅)及槍械來避邪鬼保平安。《三苗網X智慧苗族》2019年6月24日發表龍建剛文章「苗族有英雄崇拜嗎」作討論,開頭就引用了我的微信留言:「苗族對待英雄,內心是敬、而遠之。對待非正常死亡,是畏、而趨之。苗族在悲慘歷史中群體性地悟到應善待生命,也更加尊宗敬祖、延續使命、籍避不幸。」鬼(魂)教是苗族荊蠻創造的,從古到今也都被世界上許多民族廣泛信仰。崇尚鬼(魂)教的人們認為,各種神靈鬼魅與人間兇吉禍福、生老病死,有著息息相關的緻密關係。人們的鬼魂教活動,就是通過調整宇宙中人物鬼神的關係,保持四者之間的相對平衡,從而求得四季平安、興旺發達。

吳合顯攝

4、廣行道教普世方面

道教,是以先秦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為基礎,結合了陰陽、鬼神說和《周易》的理論,並汲取了部分佛教、儒家思想及古代的星象學、苗族巫術等,於東政(公元2世紀)逐步形成的。道教雖是後來派生的中國宗教,由於它有較為嚴格與規範的教義、經典等,被認定為中國本土唯一合法的宗教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在苗區廣行道教普世,家庭道師(又稱巴代粘)打繞棺中得以充分體現,子孝孫均要披麻戴孝。《道德經》為道教主要經典,把「道」視為超時空的萬物之根源,認為「得道」便可長生不老,修道成「仙」是道教的核心。東晉道教著名學者葛洪曾到湘西傳道,在今花垣縣尖巖山(苗語叫「柔崇」,為放驩兜的「崇山」意)建道觀和煉丹,山頂留有遺址。苗族地區所有陰陽易學、測佔兇吉,崇仙祀神的道教,是一種崇信天命觀的多神教,帶有原始宗教的色彩,又融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於一體,在歷史上促進了苗族社會和科學文化的發展。

湖南省花垣縣尖巖山住持釋成慈化緣佛像並攝

5、推崇生成哲學方面

生成哲學,是苗族對事物生成高層次、正確的認識論,是非天命的唯物的世界觀。它產生於上古社會,經苗族人民的廣泛採用、錘鍊,並與各種意識形態相互交織而共同影響人們的生活。以看待事物主要的生成之本的認識,經過世世代代苗史頭人高士的身教言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在花垣面世,經研究於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出版了《苗族生成哲學研究》和《三本論》等著作。當代傳世的代表人是花垣縣貓兒鄉的巴代龍玉六大師,研究的名家有龍炳文、雷安平、田興秀等,田興秀等還把生成哲學理論用於指導苗族醫學和臨床實際。生成哲學基本思想是「三位一體」論和「一分為三」論,它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各薄港搜」、「搜媚若」和「瑪汝務翠」(苗語,指事物生成的物質基礎、能量和良好結構),這三大要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切事物必須主於能量、基於物質、宣於良好結構,通過這「三大要素」的相資、相制、相需(相徵或相奪種兩形態)的關係而生成變化;闡明事物生成有「生成難全」、「生成勝負」與「生成增多變好」三大結局。苗族的生成哲學的問世,把人類對事物的認識從「一本論」、「兩本論」推進到「三本論」的新階段,其「生成難全」更是對事物的全新理解,在人們實踐中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

此外,苗族高層人士及巴代和許多民眾,在中國共產黨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接受和尊崇新社會的先進文化,擁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共產黨中央的主張,不斷按照新時代的要求,砥礪前行。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特殊的發展歷程和相對惡化的地域條件,使人們意識觀念的丰姿格外顯耀,崇尚選擇的立體多向,更多地展現出交融或獨特。就「巴代」而言,有全用苗語唱頌的「巴代熊」,有後來用漢語唱頌的「巴代扎」,形式有巫有卜,各依巫術表現(演),這都是歷史的必然和客觀存在的。我們只有了解、重視、珍視它,才能更好地為己所用。

