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編劇於媽新劇《鬢邊不是海棠紅》近日定檔今年四季度的愛奇藝全網獨播,在去年《延禧攻略》爆火之後,這部由黃曉明,尹正,佘詩曼,黃聖依加盟主演的電視劇以講述民國梨園名伶商細蕊的故事為主線,全景展現了民國時期的北平風貌和梨園盛景。
"黃教主"此次再度以多情富商的角色出現在螢屏上,於媽的劇本身口碑就兩極分化,容易爆火更容易招黑,前期宣傳一展開,可憐的"黃教主"就吸引了成噸的火力。"油膩","棄劇"的評論成了評論區的主題,然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沒有演員是天然"招黑體",影視圈這些"招黑體"的演員無一不是"茄子定律"的受害者。
"茄子定律"來源於演員蘇有朋一次訪談節目的中說的一句話:"當你成功的演了一個茄子,一切紫色的東西都會來找你演"。其實質就是影視圈演員最頭疼的問題:角色固化。角色固化的問題在當今演藝圈確實是讓眾多演員左右為難的問題,轉型風險太大,不轉型觀眾審美疲勞最終只能坐以待斃。
"茄子定律"的背後的兩大主要原因:影視投資的貪婪和演員個人的角色沉迷。
眾所周知近年來翻拍劇,雷同劇層出不窮,《甄嬛傳》火了之後《羋月傳》,《如懿傳》相繼出現過,《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火了之後《三生三世枕上書》,《三生三世宸汐緣》又來。一個成功的題材很容易吸引投資資本的青睞,已經培養出的數量龐大的觀眾群大大降低了資本投入的風險性,穩定的盈利引發的資本貪婪很快就毀掉了一個又一個題材。
很明顯黃教主自《新上海灘》成功再塑許文強這一角色之後,霸道總裁的標籤吸引了大量同類角色電視劇投資者的目光,《錦繡緣華麗冒險》,《何以笙簫默》等劇徹底把霸道總裁這個人設透支崩潰了。同樣在瘋狂透支人設的還有大冪冪的新劇《築夢情緣》,之前《親愛的翻譯官》,《談判官》建立的職場瑪麗蘇的人設同樣被透支待盡。
不僅是中青年演員,連老戲骨也不能抵抗,演員陳寶國在成功塑造了《大宅門》第一部和第二部中的七爺形象之後,一頭扎進了《大宅門1912》這個大坑中,"七爺"也被玩"壞"了影視圈資本的貪婪助推了茄子定律的瘋狂發威。
除了資本的貪婪助推之外,演員個人沉迷人設在"成功"的舒適區流連忘返才是中了"茄子定律"的主因,扮演濟公深入人心的遊本昌老師曾說過一段經典的告誡:"要熱愛心中的藝術,為它可以付出生命。但絕不能熱愛藝術中的自己,愛自己這個是不行的,是搞不好藝術的。"客觀的來說黃曉明本人確實努力再甩開霸道總裁的人設,《琅琊榜之風起長林》和《大唐玄奘》都使觀眾看到了他的努力轉型,而黃曉明本人在《中餐廳》中的表現出的善良和真誠也讓人好感倍增。
黃曉明是一個好演員但不是一個"狠"演員,這裡的"狠"指的是對資本和人情戲的拒絕,對自身演技的磨練和對觀眾的負責,明知自身總裁範的角色已經嚴重透支卻再度選擇飲鴆止渴,也許已經成為黃老闆的他有太多的事要處理,也可能數次轉型失敗已經耗光了耐心,選擇再次穿上西裝大衣接受規律的支配才能找到最舒服的感覺。
身處演藝圈的演員又有幾人能抗拒"茄子定律"給出的資本和劇本的誘惑,茄子定律就像一條橫在藝人和藝術家之間的鴻溝,像李雪健老師,陳道明老師和最窮影帝富大龍為例的那麼一小部分守得住寂寞真正為作品和觀眾負責的演員最終才能跨過這條鴻溝獲得演藝上純粹的成就。希望已經功成名就的黃曉明能夠對自己狠一點,拋棄總裁人設他真的還年輕今後的表演事業還很長,終身成就獎才應該是他的目標啊。