簡隆軍攝

來源:苗疆拾趣

·END·

監製/角角

主編/瑪瑪

編輯/唐老鴨 李艾家 石群方

審核/青葉膽 殤心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揭開湘西苗族巴代文化的神秘面紗
    他是本家祖傳苗師「巴代雄」第 32 代掌壇師、客師「巴代扎」第11代掌壇師、民間正一道第18 代掌壇師。石老先生還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批命名的 「非遺」名錄「苗族巴代」傳承人、中國民俗學會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蚩尤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巴代文化學會會長。他長期從事巴代文化、道壇喪葬文化、民間習俗禮儀文化等苗族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編譯註及研究傳承工作。
  • 苗族巴代傳承人石壽貴自費研究、整理《巴代文化系列叢書》
    花垣縣董馬庫鄉洞衝村苗族巴代傳承人普通農民石壽貴,20年來,自費20萬元全身心投入研究、挖掘、整理湘西苗族傳統文化,目前已整理完成了800萬字、1400幅圖片的25本《巴代文化系列叢書》初稿,他的很多觀點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 20年如一日探尋「巴代文化」
    隨著他深情的講述,他20年如一日探尋「巴代文化」的故事,逐漸明晰起來。巴代文化,屬於苗族主流文化,以祭祀為主要文化特質。因祭祀儀式的主持者及苗族民間信仰、苗族古文化主流的傳承者被稱為「巴代」,因而許多人也把苗族文化稱為「巴代文化」。現年59歲的石壽貴,是花垣縣董馬庫鄉大洞村人,是其家族祖傳「巴代雄」第32代掌壇師。
  • 帶你探秘湘西苗族戴包帕的傳說
    苗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富鬥爭生存史、居住最分散民族的典型代表。苗族服飾文化與自身民族緊密關聯,不單體現在穿著方面,而且常以人文教育傳說的形式,給苗族群眾生活進行倫理道德的啟迪,服務於苗族的生存發展,組成苗族獨特的服飾文化認同,成為意識崇尚及上層建築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使苗族及苗族服飾在當今文明社會仍佔有重要地位。
  • 湘西苗族巴代的巫技傳承三要素
    巴代扎掛圖 施春霞 攝其二則是在縣文化局、縣統戰部擔任過領導的石家齊老同志,早年曾經寫了如下調查文章,說明巫師擇徒要成為巫師,所需遵守的戒條準則如下:苗族「巴代」是深受苗族優良傳統文化影響的代表人物,加上受著祭司傳統教式戒條的制約,言論行動受到一定束縛,一般是作風比較正派,行為比較公正
  • 花垣農民完成《苗族巴代文化系列叢書》
    本報8月1日訊(通訊員 曾令廣 石天元記者彭業忠)記者今天從花垣縣文化局獲悉,該縣農民、苗族巴代傳人石壽貴歷時13年挖掘、整理、編輯的《苗族巴代文化系列叢書》已全部完成。
  • 州政協舉行《湘西苗族民間傳統文化叢書》(第一輯)捐贈儀式
    7月21日,州政協舉行《湘西苗族民間傳統文化叢書》(第一輯)捐贈儀式。州政協主席劉昌剛,吉首大學校長廖志坤,州政協秘書長、辦公室主任、二級巡視員羅亞陽,吉首大學黨委委員、統戰部部長魯榮波,《湘西苗族民間傳統文化叢書》作者、吉首大學客座教授、苗族巴代文化傳承人石壽貴參加捐贈儀式。
  • 苗族趕秋節文化之十:揭秘椎牛祭大祖儀式
    本篇主要是向讀者介紹湘西苗族大型趕秋節活動中的椎牛祭大祖的相關內容。湘西苗族,最大規模、最高等級、最長時間、最巨耗資、最多人員參與的祭祖活動就是椎牛了,椎牛又叫吃牯髒,椎牛苗語叫做「能尼」。因為椎牛是苗族等級高、規模大、耗資巨、時間長、人員多的大型祭祀活動,如今基本上沒有單家獨戶舉行此項活動了,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瀕臨滅絕,藉此篇章來簡單地表述一下古人椎牛原生態的具體作法,作為一種參考資料。
  •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服飾
    湘西苗族以紅苗居多,包括20多個支系、亞支系的族群,故服裝款式多樣。從構圖上看,講究圖案疏密聚散的變化,多採用滿地花的構圖方式,注重服裝的整體感要求。同時,廣泛運用對稱或均衡的結構,放射或求心的布局,團花與角花的呼應等手段,整體構圖優美勻稱,表現出服飾圖案獨特的藝術魅力。苗族服飾是苗族古代農耕文化的再現。苗族服飾上的刺繡題材多樣,類型繁多。
  • 湘西土家族、苗族宗教信仰為何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徵
    湘西土家族、苗族宗教信仰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徵,既保存有原始宗教以天地日月、風雨雷電、山川河流等自然物質人格化的自然神靈信仰、氏族圖騰信仰和祖先信仰,又保存有古代宗教以太上老君、七仙女、閻王爺、麻陽神等。不再依附自然事物而成為獨立主體的神靈信仰和祭祀人員職業化的特徵在宗教發展、演變過程中,苗族具有守舊的民族個性,但為滿足遷徙過程中生存和多元化功能的需要,苗族同胞對本民族自身的宗教文化進行分化,從巴代系統中分化出巴代雄和巴代札兩個體系。
  • ...為民發聲」延續傳承苗族趕秋 保護民族文化瑰寶——湘西州人大...
    代表建議辦理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一大批建議在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辦出了實效並惠及廣大百姓;一部分因客觀條件限制不能及時解決的也已經列入工作計劃、規劃,逐步解決;少量確實不能解決的,辦理單位積極回復,給人大代表作出解釋,向人民群眾說明原因。
  • 湘西民俗文化豐富多元—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風情
    土家族、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有各自獨特的語言、習俗、服飾、建築、音樂、舞蹈等等,是文化部2010年5月授予的湖南唯一的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2014年3月,《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獲批實施。
  • 湘西苗族巴帝雄
    巴帝雄,即苗族祭師,巴帝,苗語祭師的意思,相當於道教的「道士」,佛教的「和尚」;雄,湘西苗族自稱,巴帝雄,即苗族祭師。苗族有「巴帝雄」和「巴帝扎」兩種,巴帝雄為苗族本族宗教,也是中國最原始的宗教。巴帝扎是湘西苗族在宋,明,清封建王朝統治下進入苗疆的外來宗教,融合苗族本土文化而成,顧叫「巴帝扎」。
  • 苗族文化趣事多!
    小編決定今天給大家講講苗族文化,相信大多數小夥伴對苗族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美麗的苗族女子身居深山,頭戴銀帽,頂著一身銀飾,對遠方的客人十分熱情。那麼今天小編就撩開苗族文化的神秘面紗,帶大家來欣賞苗族文化。1,苗族人為什麼佩戴銀飾?
  • 州政協向吉大捐贈《湘西苗族民間傳統文化叢書》
    湘西網7月23日訊(記者 李明瀟 通訊員 譚必松) 7月21日,州政協向吉首大學捐贈《湘西苗族民間傳統文化叢書》(第一輯)。州政協主席劉昌剛出席捐贈儀式。州政協相關委室負責人、吉首大學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捐贈儀式。
  • 湘西南苗族傳統建築文化研究
    苗族先民歷經三苗古國和春秋戰國重大變遷後,逐代向西向南遷入西南地區尤其是武陵山區定居,其中一支進入沅水上遊巫水(古稱雄溪)源頭城步開發生活。以城步為中心的湘西南苗族既傳承了黃河長江中下遊及江南水鄉的傳統建築技藝,又開創了西南山區重簷木質卯榫結構建築風格,形成了穩重、典雅、均衡、美觀的苗族建築品質,具有重要的歷史教育、文化藝術和經濟社會價值。
  • 湘西土家族、苗族之間祭祀音樂各有什麼特點呢?
    從「一個都不能忘、一個都不能少」和「敬奉寨祖先、敬奉一寨祖宗」中可以發現其核心文化觀點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同胞尊敬祖先的情懷。其祭祀程序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環節:第一個環節以祭家先(祖先)或祭司為主,三者共同的世界觀認為祖先或祖師是其組織祭祀儀式「法力」的來源,通過請師賦予自己「法力」完成整場祭祀儀式。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圖案研究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藝術手法上,苗族服飾(圖案)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幻像與真像交織,抽象與具象手法並用。它常常是將現實的世界打散,將具體的對象肢解後重新構成新的藝術形象和審美空間,表現出一種我們只有在現代藝術中才可能見到的抽象構成意識。這種奇特大膽的手法所造成的形象、空間和氛圍,其整體效果總是大於局部的和,其規模氣度往往出人意料、博大精深、不同凡響。這是苗族服飾一般都具有以小見大的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清水江流域苗族女裝,它的結構及著裝方式
    中間對著人體中軸,兩邊多出部分垂於體側。前後圍腰大小一樣。先穿後圍腰,再穿前圍腰。穿著時,圍腰綁帶系在腰帶上。苗族服裝一般為平面結構,沒有立體造型。但是西江式上衣的領子明顯有立體結構,十分奇特。裙長到腳踝,屬長裙。裙腰寬為胯部圍度大約20cm,可圍體約一拳多,裙長到腳踝,裙腰寬可圍體一圈。盛裝穿著,平常穿圍腰。一般由8~16 條刺繡花帶組成。每條約分為3節,上面繡有蝴蝶、瓜果、花卉、如意等吉祥圖案。
  • 昭通散雜居苗族醫藥文化面臨失傳,學歷低難獲取醫師資格證
    通過對村民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村民身體不適的時候還是首先選擇西醫治療,對本民族苗族醫藥的了解認識明顯不足,很多青壯年外出務工謀生,離開學習和繼承傳統民族文化的環境,且在外接受了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觀念,難以形成傳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